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格勃档案中的蒋经国卷宗
近年来,俄罗斯曾一度开放了许多苏联时期克格勃、苏共中央及共产国际的档案,其中也包括了蒋经国的有关档案。目前,这部分档案分藏两处:一是联邦安全局中央档案室,另一处则为联邦安全局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分局档案室。蒋经国在苏联待了12年,档案材料中有如下记载,“蒋经国在青少年时期是个精力充沛,城府极深的人,深谙坚忍之道。”“蒋经国的苏联生涯遍尝人世间的辛酸,在一次次政治斗争中挣扎求存”……
赶赴莫斯科留学
1925年10月,年仅15岁的蒋经国,从上海坐船到达海参崴,再坐火车抵达莫斯科,同行的还有一些国民党元老的第二代约20人。这是一趟异常辛苦的旅程,他们将作为留学生,前往莫斯科孙逸仙(中山)大学学习。
莫斯科孙逸仙大学的俄文全称为“中国劳动者孙逸仙大学”,是联共(布)中央在孙中山去世后为纪念他而开办的。1925年10月7日,在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66次会议上,孙中山的苏联顾问鲍罗廷正式宣布学校成立,目的是为中国培养革命人才,当时正是国共合作时期。在鲍罗廷的参与下,国共双方挑选了310名学生前往莫斯科孙逸仙大学(中共称之为中山大学)学习,其中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占了学员总数的80%以上。1926年1月又有10名在德国学习军事的国民党学员转入莫斯科中山大学。不久,中共旅欧支部的20名党、团员在法国受到巴黎警察当局的迫害,根据共产党中央的指示,也转道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这批学员中有邓小平、傅钟、李卓然等。当时的莫斯科中大还处于秘密状态,不对外公开,也不挂牌子,每一个学生都起了个很好听的苏联名字,这主要考虑到回国以后的安全。蒋经国起名为尼古拉·维拉迪米洛维奇·伊利札洛夫,被称为尼古拉。
当时孙逸仙大学有约800名中国留学生,其中有国民党元老的子女,包括于右任之女于秀芝、邵力子之子邵志刚、曾任国民党宣传部主任及党部秘书长的叶楚伧之子叶楠,还有从德国转入孙逸仙大学的冯弗能,她当年仅15岁,是冯玉祥的爱女。
与一般的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相比,中山大学学生的生活条件是不错的。早餐有蛋、面包、奶油、牛奶、香肠、红茶,偶尔还提供鱼子酱。学生吃腻了俄国口味,校方还雇一名中国厨子做饭,让学生可以吃到可口的中国饭菜。在此的必修课是俄语、世界史、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课程及军事科目。每个学生都要写日记,记下自己的政治活动和思想,包括自我批判和批判其他学生,并且在会议中公开朗读日记内容。蒋经国对学校所有的政治活动都非常积极地参加。
蒋经国在苏联求学时期的最初阶段,一直是“追求进步”的。那时留学生每月奖学金只有25卢布,当时工人的月薪是80至100卢布。由于具有优于当时一般知识分子的俄文程度,蒋经国读过一点马列主义者的书籍,入读孙逸仙大学后不久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与冯弗能的隐秘婚姻
苏共中央的有关档案透露,在学校里,中国留学生与俄国女子谈恋爱的风气十分普遍,部分俄国女子知道蒋经国的身世,对他表示好感。不过,那时蒋经国对俄国女子没有什么兴趣,认定冯弗能为对象,紧迫不舍……最后成就了一段姻缘。
