返回
    国学百家
    
  • 频道直达
  • 墨客首页
  • 艺术先知
  • 国学百家
  • 墨客诗词
  • 墨客学堂
  • 书画展览
  • 艺术名家
  • 艺术机构
  • 传世书法
  • 当代书画
  • 华夏历史
  • 故事大全
  • 墨客商城
  • 国学文化文史经典诸子百家朝史综论国学名士
  • 国学视界学术资源国学文化名家品论读书天下焦点评谈
    中外古今学科春秋史观史法史料史证论著评介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农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小说家杂家
    先秦史论汉唐史论宋元史论明清史论近代史论现代史论
    当代名家近代名家古代名家

    安徽天长俞金花扬剧团:“草台班主”的扬剧情怀

    所属:国学文化 > 名家品论  |  阅读:384次

      38年前,当父亲得知年仅10岁的女儿俞金花萌生了成为扬剧演员的想法时,勃然大怒。他做梦也不曾想到,女儿日后不仅成了一名优秀的戏曲演员,还当了大半辈子的“草台班主”。

      扬剧在皖、苏边界一带农村是非常受欢迎的文化娱乐形式。尤其在传统节日里,看大戏依然是一件令当地百姓兴奋的事。2008年,俞金花成立了安徽天长俞金花扬剧团并担纲主演。在大剧团不去的偏远地区,俞金花剧团去;观众少、收入低、没人肯演的地方,俞金花剧团演。田间地头、稻场庭院,无论什么环境,俞金花剧团都能克服适应。于是,俞金花领衔的扬剧团成了农民观众们津津乐道的“草台班子”,俞金花本人也成了赫赫有名的“草台班主”。

      “上台是主角,下台是班主”。仅2016年,俞金花就演出扬剧500多场,全年几乎没有休息过。“以前我从不觉得苦,但2016年是真的苦!”俞金花回忆。8月份的时候,俞金花曾顶着40摄氏度高温,一天中在户外连演三场。长期带妆演出,使她脸部的皮肤过敏、脱皮。

      安徽是民营艺术院团大省。全省持证的民营院团有39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作为“汪洋大海”里的“一滴水”,俞金花剧团如何能维持生存?在扬剧界,一年超过400场演出的艺术剧团被认为很难保证演出质量。在高强度的演出排期下,俞金花扬剧团如何能保持质量稳定?

      观众是土壤,演员就是种子。俞金花坚信,民营剧团的生存发展关键在于留住人才。2012年2月春节期间,在已预定十几场演出的情况下,俞金花剧团的乐队总指挥突然被江苏某剧团高薪挖走。得知消息,俞金花连夜驱车赶往江苏,用诚意和尊重留住了乐队指挥。

      如今,俞金花扬剧团吸收了曹昶、董彦、刘玉才等地方知名艺人,以及原天长市扬剧团、关塘扬剧团的一批精干人才。剧团还有意识地把青年新秀推到舞台第一线,帮助他们迅速成长。

      2014年起,安徽省在全省开展“送戏进万村”“文化扶贫携手小康”等政府购买服务,每年送戏2万多场,民营艺术院团也被纳入采购范围,俞金花和她的扬剧团迎来了更多演出机会。

      伴着政策东风,俞金花扬剧团先后上演了《相思泪》《沉香扇》《秦香莲》等20多部高质量传统剧目,精心编排了反映新时代风貌的《红盖头飘起来》《师魂永驻》等现代扬剧,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戏迷需求。剧团不但稳定地占据了乡村市场,而且还收获了大批的忠实戏迷。现在,剧团队伍常年保持在30人左右,经常演出的“根据地”有50余个。其中,90%都在农村田间地头与村级社区广场。

      “我想招一批孩子,慢慢培养,让扬剧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俞金花说。如今,“草台班主”俞金花心系传承,她盼望着,有更多年轻的声音在祖国的美丽山乡间唱下去!

      (本报记者 马荣瑞)

  • 首页
  • 文化
  • 国学百家 诗词文赋 文化学堂 中医文化
  • 艺术
  • 艺术名家 风云榜 作品展览 名集参考
  • 商城
  • 文娱
  • 纵观历史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