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榷盐与社会》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晶莹剔透的盐粒始终联系着整个人类社会,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人类的体质因它的存在而变得强壮。一些政权也因其得以维系。自管仲施行榷盐始,国家的命运便与盐链接在一起。盐史的研究历来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他们或研究盐政,或研究包括盐业产销在内的盐业经济,或从社会史的角度探究盐与社会的关系.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然盐之所以如此受人关注,是由于其经济价值所在。而其价值只有在政治和社会中才能体现。国家利用掌握的权力施行榷卖,以获取最大财政价值。这样,盐的经济价值就转化成政治财富。由此,榷卖制下盐的问题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已转化成为一个政治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因而探究盐的问题更应该关注其政治价值和社会意义。这正是本书的出发点之所在。
盐业的价值首先在于其财政价值。元代“国家经费,盐利居十八”。虽然所称国家经费当指国家财政中的钱钞部分,但这个比例也是十分惊人的。然解州池盐对中央的财政意义因政治中心的东迁北移而逐渐削弱,川滇井盐也因战争的纷扰与破坏而难以再现昔日繁荣的生产景象,唯有海盐生产较之以前有了一定的发展。财政价值的存在是国家权力深入其中的重要原因。元代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国家权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其在盐务管理上表现为施行榷卖制,对盐业产销施行国家垄断。其中盐务管理机构的构建和作为盐法执行者的盐务管理人员的设置和管理,是国家权力在盐务管理中的具体表现,因而探讨元代国家权力如何管理盐务,首先应该从盐务管理机构和盐官人手。还需指出的是,元代是一个大统一的时代,它的盐务管理机构和盐官设置有一个变化的过程。首先它吸收了金代的管理方式,并在全国统一后,将这一制度推及全国,成为明、清效法的模板。从盐务管理和盐官人手,探讨国家权力如何具体运作,进而廓清元代盐政,有助于对中国古代盐政制度的重新认识,同时为现代盐务管理提供鉴戒。
盐业产销各个环节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食盐的产销和盐务管理几乎涉及元代社会中的各种群体,盐官、灶户、盐商、百姓,无一能与盐脱离关系,故研究元代榷盐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元代社会。探究国家管理之下的各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社会角色,可以较为系统地了解元代的社会生活状况、社会秩序以及盐业影响下社会变迁的特点。
由于地理环境不同,以产销为核心的盐业经济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环渤海盐区、东南盐区、解盐区以及川滇井盐区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盐业经济特点,同时各地盐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及其行盐地面经济的发展。研究元代盐业经济的地域性差距及对行盐区内经济造成的影响,对于展现元代盐业经济在中国盐业经济史上的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二 研究史回顾