克格勃档案记载,上世纪20年代,当时的苏联支持中国的两股军事力量,一是有“西北王”之称的冯玉祥,另一个则是南方国民党人的领导人孙中山。就装备、训练及人数而言,早期,冯玉祥的力量较大。孙中山曾构想“西北计划”,希望联合冯的力量,借助苏联的帮助,从蒙古打回北京,推翻北洋政府,但被苏联拒绝。1925年孙逝世后,苏联转而扶持蒋介石;而刚在广州崛起的蒋介石,也动足脑筋拉拢冯玉祥。
据有关专家分析:蒋经国被选派去苏联留学,是蒋介石刻意安排的政治筹码,“一方面借此可与国民党实力人物的第二代拉关系,另一方面也与苏联保持紧密联系,以提高他在国民党内的地位。”1926年夏,任职西北边防督办的冯玉祥,在张作霖与吴佩孚联军的进攻下吃了败仗,通电下野,随即赴苏联“考察”了三个月,那时冯玉祥与苏联的关系还很好。有记录表明,冯玉祥当年去苏联,在前往孙逸仙大学(中山大学)看望女儿冯弗能时,见过女儿的追求者——蒋经国,并且印象不错。从利害关系出发,两人步入婚姻殿堂对于双方父母背后的政治集团都是有益处的。并且“在(上世纪)20年代的苏联,结婚和离婚都是很容易的事,只须在公民婚姻状况登记处登记—下就可以了。”
1926年8月,冯玉祥回国后不久,便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9月,在苏联和国民党的影响下,当国民革命军攻抵武汉时,在五原(今属内蒙古自治区)誓师,冯玉祥宣布所部集体加入国民党。之后,冯玉祥担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参加北伐。
不过,蒋经国与冯弗能的婚姻没有维持多久,1927年7月,蒋经国向学校党委会写下自白书,宣布与冯弗能脱离夫妇关系。那么他为什么会通过这种方式与冯弗能断绝夫妻关系呢?
这与国内的政治形势变化不无关系。蒋介石在政治上得势之后,便开始露出反共面目。1926年3月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污蔑中山舰舰长、鲍罗廷的亲信、共产党人李之龙擅自调动军舰,意图危害广州政府,还逮捕了许多共产党人,驱逐了几名苏联顾问。蒋经国刚到苏联时,仍经常与其父保持热线联系,但在加入共青团组织后便慢慢与蒋介石疏远,更甚至于有段时间提出要与父亲划清界线。特别是在军政大学毕业的前一年,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对中国共产党人开展屠杀,并与苏共断绝关系。迫于形势,在苏联的蒋经国发表了措辞强烈的声明,宣布与父亲蒋介石断绝父子关系。
冯玉祥随后于6月21日发表通电,宣布与蒋介石携手合作,也采取了在自己的军队中进行所谓“清党”,并遣返其苏联顾问,与苏联共产党断绝关系。这些举动引起苏共中央的极大反感。苏共中央立即通过孙逸仙大学的知识青年党部,要求冯弗能与冯玉祥“划清界线”。冯弗能不愿与父亲反目,坚持返回祖国,并企图劝说蒋经国同行。档案显示,蒋经国的自白书,除了宣布解除婚姻关系,还批评冯思想有问题,“她想对我加工(改造思想),我也曾对她加工”,指冯是国民党派来监视他、影响他的,还表示自己绝不接受。当时蒋经国18岁,冯弗能比他小1岁。
冯弗能后来嫁到北京张家,曾随丈夫赴英,1979年在北京病逝。冯弗能的弟弟冯弗伐是蒋、冯留苏时期的历史见证人,当时只有12岁。多年后,冯弗伐出面证实蒋经国在莫斯科求学时确曾热烈追求他姐姐,但不获青睐,还表示说未曾听闻两人曾经结婚。耐人寻味的是,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在冯玉祥将军身边十五年》一书记载,冯玉祥的随从参谋冯法纪称,赴美定居的冯玉祥之子冯洪志,在1987年7月7日写信给在台湾当“总统”的蒋经国,其中有“先兄洪国及先姐弗能在苏与兄同班友好,谊非寻常,坦布腹心,诸希谅察,倘有所命,愿效驰驱”等句子,可见蒋经国与冯弗能的关系非同寻常。
他曾接受克格勃密训
