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儿童文学结缘是我一生的幸运”
——追忆百岁出版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
【追思】
他创作的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深受几代读者喜爱;他翻译了《夏洛的网》《安徒生童话》等世界儿童文学经典;在他的译笔下,中国小朋友结识了瑞典的小飞人卡尔松和长袜子皮皮,意大利的匹诺曹和洋葱头,英国的沙仙、女巫和彼得·潘……他说:“与儿童文学结缘是我一生的幸运。”
9月22日晨,著名出版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在沪辞世,享年100岁。
“我叫任溶溶,其实我不叫任溶溶。我家倒真有个任溶溶,那是我女儿。”任溶溶在一篇文章的开头,道出自己名字的秘密——这是他跟女儿“借”来的。从事儿童文学创作之初,经常需要用到笔名,那时恰逢女儿出生,喜不自禁的任溶溶索性将女儿的名字拿来用,从此,任溶溶成为他和女儿共有的名字。
任溶溶本名任以奇,原名任根鎏,1923年5月19日出生于上海,祖籍广东鹤山,4岁时随家迁居广州,17岁时重回上海。1940年,赴苏北参加新四军,后因病返沪休养。1942年,他发表第一部翻译作品。1945年,他从上海大夏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次年发表第一篇儿童文学翻译作品《黏土做的炸肉片》,从此走上了儿童文学翻译之路。
“我从事儿童文学的创作是由于一个偶然的原因,我一直到大学毕业都没有决定要搞儿童文学……但是一干上,就太喜欢儿童文学了。我现在觉得我似乎是天生就应该做儿童文学的,因为我的性格适合做儿童文学工作。”任溶溶曾这样解释他与儿童文学的情缘。
任溶溶精通英、俄、意、日四种语言,80年来翻译了数百种世界文学经典。他的译作滋养了几代中国儿童的精神,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他曾两度获国际儿童读物联盟颁发的年度翻译奖,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今年1月,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任溶溶译文集》,这是任溶溶译著最大规模的一次汇集和出版。今年5月,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也推出了《任溶溶文集》,全面展示了他在童话、小说、故事、诗歌、散文等不同体裁上的创作成就。
任溶溶曾说:“我翻译许多国家的儿童文学作品,只希望我国小朋友能读到世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只希望我国小朋友能和世界小朋友一道得到快乐,享受好的艺术作品。”
在他看来,没有一颗童心,没有对孩子们真诚的爱,是写不出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要有“儿童本位”思想,使用尽量清浅、好读的语言,教训意味不能过重,应该“不能只写要儿童做什么,同时也要写儿童们要做什么,这才是全面的儿童文学”。
任溶溶最受孩子们欢迎的作品之一——《没头脑和不高兴》只花了半个小时创作。1956年1月,《少年文艺》编辑向任溶溶约稿。任溶溶来到南京西路的上海咖啡馆,要来一杯咖啡,铺开稿纸,奋笔疾书。他曾回忆:“角色都从生活中来,自己就是那个‘没头脑’,常常糊里糊涂的。不高兴嘛,我的孩子有点倔脾气,叫他做什么,他就会说:‘不高兴!不高兴!’有一次,在少年宫和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这个故事竟然突然自己就跑出来了。小朋友们特别喜欢,后来出版社也听说了,他们就让我写下来,我在咖啡馆里半个钟头不到就写出来了。”
有朋友问他,你怎么能写出那么多小文章?任溶溶回答:“我写文章只是聊天而已。”“只要活着就聊啊聊,写啊写,不会有无话可说、无文可写的时候。”
年近百岁的任溶溶依然笔耕不辍,出版了《如果我是国王》《怎么都快乐》等新作,鼓舞了儿童文学界的创作士气。最近几年,任溶溶终日与吸氧面罩为伴,但读者们仍能时不时从报刊读到他的小短文。
“他是一位始终能保持一颗童心的作家和翻译家,所以他能永远站在孩童的立场看世界,永远保持孩童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这些好奇心和想象力作用于文学创作和翻译时,便使他连同笔下的文字、形象一起,新鲜多彩而又有趣乐观。”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胡晓军这样描述他眼中的“老小孩”。
作家、诗人赵丽宏说:“他对生活的爱、对文学的爱、对事业的爱,收获了回报。他种下了爱的‘因’,回报的就是他到100岁还能写作的‘果’。”
上海译文出版社童书中心负责人、《任溶溶译文集》责编赵平对任溶溶无比敬佩:“任老是如此谦和、勤奋、真性情的前辈。他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爱,他对文字、对美食、对生活的热爱,都如此纯粹。”
任溶溶曾说:“有人说,人生是绕了一个大圈,到了老年又变得和孩子一样。我可不赞成‘返老还童’这种说法,因为我跟小朋友从来没有离开过。我的工作是给小朋友写书,这个工作太有意思了,万一我返老还童,再活一次,我还是想做这个工作。”
(本报上海9月23日电 本报记者 颜维琦 刘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