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秘阁典藏辉耀在亿屏兆幕
《中华读书报》(2022年06月15日 15版)
古文献是比宫体诗更加无趣、至为沉闷的宫廷台阁之秘藏,但其中金玉沉埋、麟翥层掩,能将真金美玉、龙麟凤翥随时呈现在新时代亿屏兆幕上,是那些致力于古文献数字化的专家们卓越贡献,说尹小林和他的“国学网”(宝典)制作群体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毫不为过。
作为“七七级”文科生和文研所“新三届”研究生,从研究古典文学到从事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前半叶,每周多半时间都是在老北图、考古所和功德林善本古籍室度过的。即便这样,每周二谒见导师时,依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老师所问,拙于对答。我的第一位导师胡念贻先生是先秦文学大家,他在中央大学师从胡小石、罗根泽先生研学时,力求做到先生点到某篇典籍时便可随时接续。胡先生对我放低要求,就是把先秦两汉典籍全部读过,名篇华章能够背诵。第二位导师范宁先生曾与余冠英、钱锺书先生联袂主编三卷本《中国文学史》,他主导元明清部分。一开始我以为研究戏剧小说的人,肯定会让弟子从简牍中跳脱出来,顿时少许轻松。第一次进他书房,只见《闻一多全集》等书置于案前,内心甚喜。谁知他要我读的不单是闻一多诗文,却重点强调他导师所写的《古典新义》《诗经新义》等考据文章,特别是《周易义证类纂》(稿),不仅要熟读,还要把握闻先生的考据方法及治学思路。见我困窘,他便笑道:你研究苏东坡,不吃透《东坡易传》怎么行?研究易经、易传,必须遵循闻先生《周易义证类纂》的方法,最终再用他品评唐诗的方式展现给普罗大众……
文献缘深深几许。虽然后来我被从学海调移中海,可一旦有文章关涉典籍,总是委我查考搜剔。此间个人电脑异军突起,舞文弄墨者渐次换笔,我因身在秘阁,1988年便用上PSII(IBM生产的最早带硬盘的PC),1990年拥有专用便携电脑(黑白屏),因而有幸成为最早一批键盘写手。其间时常回到文研所谒师会友,喜见栾贵明先生主持研制《全唐诗索引》及《永乐大典》文献在前,乐享郑永晓君坐镇的数字化及网络学术于后,但仍觉文献数字化任重道远。
1997年初,中华书局古籍整理专家李肇翔君约我整理出版《东坡易传》注释及今译本,从电子文稿自然谈到电脑索引及易经词语数据库问题,此际肇翔君向我隆重推荐一位奇人:身为军官却志在把所有古文献都装入电脑硬盘并随心提取的尹小林。于是我们相约见,执手唯憾相识晚。时值陆台港三家商务印书馆合建国际有限公司,林尔蔚先生邀我做电子出版顾问,当即便把尹小林研制的DOS版《全唐诗》隆重推荐。恰逢刘向阳君从德国留学归来,尚在商务国际热身,于是大家一拍即合,决定以最快的时间、最佳的质量,推出《全唐诗》光盘版。年轻便是本钱,酷爱即为良伴,1997年7月底,拿到了正式刻制的样品光盘。商务国际总编辑钱王驷先生对数据质量要求甚严,经过多层把关,终于在1998年清明节前后,完成全部数据校对、融合与操作系统及字库方面的技术对接,拿到了带有出版条码的正式产品并配齐精美包装。
小时候喜欢看《隋唐演义》,对“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桥段尤为喜欢。在古典文献数据整理领域里,我一开始对栾贵明先生的数据索引体系深怀期待,然因所在体制和文献专业固有思维定势,“天弢”难以突破,最终让尹小林等痴迷型技术团队以小茧自育、逐一化蝶的方式,积丝织锦,集腋成裘,聚蝶为虹,蔚为大观。军人出身的尹小林,就是古籍数字化行列里的程咬金,不怕水深,哪软打哪,啥香吃啥,先易后难,驾轻就熟,借力颐养,健而求强,得势则速进,受困便突围,咬定“典金”不放松,从光盘到U盘再到网络;从“国学宝典”到“国学网”和“国学时代”,百折不回,柳暗花明。
《全唐诗》光盘问世后,我曾将它带到两个领域进行推广、认证,以期扩大影响。一是我原在中央国家机关某些重要部门,为他们写作大文章时提供名言金句和传统文化之精粹;二是介绍给古典文献和文史哲研究专家,请他们使用并提出完善意见。像北京大学傅刚、杜晓勤教授,社科院刘扬忠研究员等,都是第一批试用者。1998年金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在贵州花溪举行,全国唐诗研究专家济济翔翔,我给他们展现这套《全唐诗》光盘,引起学者们极大震动。武汉大学王兆鹏教授最快发表文章,对唐代诗人最喜说“不”进行介绍(后来他长期致力于古代名人地理信息系统制作,与这次感受应有很大关系)。这次会议期间,我一直住在学会会长傅璇琮先生隔壁,因此有机会与他长谈。第一次见到傅先生是1982年春天读研时,我的导师胡念贻先生要我去商务印书馆拜见他的老同学、《辞源》主编刘叶秋先生,刘先生健谈半晌,意犹未尽,又将我提携至同一栋楼里的中华书局,将我介绍给傅先生。两位先生当时都对我的学术研究寄予厚望,不料后来我却从“翰院”去了“秘阁”,专意体验东方朔、苏东坡的高光时刻,最后竟以传记小说形式向普罗大众演绎他们的睿智、哲思与精彩人生。当我带着《全唐诗》检索系统向傅先生详细解说时,傅先生曾发出一席感叹,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你们利用这种先进的文献检索系统,超越我们所写的《唐代诗人丛考》之类著作,可以说是易如反掌啊!”
我在《东方朔》系列出版后,专一从事写作,后更追着苏东坡的脚步自贬岭南,但与尹小林等人依然保持联系。当我在文献检索方面需要帮助时,第一个求助短信必是发给他。在《全唐诗》之后,他又做《国学宝典》系列。网络技术突飞猛进时,他又创建“国学网”并传播“时代国学”,始终与时俱进。网起之初,我曾应允向他提供两个专题:一是“《东坡易传》解析臆说”,二是“苏东坡和他的敌人们”,两行文字长期挂在早期“国学网”首页。后来诸事繁忙,没能兑现诺言,但专题中的部分内容已有学者去探讨,而我今天乐在其中的《苏东坡的精彩人生,惊艳每一天》,也是在尹小林数据支持下完成的,只是将授课过程转化成音频,更宜在“喜马拉雅”平台上播出罢了。
闻一多先生说唐诗珠玉般璀璨耀世,关键在于有人带着她“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荒漠”。而今江山依旧,市井幡然,台阁高冷,荒漠渐罕,地球村民们最亲近的非人非景,而是屏幕。人手多机数屏,长期沉迷其间,已然司空见惯。亿屏兆幕之上,最为常见的除了靓女美图、要闻趣事,能让大家流连忘返的,必是华夏经典。没有三十五年以来文献数据化的积累与演进,屏幕上那些吉光片羽,只能沉埋在文物世界,与蠹为伍。为此,我们每一位受用者,都要给尹小林和他的同侪们一个大大的点赞。
(作者为国家一级作家,暨南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