蒋经国从孙逸仙大学毕业后,由于在政治立场上坚定拥护苏共,重获苏联上层领导人的信任,被批准进入莫斯科圣彼得堡大学(苏联军事情报局特种学校)就读。该校专门训练学员从事暗杀、爆破及破坏军事设施等活动。蒋经国在有“苏联军事特种部队之父”之称的破坏专家斯塔里诺夫·伊里亚门下接受训练。几个月后,他于1927年底转往列宁格勒军事政治大学进修。
蒋经国在军事政治大学主修“游击战”,这所大学又名托玛切夫学院,是当时专门培养红军将领的学府。蒋经国在这所大学选修了红军军事战略课程,是当时苏联国防部副部长伊尔·图哈切夫斯基的得意门生。1930年5月,他以每科都是“优等”的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他的个人档案上记载,蒋经国的毕业论文是探究游击战争,老师评价称“尼古拉非常聪明……是全校最优秀的学生”。
据俄罗斯谍报机关人员证实,苏联时期著名的情报员弗拉基米尔·乌洛夫(他曾在我国东北及上海当间谍,主要搜集日本方面的情报,在逃离中国时,差点被日军捕杀),自称与蒋经国在1925年左右即认识,双方经过10多年的交往成为好友。蒋经国逃到台湾岛后,对这位俄国朋友仍然极为怀念,每年的新年蒋经国都经由英国驻外人员,送一瓶白兰地给这位喜欢喝酒的俄罗斯朋友。上世纪70年代初,有人在乌洛夫位于莫斯科的简陋寓所内,看到他藏有一瓶法国白兰地佳酿,那是蒋经国由伦敦渠道送给他的圣诞礼物。
斯大林宴请蒋经国亲手赠送冲锋枪
蒋经国从军政学校毕业后,苏联领导人拟派他到中国南方工作,但这一计划没有实现。此后,有4个月的时间,蒋经国在苏联没事干。10月,苏联人派蒋经国到莫斯科的狄纳莫兵工厂担任政治军事课教师,这份工作待遇不错。但好景不长,到了1931年5月,蒋经国被派到莫斯科附近偏僻的索科洛夫,协助苏联人推动农村集体化,后来还曾担任集体农庄的代主席。
在集体农庄工作了半年多时间,1932年10月,蒋经国又被调回莫斯科,开始与中国共产党驻莫斯科的代表接触。1933年初,蒋经国又被苏联人调到阿尔泰地区(邻近内蒙古、新疆一带)做了九个月的金矿工人,生活条件很艰苦。这一年年底,蒋经国被调到乌拉尔山地区的大城市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工作,担任大型机械厂“乌拉尔马许”机械车间的副主管,后被提拔为副厂长,再任工厂报刊《重工业日报》的总编辑,生活获得了改善。
蒋经国在乌拉尔山的生活颇得意,可以说是他在苏联的黄金时期。不少人对蒋经国很好,特别是女性劳工,为了听他的演讲,经常把孩子寄放在邻居家,跑到现场听他讲“国际形势分析”。蒋经国的才能更在编报纸时得以充分发挥,由于他的俄文水准极高,每天在报纸截稿之前,他都会问问编辑还剩多少“栏位”,需要多少字填补,随即由他口述,让编辑记录下来,成为一篇不错的文章。
蒋经国在乌拉尔山的表现,连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都注意到了。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联邦安全局保存的蒋经国档案中有一段记载:1934年,蒋经国到莫斯科与斯大林见面,回到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后,工厂同事问他与斯大林谈了些什么,他只说斯大林请他吃饭,称“红菜汤很好喝”,三言两语带过,没有透露谈话内容。
这就证实了蒋经国在苏期间见过斯大林。值得一提的是,多年后,1945年,蒋经国随同“国民政府代表团”赴苏,在莫斯科又见到了斯大林。斯大林当着所有人的面,送给蒋经国一把精美的俄制冲锋枪。代表团成员对斯大林此举百思不得其解,有人推测“或许斯大林是在提醒蒋经国,苏共中央交给他的任务仍未完成”。
与蒋方良结婚
