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威谈夏志清:他坚信伟大的文字有一个伟大的灵魂
本月早些时候,在接受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专访时,67岁的哈佛大学东亚系暨比较文学系亨德森讲座教授王德威谈到了他对已故夏志清教授的印象。
夏志清1921年生于上海浦东,1947年赴美留学,四年后获授耶鲁大学博士,1961年到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中国文学,同年出版了著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王德威认为,这本书“迄今仍然是英语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专书”,说夏志清是“开山祖师”毫不为过。
1990年,夏志清一方面催促王德威申请哥大教职,另一方面在系里“独排众议,豁了出去”,终于使35岁的王德威以东亚语言文化系副教授的身份进入哥大,成了夏志清的接班人。
在哥大共事的15年里,王德威与夏志清交往密切。王德威的办公室就是夏志清以前的办公室,夏先生几乎每周回来串门。
在王德威看来,夏先生的个性是我们不能想象的“老顽童”,很“张牙舞爪”,有时甚至充满了“偏见”。
“任何见过夏志清的人都会有些不知所措,因为不知道他的下一句话会冒出什么。”王德威告诉中华读书报,“李锐来哥伦比亚大学访问,见到夏志清——他欢迎山西来的客人,第一句话就是:你好帅! 第二句说:你长得很像鲁迅,但是你长得比鲁迅漂亮。接下来又说:你的牙好白……太多奇怪的经典的场面。”
王德威接着说,夏志清“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跟他写文章的姿态、文章投射的人格是很不一样的。但在那个意义上,他反而理直气壮,他的评论反而是个性地呈现他自己的文学理论和立场,他无所顾忌——就那样。我们受到几十年新批评的训练,变得循规蹈矩,夏志清常说我不够有胆识,怎么文章写得那么八股? 没办法,这和气性、个性,成长环境有关系,夏先生是那个世代很有个性的学者”。
王德威眼里的夏志清“平常不喜欢谈学术,喜欢谈西方的老电影,喜欢开玩笑,喜欢和年轻女人一起吃饭,这是他表演性的一面;他是英美文学博士,欧美汉学界,涉猎之广博,影响之深远,而又在批评方法上能自成一家之言者,夏先生可谓是第一人。1961年他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迄今仍然是英语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专书,说他是开山祖师毫不为过”。
关于夏志清对中国文学是否有所偏颇的问题,王德威说:
“这是夏先生50年代的阅读所得,他讲话有自己的出发点。他做中国文学研究时是冷战时期,海外收藏五四时期的图书有限,依赖几家图书馆累积材料,然后作出判断。他当时完全没有机会看到萧红等作家,也曾感叹如果有机会看到萧红、端木蕻良的作品,他会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好好写一章。可以想象他如果写萧红,一定不会四平八稳地把所谓历史元素、思想元素作为判断标准,他特别强调字质本身的精准、精密度。他认为五四以后的文学作品乏善可陈。这有点像俗语讲的‘国王的新衣’,只是大家不愿拆穿真相。他刻意发掘了一些大家没有注意到的作家:沈从文、钱锺书、张爱玲。这是他的贡献。还有一个作家他特别赞赏:张天翼。在文学的领域里他有一个立场:看你对社会关心的程度,看你的文字。他坚信伟大的文字有一个伟大的灵魂。”
2013年12月29日,夏志清于纽约病逝。王德威后来在一篇怀念文章里想象,在另一个世界里,夏先生“是不是还忙着和女士们热情拥抱……提醒张爱玲多运动、多吃维他命? 而他对学术最高标准的坚持想必一如既往,对文学和生命之间的复杂关怀绝不让步。比起行走江湖、大言夸夸的大说家们,夏先生独自在小说的世界里看到了一个世纪中国人的动荡与悲欢。是这种坚持‘小说’历史的勇气和洞见,让他成为现代中国文学最重要的批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