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新刊发布
与会者就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与学术期刊繁荣发展进行研讨
本报讯(记者 舒晋瑜)3月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科研处与学报编辑部联合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新刊发布会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与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前身为1981年创刊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21年12月24日,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正式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关注重大理论问题,回应社会现实关切,传播学者精品力作,努力成为学术研究的引领者、学术人才的培养者和学术事业的推动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指出,学报的更名标志着学报工作迈入一个新的起点,要有更高的格局和立意。同时,高培勇就如何办好学报提出三项重点任务:首先,学报要在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整体发展中,坚守初心,明晰特色;其次,学报要在服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中,引领创新,强化担当;第三,学报要在回应时代需求、回答中国重大现实问题中,勇于开拓,服务大局。
中宣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主任姜培茂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创刊四十年来,坚持正确政治导向,积极推动学术创新,共刊发四千多篇学术文章,其中不乏一些名家大师之作,见证并推动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希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以更名为契机,继续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关注重大理论问题,回应社会现实关切,传播学者精品力作,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如何发挥好学术期刊在推动学术创新中的作用? 姜培茂指出,第一,要紧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学术期刊要胸怀国之大者,把视野聚焦到现实生活中,鼓励作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汲取学术创新的原动力,多发表一些关注中国现实、回答中国问题的优秀文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第二,积极主动策划稿源,进一步提升学术期刊办刊质量。选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和决定一个期刊的整体办刊水平,学术期刊要进一步开拓办刊思路,切实扭转等米下锅、选题碎片化的状况,主动邀请学术名家、行业大家有针对性地撰写理论文章。第三,要建立科学权威的期刊评价体系,进一步发挥好学术引领作用。学术评价是学术发展的风向标、指挥棒,在各种学术评价中,期刊评价最为关键。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创刊四十年来,发表了大量具有思想影响力和学术引领力的高水平文章,在我国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望,一定意义上成为凝聚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平台,成为展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秘书长方军指出,办好一份刊物有三个基本的要件:第一是选题。选题是基础,一份刊物要有自己的特色、风格和追求,就必须明确选题。第二,人才是关键。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一定要有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和编辑队伍。学术刊物的编辑首先要力争成为一名学问家,能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敏锐掌握学术发展态势,能够从容有效地与作者交流、对话,交知心的朋友,并且能够提出修改的意见和建议。第三,制度是保障。好的制度是刊物质量与生命的重要保证,目前学术期刊界大家公认的比如三审三校制、双向匿名审稿制等等,都被期刊界多年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制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崔建民对学报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两点希望:一是积极服务党中央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二是发挥科教融合办学特色和优势,实现学报高质量发展,重视数字化建设和国际化发展,重视编辑队伍建设,培育编研结合的学者型编辑,为办好期刊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王利民,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荆林波,《新华文摘》原总编辑喻阳,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等与会专家,围绕“三大体系”建设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学术期刊作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高地,推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进一步发展进行了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