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出版的“道”与“德”——读《思想表达与传播》
最近,我读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的新作《思想表达与传播》,收获颇多。在这部书中,这位第十三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不仅对学术出版的本质进行了深入思考,也介绍了自己在推进学术出版繁荣方面的实践经验,表现出了哲学家的智慧。
我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40年,思想上长期有个负担:怕出书没有发行量,认为学术出版社就应该由国家养起来。2007年7月31日,赵剑英接受组织安排,从被誉为“中国学术第一刊”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岗位上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任总编辑,2011年8月又兼任社长。在出版社,他首先遇到的就是改制。赵剑英感到,学术出版是人类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也要适应现实,在市场的摸爬滚打中求生存、求发展。
为了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他从改革编辑室做起。那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编辑室是用数字命名的。赵剑英认为,“第一编辑室”“第二编辑室”这种命名方式专业性不强,决定把这些“混编部队”改造为专业出版中心,所有编辑人员按专业学科方向,进入相应的出版中心。经过这次调整,七大专业出版中心以及大众分社和数字出版中心,构成了专业化的学术出版格局,专业化程度得到大幅提升。改革当年的上半年,编辑部门的图书选题数量比上一年同期增加近60%,签订合同数量比同期增长58%,发行回款比上年同期增加57%。
调整了编辑室,并不意味着学术出版的道路就一路畅通了,许多矛盾却又突显出来。赵剑英提出“三个统一”,即注重图书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数量与质量的统一、个人利益与全社利益的统一。他认为,出版社的发展不能只靠规模的扩大和图书品种的增加,而是要谋求有质量、有内涵的发展。坚持正确发展导向,探索管理制度创新,是他长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有人问我,赵社长为什么能一边带领中国社科出版社深耕学术出版领域,一边自己还著述频出?我的回答是:他的智慧来自勤于思考、敢于实践,写作是因为他对出版事业、对学术工作的热爱。从哲学上讲,人生意义是由创造性实践活动赋予的。每个人都要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这样人生才能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价值。
有人说,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德”,我很赞同。所谓“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就像星球有其固定的运行轨迹,这就是它的运行法则。赵剑英的出版实践,就是在探索一条适合学术出版规律的“正道”。“德”是什么呢?所谓“德”,是教导人们顺应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赵剑英从哲学层面上深入思考,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摸清了学术出版的规律,而且能够坚持按照学术出版的规律办事,带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不断发展,策划了一批叫好又叫座的出版物。
赵剑英很欣赏一句话:“这个世界并不缺乏温和的人,缺的是温和而意志坚定的人。也不缺理性的人,缺的是有理性而又有使命感的人。”在他看来,做学问、做出版,都需要儒家那种入世的态度,积极进取,刚健有为,同时又要具备道家出世的精神,平静超然,处事不惊,临危不乱。
出版是文明之光,照亮人类前进的方向,是一项高尚事业,也是充满魅力的职业。赵剑英既有气魄宏大,善于整体勾勒,也不乏精细的局部雕琢。通过一个好的选题,他可以组织、协调各方力量,不仅促进了出版繁荣,而且引领了学术发展。
大自然的美是可以形容的,学术出版的“道”与“德”却是无形的、难以描述的,但也因此更具魅力,更感人心魄。赵剑英所追求的,就是这样的出版人生吧?
(作者:黄德志,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退休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