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学百家
    
  • 频道直达
  • 墨客首页
  • 艺术先知
  • 国学百家
  • 墨客诗词
  • 墨客学堂
  • 书画展览
  • 艺术名家
  • 艺术机构
  • 传世书法
  • 当代书画
  • 华夏历史
  • 故事大全
  • 墨客商城
  • 国学文化文史经典诸子百家朝史综论国学名士
  • 国学视界学术资源国学文化名家品论读书天下焦点评谈
    中外古今学科春秋史观史法史料史证论著评介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农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小说家杂家
    先秦史论汉唐史论宋元史论明清史论近代史论现代史论
    当代名家近代名家古代名家

    文化评析:让古老中华故事从古籍中款款走来

    所属:国学文化 > 国学文化  |  阅读:384次

      提高古籍保护水平、提升古籍整理研究和编辑出版能力、鼓励古籍文创产品开发……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斗转星移,此去经年,那泛黄的古籍,是前人厚重思想文化的物质承载,是五千年中华历史底蕴的文字见证。据统计,我国汉文典籍加上少数民族文字典籍,总量达到50万种,仅《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三套大型丛书,就收录经、史、子、集等古代典籍文献1.5万多种。这些典籍是中华民族存世典籍的基本家底,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一纸千年”的中华古籍吸引着一代代学者悉心呵护、苦心钻研,却也一度面临保护不力等现实问题。

      从古籍保护看,近年来,因为保存不善,部分地方古籍出现虫蛀、脆化、霉蚀等现象,有的甚至粘连严重变成“书砖”;从人才队伍看,古籍保护专业人才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高水平专业人才匮乏,高校中的古籍保护专业一度被看成“冷门中的冷门”;从传承利用上看,一些古籍被束之高阁,“文渊大库,一锁了之”,成了摸不到、看不着、读不懂的“死书”,趋于小众化。两办《意见》从古籍工作的现实问题着眼,对提升古籍工作质量、加快古籍资源转化利用、强化古籍工作保障等作出明确部署,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做好古籍工作,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不是可有可无的事,不能停留于“口头重视”。按照两办《意见》,将古籍工作相关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为其可持续奠定了物质基础;“扩大古籍保护修复人才规模”,明确“对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古籍重点项目的业务部门可不考核经济效益”,有助于推动老一辈专家学者的“皓首穷经”与一代代年轻干部的接续传承有机衔接;“多渠道、多媒介、立体化做好古籍大众化传播”“推进古籍数字化”,目的是促进古籍的推广利用,扩大其接通现实的社会价值。各地应结合实际,落实这些要求,不能打折扣、搞变通。

      卷帙浩繁的古籍并非“无用的故纸堆”,而是中华智慧的结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价值不凡。比如,科学家屠呦呦从东晋医书《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一个“治寒热诸疟”的药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经过连续多年反复科学实验,终于提炼出青蒿素,拯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保护好古籍孤本并让古籍“醒过来”的更广泛意义还在于现代人通过一部部古籍,打开时空之门,直观灿烂中华文化、接通思想情感、汲取智慧力量。

      从国家图书馆等机构发起“寻找古籍守护人”活动产生较大影响,到央视《典籍里的中国》荣获“白玉兰”最佳电视综艺节目奖;从今年全国两会上,“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被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到此次两办印发《意见》,推进古老的中华故事从古籍中款款走来……各方面协同努力,有助于“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作者:李思辉,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 首页
  • 文化
  • 国学百家 诗词文赋 文化学堂 中医文化
  • 艺术
  • 艺术名家 风云榜 作品展览 名集参考
  • 商城
  • 文娱
  • 纵观历史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