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旅回望:近读戴泽百岁艺术人生
回头去看,风流人物俱往矣,只留下一幅幅时代现场的写生,平静地挂在墙上。白驹过隙,真正属于自己的只有心中的记忆。最美的画,应该是画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作品答案。——戴泽
作为20世纪以来中国第二代油画家、为新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作出重要贡献的美术教育家,戴泽在中国现当代美术的发展历程中可谓成就卓越、桃李天下。他长期追随徐悲鸿先生,与吴作人、董希文、韦启美等人一起作为中央美术学院骨干教师,培养了靳尚谊、詹建俊、孙为民等一批画坛名家;同时,他承继徐悲鸿写实主义的绘画理想,创作了诸多表现历史与现实主题的油画力作和表现日常生活场景的动人佳作。
生于1922年的戴泽先生,以其历经百年的艺术人生为镜鉴,映射出中国现代美术的演进道路,其中既有引西润中的艺术创新、关注人民的大众视角,也有反映社会的主题创作、新时期以来的审美新风。在这一角度上,戴泽的艺术实践与思考,承载着百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史与家国变迁史,更凝聚着从“家”到“国”的情感升华。他以日常平凡的人和物,贮存恒久的温情与记忆,使作品蕴含着强烈的精神温度与饱满情感。他以醇厚之情和个人之眼观照人间世事,并以作品诠释着如何将艺术家的个体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与集体共鸣,而这些画作更与生俱来地充溢着生活的气息和真诚的光芒。
20世纪40年代初,青年戴泽就读于重庆中央大学,在徐悲鸿、吕斯百、黄显之、秦宣夫、李瑞年、费成武、陈之佛、傅抱石等名师的教导下走上美术道路。我们可从其这一时期的水彩、油画、素描、速写中,看到中大校园的风景和教室、老师和同学,感受到这位青年艺术家对生活的细微观察,以及那份平实而厚重的温情。1946年,应徐悲鸿之邀北上任国立北平艺专助教的戴泽,开始画北平街头的市井百姓,画北平艺专的校舍与师友,初步确立了现实主义风格的艺术路向。
在美院初创岁月,作为基础课教学骨干的戴泽兼任素描、水彩、油画等课程。与师长徐悲鸿、吴作人、艾中信等人的长期交往使他深深受益。其间,他曾作为“中国艺术展览会”工作人员赴苏联、波兰等地考察,也曾到祖国西北的麦积山石窟写生。与此同时,戴泽对于历史题材与自然主题的创作持续深入:一方面通过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大尺幅作品,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相继创作的《农民小组会》《和平签名》《永恒的友谊》《胜利的行列》等力作,展现出画家的家国情怀与图像叙事的才能;另一方面通过那些寄情山水的各地采风写生,抒发自己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戴泽善于表现民众的日常生活,朴素而真实的平民视角,成为他从未改变的艺术底色。他一生走遍大江南北,每每走街串巷,用写生手段记录看到的劳动者形象,成为其最为亲切且难以割舍的创作母题与艺术情结。那些描绘爱人与亲情的作品,以及表现繁花与动物的清新佳作,皆展现出他对美好生活的浓浓情感。从城市街角到农家小院,从海港渔船到山川风景,他画竣工后的北京农展馆,画颐和园后山的雪,画金鱼胡同里的树……戴泽将写生作为一切创作的基石与途径,以沉稳、静穆、自然的表现风格,将最大热情投入到描绘平凡生活和自然造化之中。
步入耄耋之年后的戴泽,仍以一颗赤诚的心感受生活与艺术。一众老友的相继离开,使他不由感怀人生冷暖和世间沧桑。这一时期描绘的窗边远望系列风景,承载记录了他的晚年思绪、处世哲学和家乡记忆。晚年创作的返璞归真,也使他在宁拙勿巧的朴厚风格中继续发掘着绘画的本质味道。
面对这样一位忠于内心、甘于默默奉献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我们今天该如何认识戴泽其人其艺?他以“事大事小,一过就了”的淡泊态度,让世事都沉淀在心底默默融化;在几乎所有熟悉他的老友与学生的印象中,戴泽很少言语,正如他的画作那样沉稳静穆,对于艺术毫无保留的诚恳信仰,造就了他的创作风貌。他的人生波澜不惊,却又充满复杂沉厚的况味。与此同时,在艺术上他又是一位充满勇气的探索者和多面手,人物、风景、静物兼善,油画、水彩、彩墨、速写俱佳。当我们走进戴泽的艺术世界,仿佛听到那些画作在轻轻耳语,一起讲述他那朴素而又不凡的如画人生。
(作者:于洋,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