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学百家
    
  • 频道直达
  • 墨客首页
  • 艺术先知
  • 国学百家
  • 墨客诗词
  • 墨客学堂
  • 书画展览
  • 艺术名家
  • 艺术机构
  • 传世书法
  • 当代书画
  • 华夏历史
  • 故事大全
  • 墨客商城
  • 国学文化文史经典诸子百家朝史综论国学名士
  • 国学视界学术资源国学文化名家品论读书天下焦点评谈
    中外古今学科春秋史观史法史料史证论著评介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农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小说家杂家
    先秦史论汉唐史论宋元史论明清史论近代史论现代史论
    当代名家近代名家古代名家

    聂鑫森:七夕乞巧

    所属:国学杂谈 > 国学杂谈  |  阅读:396次

        农历七月七日的夜晚,俗称“七夕”,是天上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美好时刻。在民间,便形成一个完全属于妇女的佳节,称之为乞巧节。南朝梁人宗懔所写的《荆楚岁时记》云:“七月七日为牛郎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所谓“结彩缕,穿七孔针”,是指妇女用彩线来回穿过有七个针眼的“乞巧针”,穿得快的人便表示“乞”到“巧”了。这种针并不能用来缝衣服,“其实此针不可用也”(宋·金盈之《醉翁谈录》),只用于乞巧。而在元代,七夕时,宫女们则登上高台,各用五彩线穿“九尾针”(元·陶宗仪《元氏掖庭记》)。这种“乞巧针”也有两孔的:“缕乱恐风来,衫轻羞指现。故穿双眼针,特缝合欢扇”(梁·刘孝威《七夕穿针诗》)。不过,她虽穿的是两孔针,却是在袖子里进行的,其技艺自然更巧。《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有如女子国,七夕乞巧自然是不可少的。贾宝玉所作的《芙蓉女儿诔》中,有“鳷楼空鹊,徒悬七夕之针”的句子。

        宋代七夕乞巧之俗,十分繁复。《东京梦华录·七夕》载:“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一种泥塑小偶)、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盒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元人孙淑的《七夕》写道:“乞巧楼前雨乍晴,弯弯新月伴双星。邻家小女都相学,斗取金盆看化生。”这“化生”是一种游戏,即妇女从市铺买回腊做的小娃娃,放在“金盆”的水中,观看腊孩浮水的样子,可以乞生子嗣和给子女带来吉祥。

        到了明、清,还流行在“七夕”这天的上午,玩一种“丢巧针”的游戏。先端一碗水曝晒日中,略等片刻,水面便产生一层薄膜,尔后将平日缝衣或绣花针投入水碗中,针便浮于水面。丢针的人再去观看水底的针影,如成云物花朵鸟兽之影,或细直如针形者,便是“乞”到“巧”了。“穿线年年约北邻,更将余巧试针神。谁家独见龙梭影,绣出鸳鸯不度人”(清·吴曼云《江乡节物诗·试针》)。这首诗写的是“丢巧针”,除了乞求有高超的手艺外,还暗暗乞求配一个如意郎君。

        关于蜘蛛网乞巧之举,起源于唐代的“蛛丝卜巧”。杜甫在《牵牛织女》诗中吟道:“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唐代妇女往往在七夕第二天拂晓,开盒比试看谁的蛛网好,以判断谁得到“巧”了:“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唐·祖咏《七夕乞巧》)。古代七夕,乞求巧艺,乞求子嗣,乞求美满婚姻,表现了一种妇女对幸福生活的真挚向往。

  • 首页
  • 文化
  • 国学百家 诗词文赋 文化学堂
  • 艺术
  • 艺术名家 风云榜 作品展览 名集参考
  • 健康
  • 文娱
  • 纵观历史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