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学百家
    
  • 频道直达
  • 墨客首页
  • 艺术先知
  • 国学百家
  • 墨客诗词
  • 墨客学堂
  • 书画展览
  • 艺术名家
  • 艺术机构
  • 传世书法
  • 当代书画
  • 华夏历史
  • 故事大全
  • 墨客商城
  • 国学文化文史经典诸子百家朝史综论国学名士
  • 国学视界学术资源国学文化名家品论读书天下焦点评谈
    中外古今学科春秋史观史法史料史证论著评介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农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小说家杂家
    先秦史论汉唐史论宋元史论明清史论近代史论现代史论
    当代名家近代名家古代名家

    文化评析·博物馆+元宇宙:文化数字化转型孕育新业态

    所属:国学文化 > 国学文化  |  阅读:538次

      据媒体近日报道,北京文化论坛发布《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提出新业态引领构建数字化发展新格局发展趋势,强调北京游戏动漫、文旅文博等领域积极探索元宇宙应用场景,推动业态的虚拟化、沉浸式、数字化发展。

      疫情之下,博物馆遭受巨大冲击。各大博物馆纷纷开展线上观展,走上“云端”、数字化转型也为博物馆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今年3月,来自全国50家博物馆、高校的60位馆长、学者联名发布《关于博物馆积极参与建构元宇宙的倡议》,呼吁博物馆与时俱进,积极与元宇宙相融合,“让自己和藏品在元宇宙里活起来”。我国博物馆也从“倒逼上云”到主动拥抱新兴技术,从数据上网到积极主动参与构建元宇宙,推动文化产业新业态形成。中国国家博物馆首个虚拟数智人“艾雯雯”发挥了虚拟人物形象生动和共情的优势,成功“破圈”,吸引大量粉丝关注。

      按照清华大学沈阳教授做的界定,元宇宙是整合了多种新技术产生的下一代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它基于扩展现实技术和数字孪生实现时空拓展性,基于AI和物联网实现虚拟人、自然人和机器人的人机融生性,基于区块链、Web3.0、数字藏品/NFT等实现经济增值性。在社交系统、生产系统、经济系统上虚实融生,每个用户可进行世界编辑、内容生产和数字资产自所有。

      从1992年科幻小说《雪崩》最早提出“元宇宙”概念,到“第二人生”等游戏的初步呈现,元宇宙成为博物馆发展的理想场景,虚实融生营造的沉浸式互动体验,使以往严肃、“高冷”的博物馆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元宇宙让博物馆沉浸式互动体验呈现出新的状态。元宇宙所构建的沉浸式的交互场景体验,通过全景视频、图像和全程直播等动态方式,结合文物产生的时空环境、文化生态、生活习俗等背景资料,实现文物时空场景接近人性和真实的全感官的再现,营造出全新的沉浸式体验,让文物“活起来”。

      湖南省博物馆运用三维影像制作技术,结合AR、VR技术再现了宋朝人的“慢生活”,巴黎博物馆利用HoloLens 2“复活”已灭绝物种,推出沉浸式展览,在增强现实中展现已灭绝的动物,为残缺或是消逝的过去进行“虚拟的修复”,将人们带回到历史长河中感受时代的辉煌与沉寂,传递文化的力量。运用“非线性”的叙事特征,实现主体在元宇宙中的自由切换与跳转,形成沉浸式的互动体验。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推出约40万件虚拟展品,与热门游戏梦幻联动,通过虚拟展品二维码将藏品导入到游戏中,在不同平台和场景中转换,突破了博物馆本身的空间限制,吸引跨领域受众的注意力,推动文化的广泛传播。

      随着两者融合愈加深入,元宇宙技术的两面性对于博物馆发展的影响同样不能忽视。元宇宙与博物馆的结合超越了产品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服务人性化,在NFT(带有数字典藏品属性的非同质化代币Non-Fungible Token,简称NFT)的溯源、确证技术的加持下,博物馆数字藏品不再止步于数字孪生,而是成为唯一化、稀缺化、不可替代化、不可分割化的本体。此时,藏品数字化与数字藏品之间的鸿沟并非只依托技术的差异,藏品的信息内容逐渐挣脱了载体的束缚,也形成了本体历史积累的消逝。

      需要指出的是,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并非一片坦途。一方面,元宇宙概念本身是立足于新兴技术的合理想象,在现实实践中如何跳脱出“网络化”“智能化”的边界走入真正的元宇宙的世界,仍存在一些争议;另一方面,博物馆的文物具有非凡的独特性与稀有性,虚拟化的访问是否会导致人们所担心的“灵韵消失”?由此,博物馆更应坚守公共属性,利用数字化更好地进行文化继承和发展。

      (作者:刘晓燕,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张乐乐,系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 首页
  • 文化
  • 国学百家 诗词文赋 文化学堂 中医文化
  • 艺术
  • 艺术名家 风云榜 作品展览 名集参考
  • 商城
  • 文娱
  • 纵观历史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