古代官府大多采用榷卖制,垄断盐利,以增加税收。执政者会探讨前代盐政的弊端,从而研讨改良盐法的良方。故盐业史和盐政史的研究由来已久,并成为当今经济史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于元代盐业史的研究成果,前人已做了不少贡献。早在20世纪30年代,曾仰丰在《中国盐政史》中便有涉及【1】。据日本学者吉田寅称,较早专门研究元代盐业史的当是日本学者田山茂,其《关于元代榷盐法》一文登载在《史学研究》第九卷第2号(1937年)。就笔者所见,陈高华的《元代的盐政及其社会影响》是国内较早一篇专门论述元代盐业经济的文章【2】,该文简略地分析了元代盐业的生产、管理,重点探讨了元代盐业的运销方式,指出元代盐的运销以商运商销为主,实行国家专卖;并从阶级的角度阐明了元代盐政对元代社会的影响。近年来,陈先生进一步深化了对该问题的研究,《中国盐业史(古代编)》的第四章《元代的盐业》由陈先生执笔完成【3】。在该章中,陈先生对元代盐业的生产技术、管理机构、行盐地面、盐户、盐的运销、私盐和盐徒、盐价与盐课等问题作了系统的探讨,并将该成果纳入其与史卫民合著的《中国经济通史·元代经济卷》【4】。60年代,日本学者佐伯富撰文《元代いおける盐政》【5】对元代盐政进行探考。作为对陈振中《元代的手工业》【6】的回应,梁方仲《元代中国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对包括盐业在内的手工业进行了考察,认为元代较之宋代有所发展,并不是倒退【7】。吴慧《辽金元盐法考略》简略地探讨了元代盐法的一些基本特征:有元一代实行现钱买引;官卖商卖并行;引制肇于宋而倍于元;食盐的官督民制;而高价格、高任务是导致元代专卖之弊剧于前代的原因【8】。高树林研究了元代的盐户与盐课【9】,指出元代盐户是官府强行拨人盐场服劳役的世袭户计,受官府直接控制的盐业生产者,其数量约占全国总户数的0.2%~O.41%。以天历二年(1329)为例,官府所得盐课收入约占盐引售价的83.3%~98%,而工本钞仅为2%一16.7%。胡小鹏也对元代盐业进行了考察【10】。吉成名对元代食盐产地进行了研究【11】。吴志坚对元代的鱼盐进行了研究【12】。台湾学者的研究也值得重视。田秋野、周维亮合编,朱玖莹校订的《中华盐业史》已于1979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该书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第八章《辽金元之盐业》用两节的内容考察了元代盐业的生产与管理,着重研究了元代引法的内容及食盐法、常平盐局和设仓纲运等三个引法的变例。日本学者吉田寅对元代陈椿所著的《熬波图》进行了研究与校勘,氏著《元代制盐技术资料(熬波图)の研究》【13】中的研究性部分由刘淼译出发表。该文以《熬波图》为中心,探讨了宋元时代的制盐技术,并对淮浙盐区的盐业生产作了考察【14】。
元代地区性盐业的研究:王俊华认为元代两淮盐运司并未设立分司【15】;谢永平分析了元代淮盐与扬州城市发展的关系【16】;林树建研究了元代的浙盐【17】;陈世松、程龙刚对四川井盐的探讨【18】;柴继光、古松崇志、邹冬珍对解州池盐的研究【19】;瞿大风对山西解盐的研究【20】;王赛时对山东海盐的研究【21】,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以上论著或从整体上来统筹研究元代盐务,或针对某一盐司的盐业经济进行考察,或专门研究海盐的生产技术,或涉及元代盐务的若干方面,均为笔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借鉴。然学界对元代所施行的榷盐制的研究尚不深入,包括盐务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行政部门、监察部门甚或军事机构在盐务管理中扮演的角色,国家对盐官的选任和管理机制都不太明晰。盐引法是起源于宋,完善于元的一项重要的盐务制度,较之前代更为完善,然其具体使用方式是怎样,在盐业运销中如何运作,都有待深入探讨。元代在很大程度上施行以盐引为特征的商运商销法,其中商人在盐引法中是何等角色?私盐问题是重要的盐务问题,其中私盐贩的特点和官府针对私盐而采取的缉私措施,有待进一步考察。另外,研究者对元代制盐技术并不清晰,往往视《熬波图》所载制盐技术为整个元代的海盐生产技术。以往的研究中,诸位学者前辈虽多以海盐作为研究的主体,但对因自然环境、生产技术的不同和政治因素的影响所产生的盐业经济的地域性差异尚不太明了,同时盐业经济对各地经济,特别是商业的影响也应说明。人们在研究中过多地注意到海盐经济的宋元因袭关系,而忽略了元明盐业经济的承接关系,这一点必须要交代。
三 本书的结构
本书以国家权力与社会为研究视角,试图通过考察盐务管理机构的设置,中央与地方各相关部门在盐务管理中的具体职能以及作为国家权力执行者的盐司官吏的权力与行为,分析盐引法设立和完善的过程,研究盐引法之下的盐商和私盐贩群体,并试图复原元代环渤海盐区、东南盐区、河东解盐区、川滇井盐区等地域性盐业产销状态,探讨其社会影响,进而全面清晰地了解元代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状况。
