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任院长讲述与故宫的故事:半个世纪的故宫情结
讲述人:单霁翔(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
日子过得真快,已经到了经常被要求“想当年”的年龄。的确,总有一些记忆是岁月抹不掉的,长存心中。我从小生活在北京,对四合院有着特殊的感情。在我看来,紫禁城就是一座世界最大的四合院,而能够有幸参与故宫的保护,就是特别值得回望的经历。
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外留学期间,我曾从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研究。因此,回国以后投身古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工作。当年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编制东城区的分区详细规划,而故宫就在东城区境内。如何保护故宫周边环境是规划的重要内容,包括划定故宫周边区域建设高度控制规划,即以故宫为中心,确定规划绿地、平房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等,力图避免高大建筑影响故宫文化景观。
1987年故宫成为我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就在第二年,我开始负责北京城区规划管理工作,有更多机会参与故宫保护实践。其中一项工作是组织确定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也就是将故宫周围大面积区域划入保护区内,以保护北京胡同-四合院为目标,实现故宫周边历史环境保护。
记得在1996年底,我在北京市文物局工作期间,曾组织举办“爱北京城,捐城墙砖”活动,赢得广大市民积极支持、参与。崇文门至东便门的明城墙遗址公园建成以后,我希望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为古都北京保护再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努力。其中首先想到的就是故宫外侧的环境整治。当时在故宫筒子河内侧与故宫城墙之间的狭长地带,挤进了400多户居民和21家企事业单位,出行十分不便。更为严重的是,居然有465个伸向筒子河的排污管道,每天有大量污水直接排入河内。那时筒子河内淤积了大量垃圾,河面上漂浮着杂物,严重影响紫禁城的壮美景观。当时,故宫博物院主管古建筑保护的单士元副院长十分担忧地说,故宫筒子河变成了“污水河”。
于是,我们提出了“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21世纪”的口号。在媒体上,专家学者积极建言,广大市民积极呼吁,一时间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各界达成共识。此后,经过3年的积极努力,故宫筒子河和城墙之间的居民和单位全部迁离,两岸环境进行了整治,通过建设污水截流系统,避免了污水向河内排放。终于,在进入21世纪前,实现了故宫筒子河碧波荡漾。如今无论春夏秋冬,特别是天气晴好的日子,总有很多摄影爱好者把故宫城墙、角楼、筒子河的美景拍摄下来,传向世界各地,与更多的朋友们分享。
2012年,我来到故宫博物院工作,经过持续5个月的详细调研,我们再次喊出了一个口号:“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紫禁城建成于1420年,2020年是她的600岁生日。2002年,在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先生的领导下,为时18年的“故宫整体维修保护工程”启动。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计划,经过持续努力,达成了既定目标。故宫博物院的开放区域也由2002年的30%,达到了如今的80%。
“壮美的紫禁城”不仅包括“美丽的外貌”,更要包括“健壮的肌体”。2012年以来,故宫博物院以2020年为目标,实施了6项行动计划。一是实施“平安故宫”工程,为彻底解决故宫面临的火灾、盗窃、震灾、藏品自然损坏、文物库房、基础设施和观众安全等7大安全隐患,有针对性地实施7项重点内容。二是开展故宫环境整治,包括室内外共22项内容,恢复故宫壮美景观,实现持续扩大开放。三是编制《故宫总体保护规划》,这是迄今为止第一份以故宫文化遗产价值整体保护为目标的详细规划,在故宫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研究等诸多方面,体现出具有前瞻性的系统管理理念。四是开展故宫文物清理,在故宫博物院7年文物藏品清理基础上,又开展了为期3年的可移动文物清理,彻底摸清“家底”。五是建立故宫学院,加快故宫博物院和业内人才培养,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开展青少年文化遗产教育,也成为国际文物博物馆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六是组建故宫研究院,进一步整合故宫学术力量,合理规划学术研究体系,吸纳国内外学术研究人才,构建开放性高端学术研究平台,持续产生高质量的综合研究成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这六项行动计划的实现,能够对故宫进行可持续保护,为故宫博物院健康发展钉下六根深桩。我深信,基础牢才能行稳至远。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5周年,故宫已经走向世界,故宫博物院业已成为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紫禁城正青春”。如今,故宫博物院王旭东院长在张忠培老院长提出的“平安故宫、学术故宫、完整故宫、强大故宫”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活力故宫”的目标。“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未来”,是我们一代又一代故宫人的使命,不能有丝毫懈怠。
(本报记者李韵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