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人的情感世界相遇——谈《中华文化故事》中的情感教育
《中华文化故事》(六卷本)李晓愚 著 译林出版社
人类的情感是天生的,也是社会和文化塑造的。如果我们承认情感的文化性和社会性,那么就会认可情感教育在情感文化的形成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情感教育有多种方式,例如,国家通过教科书,传达一套情感规范,培育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也可以通过特定的仪式,激发人们特定的情感体验。家庭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场所,人们在家中学会了情感语言。除了这些具体的方式之外,文化自身就发挥着情感教育的功能。文化就是生活方式,“润物细无声”,浸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它让我们习得社会规范,学会分辨善恶美丑,掌握情感表达的方式。
李晓愚新著《中华文化故事》,以汉字、词语、诗词、古画、书法、风物为媒介,向我们展现了传统社会人们丰富的情感世界,一种和我们这个时代既相似又有不同的情感文化。无论是对于社会,还是对于孩子或成年人,这套书都是重要的情感教育文本。我想从三个维度来讨论这套书对于情感教育的意义。
一
这套书名为《中华文化故事》,“故事”二字告诉我们,作者无意于讨论中华文化的抽象知识,而是将汉字、词语、诗词、古画、书法、风物在传统社会中的意义,通过一个个故事传达出来。“故事”在人类社会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人们会将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信息编织成一个个故事。故事是框架,它帮助人们辨析应当和不应当的行为模式,促进社会规范的形成,塑造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中华文化的故事被李晓愚娓娓道来,一个字、一个词、一幅画、一件书法,都因为有了故事而变得和我们亲近。
在《风物的故事》中,李晓愚向我们展示了节令、习俗、礼仪、物品背后古人的生命情感。人们赋予山川、物品以情感价值。以玉为例,古人并不把玉视为一件普通的物品,而是与它建立了一种深刻的情感连接。玉象征着君子美德和温文尔雅的气质。在《书法的故事》中李晓愚将每件作品背后的情境和情感娓娓道来:《董美人墓志》寄托了隋朝王子对早逝爱妃的深深眷恋;杨凝式的《韭花帖》表达了一个狂放不羁的五代士大夫对美食的热爱、与友人的情谊;黄庭坚的《花气熏人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可以为春天的花香、秋天的细雨而心动,却不因生活艰难困顿而动摇的心志”。李晓愚讲故事,有意识地在古代故事和现代故事之间建立关联。在这套书的许多文章中都可以看到她是如何自如地穿梭在古今故事之间的。“跨时间”的故事讲述,可以帮助读者以最“省力”的方式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意义,将古人的情感故事作为自己的“资源库”。
二
人类的情感主要是社会习得的产物。我们接受各种情感教育,获得情感的知识和技能,学会在特定场合如何做出恰当的情感反应和表达。情感史研究的意义就在于挖掘一个时代的情感文化,丰富情感教育的方式。《中华文化故事》细腻地描绘了古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体验,展示了当时的人们如何处理自己的感受,让读者可以学习古人处理情感的方式。读这套《中华文化故事》,我们经常会心一笑,因为看到古人也经历了我们的情感。我们的喜悦、烦恼和困惑,古人都曾有过,“吾道不孤也”。这种“情感共通”对于我们的意义是什么?李晓愚在序言中已有讲述:曾经失眠的她看到古人的辗转反侧,“心中就会滋生出无限的安慰”。此言虽带玩笑之意,但恰当地点明了传统文化的情感教育功能之一,即带给人们以“安慰”,具有“情感抚慰”的功能。这套书让我们与古人的情感世界相遇,借此,我们可以与古人一道去感受、去体验。我们也会更容易理解和“包容”自身遇到的情感。在这套书中,读者可以体验到非常丰富的情感:邂逅的浪漫、等待的焦虑、思念的憔悴、失去的痛苦、相爱的幸福。我们甚至还可以跟着古人学习“快乐之道”。
学习古人的情感文化,还可以帮助我们找回逐渐失落的情感体验。“已凉天气未寒时”让我们感受到天气变化的细微;“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绘了意料之外的惊喜;“路上行人欲断魂”刻画了一种迷茫、痛苦、悲伤的复杂情绪;“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道出了对人世变动不居的感伤。
《中华文化故事》还向我们展现了古人处理自己感受的方式。读者可以从中学习到《汉广》中的男子如何面对单相思,《摽有梅》中的大龄未嫁女子如何表达急切盼望,《北门》中的男子如何“吐槽”自己的辛酸。超然的苏东坡教我们如何放下思念和彷徨,“诗酒趁年华”。同样是他,也写下了“不思量,自难忘”,展示了刻骨铭心的爱。
三
情感表达对于社会秩序的形成和人际关系的建立意义重大。我们通过爱的表达,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我们也会表达愤怒,拒绝和他人建立关系。而人类的情感表达有多种方式,比如身体姿势、面部表情、语言。其中,语言比较关键。人类发明了许多情感表达的词汇,它们是情感文化的重要构成。李晓愚说,“每一种文明的语言都与那种文明的思想方式、价值理念和民族习俗密切相关。”每一种文明都有着自己表达情感的语言体系,它既反映了该文明中的情感文化,也反过来塑造着人们的情感体验。
时代的变迁会产生新的情感语言,同时也会遗忘一些传统的情感语言。李晓愚写作这套书,对语言的问题有着清晰的认知,她在《词语的故事》自序中讨论了词汇的问题:“流行词汇的确创造了一种更直接、更率意的表达方式,但也失去了文化中细腻、幽微的一面”。李晓愚以诗词、词语为载体,向我们呈现了古代语言在表达情感上的动人之处,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情感表达语言。“当我们的语言日渐枯燥贫瘠时,我们的感情和思想也会变得枯燥贫瘠。”反过来,丰富的情感语言也会让我们的情感世界更富足。或许是源于这样的观念,李晓愚用了大量笔墨来解释传统文化中情感语言的细腻之处。
(作者:袁光锋,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