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昊和宋
当女真崛起之前,最为宋患之异族有二,一曰契丹,一曰西夏,三国鼎立于当时之东亚。以国力较,则契丹为最强,而宋夏皆次之。宋自澶渊之盟,岁输币于契丹,以求取两国间之和平。西夏当宋真仁之际,虽极桀骜,然始终服事于契丹,鲜有违叛。是故契丹之于宋夏,亦类突厥之于周齐,左提右挈,影响甚大,今欲求宋夏二国间之关系,而不参以契丹之史,则杆格难通者必多矣。试举一例以证之。
西夏当宋仁宗之世,最为强盛。史称元昊“性雄毅,多大略”。宋之名臣如韩如范,亦仅能御之而已,《宋史》所载韩范声威,多夸大之辞,未可尽信。如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韩琦好水川之败,丧师甚众,大将死之,仁宗至“为之旰食”,宋庠且“请修潼关以备冲突”(并见《宋史》卷485《夏国传》),其势之危,几御之亦不能也。然和议即起于是役之后,且似不自元昊,《宋史·夏国传》述其故云:“元吴虽数胜,然死亡创痍者相半,人困于点集,财力不给,国中为‘十不如’之谣以怨之,元昊乃归。”又云:知延州庞籍言,夏境鼠食稼,且旱,元昊思纳款。观此,则和议之所以起,似由于夏人力绌,有不得已者。其实不然。翌年,元吴复入寇,宋又大败于定川,其势实未尝稍衰也。《宋史》云:(庆历)二年,复大入,战于定川,宋师大败,葛怀敏死之,直抵渭州,大焚掠而去。诏(庞)籍招纳,和议又起。《宋史》云:元昊使其臣三人书议和,然屈强不肯削僭号。且云:如日方中,止可顺天西行,安可逆天东下,籍以其言未服,乃令自请,而诏籍复书,许之。元昊言虽侮慢,然明年终更名削僭号,又明年岁纳地称臣上誓表,竟成和焉。而其间未闻有战争。知非屈于兵力也,未闻有饥馑,亦非困于天灾也,然则其所以屈服者何耶?观其再战再胜及如日方中之语,其非心服可知。此求之《宋史》而不可解者也。及检《辽史》,方知此次和议之成,契丹实左右之。《辽史》卷19兴宗纪云:(重熙)十二年(即庆历二年)春正月辛未,遣同知析津府事耶律敌烈、枢密院都承旨王惟吉,谕夏国与宋和。二月甲寅,耶律敌烈等使夏国还,奏元吴罢兵,即遣使报宋。此定川大战之后,元吴使臣议和之前之事也。以此与前引各条比观,则元吴之因受契丹压力,而与宋议和,至为明显。盖此时既系受压力而非力屈,故元昊犹有未服之言。次年,辽夏失和,辽伐夏,故元昊迳上誓表焉。
抑契丹之所以使夏与宋和者,又有其故。其前一年(即庆历元年)宋遣富弼、张茂宝使辽,颇增岁币,两国益亲和。意者,为富弼争献纳,议增币之际,曾以是为请乎?观《辽史》“即遣使报宋”语意,此或为甚近事实之推论也。
文章来源:《不自小斋文存》
(原载《民意日报》1948年3月30日,发表时署名“幼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