存放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联邦安全局的蒋经国档案里,还有一段有趣的记录:蒋经国很喜欢跟朋友到处旅游,喜欢跳舞,但不是跳一般的交谊舞,而是动作很大、很费体力的高加索地区传统舞蹈。
蒋经国在舞蹈圈里结识了蒋方良(原名:芬娜?伊帕季耶娃?瓦哈列娃),两人于1935年初结婚,第二年有T/J、名爱伦的长子蒋孝文。蒋方良在上世纪30年代的朋友安涅凯耶娃·玛丽亚,1996年曾经接受俄罗斯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她在访谈中提及,蒋方良在1935年、1936年间曾对她说,苏联国家安全机关人员常来找她,警告她“一定要小心,若是单独与儿子在家时,千万不要应陌生人敲门就迎进家,因为蒋介石可能随时偷偷派人来把他们一家强行押回中国”。蒋方良当时从未想到“随蒋经国远走他乡”。
1936年到1937年间,苏联国内的局势发生了变化,由于德国谍报机关的“离间计”使苏联的上层领导发生了“大地震”,图哈切夫斯基等7人被诬告为“企图推翻苏维埃政权的间谍叛国集团”,蒋经国在苏联的朋友也接二连三地遭到“整肃”。这时的蒋经国一看形势不妙,想逃之天天。
1937年1月5日,蒋经国所在厂的共产党委员会决定“开除蒋经国党籍、厂籍”,这使蒋再度失业。2月份,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地区共产党员开会,有人揭发蒋经国是日本间谍,并指出他是托洛斯基派(也就是“托派”)。由于当时的党委书记库兹涅佐夫·米哈依尔认为蒋经国还年轻,应给予学习的机会,并出面保证他没有大问题,蒋经国才过关。这里还应提到的是,蒋经国1935年1月曾在苏共机关报《真理报》上发表文章,三度公开批评蒋介石,提及“父亲常殴打母亲,希望母毛福梅能到欧与儿子见面”。
1936年底,中国国内的政治局势发生了变化,西安事变爆发,此事促使蒋介石再度与中国共产党合作。蒋经国认为自己回国的机会来了。
“为自保不惜出卖朋友”
1937年初,蒋经国又受到苏联高层的接见,得以再度到莫斯科。这时,苏共中央已决定派蒋回到中国去,促进国共合作。
访问莫斯科后,蒋经国回到斯维尔德洛夫斯克收拾行装,在向朋友道别时曾说:“苏共中央将派我回中国,主要任务是协助蒋介石与中共合作。”
1937年3月,蒋经国全家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康生陪同,从莫斯科坐火车到海参崴,全程在同一车厢。
火车经斯维尔德洛夫斯克,蒋经国的不少朋友都到车站与他话别。但蒋经国在返回中国之前,竞给苏共中央发了电报,表示支持苏共镇压这些朋友。根据档案记载,电报是蒋经国与康生在海参崴火车站联名向苏共中央发出的,称“这些人(他的朋友们)的思想有问题”。电报中还提到,他们马上要回中国,虽然前途艰难困惑,但一定能完成苏共中央交付的任务。
这封电报至今仍存在联邦安全局中央档案室的蒋经国档案内。
交换苏在华被捕间谍
斯大林让蒋经国返回中国,除了为促成国共合作外,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插曲。“当时苏联派驻上海的情报站站长(代号为‘雅科夫’)在上海被国民党逮捕,正在汉口服刑。蒋经国返回大陆,也交换了‘雅科夫’获释返回苏联。”
与蒋家关系密切的人士说,蒋经国从小受教于吴稚晖,中文根底不错。但从苏联返中国时,已然忘记很多中国话、中国字。蒋介石要求他尽快恢复中文功底。当时蒋介石在浙江溪口附近办了_一所武陵中学,原本是农业学校,后来改为一般中学。蒋经国在这里名义上被安排当教务主任,实际上在学校里复习中文。
文章来源:新华文摘2012年第20期,《档案春秋》201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