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书话:我们的先生
沈鹏先生是我们的老师。
2008年我们整理出版了沈鹏先生授课讲稿《书学漫谈》。2020年用一年的时间整理编辑《书内书外:沈鹏书法十九讲》。思绪也随着讲稿的节奏延展。
一
2007年9月18日,沈鹏先生开始在国家画院书法精英班授课。我们每每去接他,先生早早就准备好。他穿西服,把围巾端端正正地放在领子里,一个巴掌大的小本本装进左兜。倚靠在门口,将脚往鞋里一蹬就准备好了。
先生上课时通常要带上一张字、一首诗或者近期看到的一份新闻报纸,悠悠然地开始讲点什么。讲课有时在国家画院,有时在人民大学,有时在中国书协,有时在来德中心,也曾远赴泰山。
日常生活中的先生总是笔耕不辍,时而用毛笔,时而用钢笔。他在对艺术的深度思考,书法理念的提出、完善以及否定之否定的推进中,通彻了“内观”和“无二”的法门。具体表现在他提出的“形式即内容”这一对书法本体的阐述和书法十六字教学方针“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上。在整理先生的文稿时,体会他反复说到的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甚至说“形式即内容”,我得以领悟到沈先生是以哲学思维认知到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无二不离。在形式产生时就有了内容。形式和内容没有时间的先后次第。
“形式即内容”正如王阳明所讲的知行合一,知和行也是同时,不是先有知后有行,它们之间是不离。“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王阳明《传习录》)正如形式变化时,内容也会变化。书法的神奇便在于形式上一撇一捺的变化造就了内容上的千变万化。“形式即内容”启发了我从多个角度思考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并进一步理解书法进入文化中的身份。
先生强调书法要回归本体,它是一种艺术,一种赋予形式感、形式美的艺术。书法本身是独立的艺术,没有文字的、工具的作用。书法没有功利的目的,不会为某一派、某一种政治目的服务,它就是宣传艺术。这就像《周易》里讲的“立象以尽意”,他把图示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来看待,一件作品本身就是它的本体。
先生始终尊重每个人的个性,每个人写得好的地方他都会吸收。当前书法的批评中,常见“丑书”二字。先生认为“丑书”这个概念是不科学的,“美”与“丑”一般都是从美学意义上区分的。但在舞台上,“俊扮”未必因其“俊”而掩盖内在的“丑”,“丑扮”也不因为脸上画的道,而理所当然地丑,可能更体现了美的本质。先生认为书法诚然离不开书内的基本功夫,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出于自然、发乎内心,不要矫揉造作、争奇斗艳。清代著名的大书法家傅山也说过,“宁丑勿媚”。“媚”与“俗”不可分,历代论书最反对一个“俗”字,苏轼、黄庭坚、米芾都曾发表激烈的言论,贬斥俗书。
先生给我们授课,不是把前人的理论重复一遍,而是将思考、实践中,体察、悟到、做到且得到的点滴传授、分享给我们,启迪我们思考。先生提出弘扬原创,同时自己也是原创的实践者。比之创新,原创不为标新立异,但更在于强调自我的觉醒。弘扬原创精神是让人拥有活泼的心灵,是勇敢地表达出自我意识,是人的智慧的显现。原创即没有开端也不会有去处。
先生以诗词、书法名世,然而我们在抻纸、研墨、钤印, 游历四方随侍左右的时候,却是常常被先生问到“大数据”“区块链”“引力波”“奇点”。这些让我们看到一个艺术家如何怀着赤子之心看待事物、研究事物。清代书画篆刻家赵之谦有句很有深意的话:“书家有最高境界,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积学大儒,必具神秀。故书以不学书,不能书者为最工。”先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造就了他触类旁通、大巧不工的艺术境界。
写诗,先生崇尚情感的真,他认为,真正的诗人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作”诗。诗是自己跑出来的:字字苌弘血,都从炼狱输。壮心能如此,愧对数茎须。
正所谓“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诗的不朽是因为诗人意志的不朽,正如同革命的不朽是因为革命者生命的不朽。真正的诗人是用真实的生命来吟咏的。然而为了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诗意状态,也是先生日常的时光。一张张小纸片,记录着片刻的灵感,推敲、琢磨、誊写,诗意无时不在其胸中萦绕,成为他排遣忧患、病痛的力量,也是其欢愉、有味的人生。诗的语言便是诗的自身,诚勤无碍的行者也是诗的自身。
二
春节我们给先生拜年,先生与我们谈到他的书学讲授,激起了我们整理编纂先生讲稿的愿望,得十九篇。为使先生的语气、神情、课堂氛围跃然纸上,令人有亲聆师授之感、促膝长谈之情,除了将十九讲每章加以标题及小标题外,标题也是从先生的讲稿中择意而注,我们没有掺杂别念,尊重先生语言特色,尽量保留了先生漫谈式的表述。这些细节、语气,缓缓而来,可以穿越时空,细细回味。有些已超越了具体事物以及词语本身,涵盖了广泛的意义。
在编辑过程中,先生身边的人问我:“你们给先生编的什么书?这段时间先生每天都在看,一看就是一上午,不动地方。”这些讲稿,从跨越二十五年的教学中淘沥而出,又不止于此。这是先生书内书外的人生……
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赞叹先生语言中蕴含的能量。正如先生经常引用的尼采说过的一句话:“我的野心,是用十句话说出别人用一本书说出的东西,甚至说出别人用一本书也没有说出的东西。”
关于书名——“书内书外”,沈鹏先生上课时常指出“外”大于“内”,同时他更强调“古之学者为己”,原创、个性,皆关注内心的力量,源出自我人格的完善,心灵的真、善。先生也明确提出:“不妨将书法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哲学,其中蕴含着一种精神的力量,一种自有我在的气概。于书艺,内外不离,于书道,艺道不离。”
书内书外,内外不离……
(作者:萧丽,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民生书法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书内书外:沈鹏书法十九讲》 沈鹏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