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机械史学科的学术经典——评《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
《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收入“大家小书”丛书),刘仙洲著,北京出版社2020年9月第一版,49.80元
2020年是刘仙洲(1890-1975)诞辰130周年。是年9月,北京出版社再版了刘先生的《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在此,笔者愿和读者一起重温刘先生的经典著作,缅怀他创建中国机械史学科的历史功勋。
20世纪初,科学技术史首先在欧洲和美国成为一门成型的新学科。中国学者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也开始追溯和研究中华科学技术的传统。在中国机械史研究方面,刘仙洲先生的开创之功尤为突出。
一、搜集机械工程史料
刘仙洲在1918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1924年起先后在北洋大学、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等高校担任教授或领导。他率先用中文编写机械工程学科的多种教材,并统一机械工程的中文名词。在授课时间以外,他还从古代典籍中查找有关机械技术的史料。
1935年10月,清华大学刊印了刘先生的机械史拓荒之作——《中国机械工程史料》。按照机械的用途(或行业),该书分为普通用具、车、船、农业机械、灌溉机械、纺织机械、兵工、燃料、计时器、雕版印刷、杂项和西洋输入之机械学等12类,粗线条地勾画出古代机械工程的大致轮廓。尽管将燃料、雕版印刷等内容纳入“机械工程”略显牵强,但此书体现出刘先生把握机械工程学科及其历史的大格局,为后续的研究指出了知识范围、切入点和重要史料。
二、开拓机械史专题研究
1935年之后,刘先生一边继续搜集和整理史料,一边首次开展古代原动力、传动机构、计时器等机械及相关发明家等专题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论文。其中包括:1940年发表《王徵与我国第一部机械工程学》,指认王徵和邓玉函(Jo⁃hannesTerrentius)编译的《远西奇器图说录最》是中国第一部机械工程学著作,辨识了此书描绘的技术知识;1943年发表《中国在热机历史上的地位》,率先探讨中国历史上的机械动力;1954年发表《中国在传动机件方面的发明》,系统阐释古代的绳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凸轮传动和杆传动。
刘先生的专题论文是同时代学者和学术后辈绕不过去的机械史经典。王振铎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复原了多种古机械,其中吸收了刘先生的专题研究成果。1956年,刘先生在第八届国际科学史大会(意大利佛罗伦萨)上宣读论文“我国古代在计时器方面的发明”,还与李约瑟(JosephNeedham)当面进行深入交流。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工程卷中多次引用了刘先生的论著。
有了专题研究的足够基础,才有条件撰写内容系统的学术专著。经过二十几年的积累,刘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写成了他的机械史专著。
三、构建中国机械史学科体系
1961年,清华大学刊印刘先生撰写的《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初稿)。在征求同行专家们的意见之后,他对初稿又做局部修改,定稿的《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在1962年5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与初稿相比,1962年版增加了第6章,增删了某些文字和插图。在此书的序文中,他专门致谢那些帮助搜集资料、提供图片、判定文物年代、计算和绘图、提出修改意见的人们。
刘先生以机械工程学的学理为主线,叙述古代机械工程成就,构建中国机械史的学科体系。1962年版《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分为如下6章:绪论;中国在简单机械方面的发明;中国在利用弹力、惯力、重力和减轻摩擦力、利用摩擦力以及采用连续转动以代替间歇运动等方面的发明;中国在原动力方面的发明;中国在传动机或传动机件方面的发明;结束语。在“结束语”中,作者探讨了14世纪以后制约科技发展的因素,如“当时的工农业生产均陈陈相因,停滞不进,对于新的科学技术没有迫切的需要”。
刘先生还开创了中国机械史的分支学科研究,并且首先关注农业机械的历史,撰写了《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1963年)。这部农机史全面叙说了古代的各类农业机械。
刘先生的工作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陆敬严和华觉明二位先生继承和发展了刘先生提出的学科体系,主编了《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2000年)。张春辉、游战洪等先生秉承刘先生的遗愿,写出《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二编(2004年)。
四、严谨求实地破解古代发明
对于中国科技的历史地位,刘先生反对文化自卑和妄自尊大这两种倾向。他在“绪论”中强调:“我们应当根据现有的科学技术知识,实事求是地,依据充分的证据,把我国历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分别的整理出来。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早就是早,晚就是晚。主要依据过去几千年可靠的记载和最近几十年来,尤其是解放以后十多年来在考古发掘方面的成就,极客观地叙述出来。”
刘先生在“绪论”中指出整理发明史遇到的诸多困难,例如,“真正作出发明创造的人或自己不会用文字记载,或因社会上不予重视之故而没有加以记载。一部分幸而被记载的又多出于当时或后世的文人。他们在记载时多在文字的简练上注意,同时又不真正了解这些发明的内容,以致或过于简略,或记载失实,或过分夸大,或故事神奇,或详于记载外形和表面的作用而略于记载内部的结构及传动的机构,使后人无法根据记载而加以全部地了解。”研读刘先生的论著,我们不难体会到他是怎样克服各种困难的。
学术原创往往是不完善的,如《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的少数别插图标错了文献出处。不过,瑕不掩瑜。《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被誉为“第一部中国机械工程史”,是一项里程碑式的学术原创成果,也是刘先生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
科技史不是一个“吃青春饭”的学科,科技史学者要有好的悟性,也要有足够的积累。刘先生几乎不属于专职的科技史学家,不能把主要工作时间用于研究机械史。他在45岁的时候发表《中国机械工程史料》,71岁时才写成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专著。当代科技史学者应继承前辈的学术遗产,久久为功,成就卓越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