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学百家
    
  • 频道直达
  • 墨客首页
  • 艺术先知
  • 国学百家
  • 墨客诗词
  • 墨客学堂
  • 书画展览
  • 艺术名家
  • 艺术机构
  • 传世书法
  • 当代书画
  • 华夏历史
  • 故事大全
  • 墨客商城
  • 国学文化文史经典诸子百家朝史综论国学名士
  • 国学视界学术资源国学文化名家品论读书天下焦点评谈
    中外古今学科春秋史观史法史料史证论著评介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农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小说家杂家
    先秦史论汉唐史论宋元史论明清史论近代史论现代史论
    当代名家近代名家古代名家

    国学小常识:什么是公卷通榜

    所属:国学杂谈 > 国学杂谈  |  阅读:431次

      公卷通榜,是隋、唐五代及宋朝初年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所谓“公卷通榜”乃是指的“公卷”与“通榜”两个内容。公卷,是指考生于考前将平日所做诗文送至朝廷中的硕学名儒手里,经他们传阅评判,在评审圈中打响知名度。这样,考生在未考之时,就已有了一定的客观地位,不必再经过考试,一经公众推荐,即可任用。比如李白当官就不是考的。因为允许“公荐”,所以自唐至宋初,科举考试中一直盛行“行卷”之风,参加考试的士人纷纷在考试之前,将自己撰写的诗文做成卷轴,投送至公卿大臣之门,以求取得他们的褒扬,抬高自己的身价。主考官也往往主要根据公卿大臣的推荐,决定录取中的取舍和名次的高下,试卷本身所起的作用有时反而很小。如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权德舆知贡举,邀请陆傪“通榜帖”。韩愈一下子就向陆傪举荐了十名举人,权德舆在三榜中共录取了其中的六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礼部侍郎崔郾受命主持东都洛阳的举人考试,朝廷公卿大臣纷纷推荐士人。其中,太学博士吴武陵以《阿房宫赋》举荐杜牧,被预定为第五名。有人说杜牧平时“不拘细行”。崔郾无奈地说:“已许吴君矣。牧虽屠沽,不能易也。”通过“公荐”,虽然一些真才实学之士也能科举及第,却也为势家子弟垄断科举大开方便之门。一般士人因无由交结权贵,无人推荐,则只能望榜兴叹。所以,北宋建立不久,宋太祖就多次下诏废除“公荐”。此后,“公荐”在法律上和实际上终于被废除。至于通榜,则是按照实际的舆论来排定选取知名之士,不靠考场上的临时发挥。这里有个有名的故事,说是主考杜黄裳请考生袁枢拟榜,袁自列第一,无人不服,传成佳话。

        另外,在唐朝及五代时期,参加考试的士人除了向公卿大臣投献自己所写的诗文等作品,即“行卷”以求“公荐”外,还要事先向主考官奉上自己所撰的诗文,称为“省卷”,也称“公卷”,以供其了解自己平时所学专长。宋朝初年,在解试、省试中仍然盛行公卷。如苏颂就曾说:“秋试先纳公卷一副,古律诗、赋、文、论共五卷。”后来,有些考生所送的公卷,多假借他人文字,或用旧卷装饰重行书写,作弊之风日盛,于是,北宋庆历元年(1041)八月,宋仁宗亲自下诏废除公卷,从此科举考试中的纳公卷正式推出历史舞台。

  • 首页
  • 文化
  • 国学百家 诗词文赋 文化学堂 中医文化
  • 艺术
  • 艺术名家 风云榜 作品展览 名集参考
  • 商城
  • 文娱
  • 纵观历史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