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最难当的讲解员” 讲好国宝名碑“脱口秀”
【一线故事】
哪句话会轻易“激怒”一个西安碑林博物馆的讲解员?
“我就是小时候放弃练字了,不然肯定比王羲之写得好!”“这些碑都是假的吧?咋这么清晰?”“李白我知道!在游戏里是个刺客!”……在碑林做讲解员十几年,我这棵“雪松”算是被游客五花八门的问题修理得服服帖帖。不过这些“雷人”的话听到耳中,我不怒反喜——要是大家什么都知道了,我们讲解员不就失业了?
西安碑林始建于公元1087年,是个兔年,自北宋开始,历代的仁人志士们接力把散落在各处的名碑搜罗到一处,集中保存。从此,《开成石经》、《石台孝经》、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这些震古烁今的国宝名碑有了安身立命的“住处”。斗转星移、王朝更替,没有谁特意嘱托,但一代代中国人不约而同地把保护碑石的行为延续下来,直到今天,坐拥4000余方碑石的西安碑林已经成了世界上收藏名碑墓志最多的地方。而这4000多方碑石背后,有数不清的知识点,因此,业内常说,陕西众多文博机构中,碑林的讲解员是“最难当的讲解员”。
2012年,和碑林相差整整900岁、同样属兔的我来到这里,成为一名讲解员。拿着一本讲解词,我开始逐字逐句地背诵每件文物的名称、朝代、撰文和书写者的简单介绍等信息。
很快,我就体会到了“世界的参差”,原来不是每个游客都愿意听我把固定的开场白说完,也不是每个游客都愿意按照我提前背好的解说词去游览博物馆。
曾遇见过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先生,当时,我按我的固定套路给他讲解了一路碑林的名碑国宝,说得口沫横飞、激情满满,甚至引来一些游客蹭听。“小伙子讲得真棒!”老先生夸奖道。我满脸笑意,摆了摆手,故作谦虚地回应。“不过要是能再多讲讲这块王羲之的《集王圣教序碑》就更好啦!我练这块碑都60年啦!”老先生说完,我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扪心自问,我对这方国宝碑石的了解流于表面,刚才一共也没介绍几句。
我讪讪地退后,离开前,眼中最后的画面是阳光透过木窗,斑驳地洒在老先生的脸上,老先生凝视碑石,似乎陷入深深的回忆中。他在回忆什么?是练字的艰辛还是文中的典故?或者只是在想念那个督促他练字的人?如果这时我能和他聊上一会儿,老先生应该会很开心吧……
这之后,我的开场白变了:“大家好,我是白雪松,大家想重点看哪件文物都可以,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提,我基本上都能解答!”
其实,哪有人能回答所有问题?但可爱的游客们都能理解一个博物馆讲解员强行给自己上难度的行为,我的心意大家其实都懂。而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要每天不间断地学习,每一方碑石都要能天马行空又丝丝入扣地讲一小时以上。碑石刊刻的历史背景、书写者的人生经历,甚至具体到每个字的演变……难怪有人说,一方碑林的国宝碑石就能单独建一座博物馆!
2020年,全国的博物馆开始做线上云春游,用直播的形式讲解文物和历史。我作为西安碑林博物馆的主播,主持《国宝名碑脱口秀》栏目。从选择主题到整理资料再到直播讲解,将近百期的节目,主题各不相同,在博物馆直播界脱颖而出。我印象最深的一期是《集王圣教序碑》专题,整整两个小时只讲这一块碑,平均每两分钟一个知识点:《集王圣教序碑》有多少个“之”字?历史上真实的玄奘到底经历了多少磨难?三藏法师指的是哪三藏?……
事后复盘,大家都觉得这期直播与观众的互动尤为精彩,而我只希望那位老先生能在屏幕前看我讲解他练了六十多年的碑帖。六十年如一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一定特别幸福吧!想来,在碑林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的我也很幸福,有时我们的一句话就为游客打开了一扇了解文化遗产的窗子。很多来碑林的游客听到我们的解说都觉得不虚此行,确实,在碑林,你会看到中华文脉从未断绝,中国书法一直绵延,内心会升腾起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这也是我在碑林待这么久的一个原因,待不够,也看不完!
“我就是小时候放弃练字了,要不然……”这句话是来碑林的参观者发出的频率最高的感慨。每当这时,我都会笑着接道:“学好历史知识、练好字最好的时间是几十年前,其次是……”
“是现在!”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我们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讲述人:西安碑林博物馆特级讲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