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皮影戏影卷美学思想研究》:对河北省影戏影卷美学的系统阐释
《冀皮影戏影卷美学思想研究》,宋薇著,河北大学出版社2021年12月第1版,45.00元
2011年11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河北省的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河间皮影戏、昌黎皮影戏作为子项目入选,彰显了这一地区皮影戏在中国皮影戏中的重要性和代表性。影戏的文学剧本俗称“影卷”,其与古代之“话本”相似。影卷传抄、保留在民间的影戏班中,支撑着影戏文化的“活态”延续。学界以往对河北省影戏的研究,多是从影戏的起源、皮影的制作、影戏的演出、艺术特色等视域进行分析与阐发,河北大学宋薇教授的著作《冀皮影戏影卷美学思想研究》则是以冀皮影戏的重要文学载体——影卷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一具有历史文化背景和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文学剧本,从审美文化的视域全面考察皮影戏影卷的产生背景、地域特点、文学观念、审美意蕴、艺术风格等,揭示影卷的美学价值和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意义、地位以及在新时代的保护、创新和发展情况。
影卷按照形态可以分为三大类:无本剧本、提纲剧本和足本剧本。除了足本剧本是符合文艺理论中的包括唱词、对白、动作、程式、音乐等要素的完整的可以拿来表演的剧本,无本剧本和提纲剧本均体现了“艺在人身”的民间艺术规律,所以,在对这种剧本的整理和分析中必然要了解这出戏的艺人之间营造的戏剧效果和临场发挥的因素。作者从审美文化史的角度挖掘影卷作为一种古代民间文学样态的起源和演进的过程,在全面搜集整理冀皮影戏现存影卷文本的基础上,按时期、内容、区域、版本、剧目等对影卷进行不同层次的分类,并分析不同种类影卷展现的独特文学风格和蕴含的美学观念。
从存世的冀皮影戏影卷来看,其多为明清时的文人所编撰。作者主要研究这一时期影卷作家的政治与思想文化背景、写作题材、写作语言与明清文学观念的联系,揭示冀明清影卷作家群的整体文学倾向及其个性与时代差异,揭示影卷作家在明清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作为传统的地方戏剧和民间艺术,皮影戏集地方的民间美术、音乐、民俗、说唱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有着显著的地域文化性特征。就冀地区而言,可划分为以唐山皮影戏、昌黎皮影戏为代表的冀东皮影戏,以河间皮影戏为代表的冀中皮影戏和以邯郸多个县区皮影戏为代表的冀南皮影戏。作者指出,冀皮影戏的地方性特征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皮影影人的制作和造型的不同地域特色;二是皮影剧目的选择和幕后演员的演唱风格各有千秋;三是皮影戏在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上存在差异。作者从审美人类学的视角对影卷中的方言、民间传说、民歌俚曲、民间节日等民风民俗进行考察,还原和揭示冀皮影戏影卷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审美情趣。
皮影戏的表演程式和唱腔韵调各具特色,具有鲜明的地方民间色彩。冀不同地域影卷唱词的韵辙、道白、对白以及作为说唱文学的唱词的词格、影人演唱的程序、吐字变化及唱腔均有着不同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作者通过寻找其变化规律和形成原因,揭示冀影卷“活态”化的文学样态及艺术表现,发掘冀皮影戏影卷在表演上的审美特征。
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境遇相似,皮影戏也早已度过了鼎盛繁荣期,自民国以来逐渐凋零,正在步入衰落。而冀皮影戏的命运也呈现出整体衰落、局部繁荣的态势。如何有效地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和创新这一特殊的文化遗产,是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作者指出,作为冀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影卷”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与对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体的,没有影人的制作、表演,没有观众的喜爱,影卷就是藏于纸本中的死寂的文字,其价值得不到生动彰显。当然,如果没有对影卷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的工作,也无法满足演出唱词、念白、对白和音乐及影人操作的整部戏剧的完成,所以,影卷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创新与影戏的抢救、保护和创新是一体性的工程。
总体而言,《冀皮影戏影卷美学思想研究》一书,搜集、整理冀皮影戏影卷文学的资料文献,探究其地域特色和演进规律,阐释其文学观念与美学思想,不仅全面阐发了冀影卷的审美价值,而且丰富了中国戏剧美学研究的内容,学术价值、现实意义都很突出,值得肯定。
(作者系河北经贸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