本书分为四章。
第一章,试图探讨国家权力在盐务管理各个环节如何运作。本章通过系统考察盐运司等盐务机构、中央机构、地方各级行政部门及御史台等监察部门甚或枢密院等军事部门在盐务管理中的职能,探讨盐务管理的运作方式,力图将元代盐务管理机构置于宋金元明时期的历史变革之中,分析元代盐务管理变化的过程。认为南北统一后元廷对全国的盐务进行了统一管理,施行了抓大放小的政策。元廷或对金一些小盐司进行了归并,或将其管理归于地方,并在全国设立了九大盐运司(或提举司),而盐务管理形成了户部(行省)一盐运司一分司一盐场一盐团(或盐栅)的体系。同时还指出,元代盐务管理机构体制的建立是元代中央集权加强和南北统一局面共同推动的结果。盐务管理除盐务管理机构外,还需其他部门的共同努力,本章还细致分析了中央相关部门、地方各级行政部门、御史台等监察部门在盐务管理过程中如何展现国家权力,实现盐务管理。盐官是国家权力的具体践行者,盐官队伍建设是盐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元代盐官的名目及数目较前代为多,且形成了稳定的盐官体系,为后代所承续。元代盐官制度的建构同样是中央集权和南北统一局面下的客观要求。盐官队伍的建设关系到盐业秩序、中央财政以及社会的稳定,因而探究元代所设立的盐官选拔、叙迁、考核和俸禄制度,对于完善对盐官队伍的约束和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元代制国用使司是元初经
管财赋的重要机构,盐课也在其管辖范围之内,故列为附录。
第二章,国家权力往往通过制度变化来体现。盐引法是元代盐务管理最为重要的制度。通过细致人微地探讨盐引法,来展现国家权力的具体运作是本章的重点,盐引法下的盐业储运、销售等制度也是本章研究的内容。众所周知,盐引法源于宋代,金代仍被沿用,元代盐引法得到完善并构成榷盐制的核心内容。元代盐引法与前代有何不同,所适用的范围如何?它是怎样发展、演变,并走向成熟的?《黑城出土文书》中的“盐引”和“盐券”到底是什么?盐引在有元一代究竟怎样运行以体现国家权力?与盐引法相关的盐业运销方式有什么特点?这些本章都试图给出说明。
第三章,盐商是联系国家权力和社会大众的媒介,因而对盐商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元代,作为沟通盐业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中间人的盐商,可以分为常态的盐商和非常态的私盐贩。盐商在盐业运销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官员经商和斡脱商的存在会给元代盐业秩序带来怎样的后果?盐商又是怎样与盐业生产者与消费者发生关系?本章重点分析盐引法下常态的盐商的地位及其在盐业经济和盐务管理中的特点。盐商的构成比较复杂,其中富商豪贾以及部分官员往往凭借资产和权势把持盐业的市场。此外,还对盐业销售过程中的盐牙和铺户进行了探考。盐业运销的常态方式之外,还有非常态的方式,其中私盐贩是重要的一股力量。本章分析了私盐贩构成的广泛性、群发性、反复性和团伙化、非法性和叛逆性、武装化等特点,并探讨了官府面对私盐盛行所采取的缉私措施来抑制私盐贩,从而以强制手段达到解决官商争利的问题。
第四章,元代盐业有三种:海盐、池盐和井盐。根据生产技术的特点和地域差别,可以将元代盐产区分为环渤海海盐区、东南海盐区、陕西河东池盐区和川滇井盐区。本章分别对环渤海盐区、东南盐区、陕西河东盐区以及四川井盐区的生产技术、生产数量以及产销状况进行考察,试图通过对不同区域盐业经济的考察来探讨元代盐业经济的特点,分析盐业经济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并通过长时段的研究,以凸显出元代盐业经济在中国盐业经济史中的历史地位。《运使复斋郭公言行录》和《编类运使复斋郭公敏行录》记载了两任盐运使的郭郁的事迹,是现今发现的专门记录某一盐运使言行的重要资料,对于研究元代两浙、福建地区的盐业经济和社会问题有着重要价值,故笔者将对其版本、编者和史料价值的探讨列为附录,以备参考。
四 资料和方法
本书所使用的元代盐务资料以汉文文献居多。基本史料主要有《元典章》、《通制条格》、《至正条格》和《南台备要》等。
《元典章》全名为《大元圣政国朝典章》,是元代江西地方吏胥和民间人士编纂的一部元朝诏旨、条画和案例等法律文书汇编【22】。《户部八。课程》集中收录有诸多关于盐的法令、条画等,其中很多法令为其他史籍所不载,是研究元代盐务的最为重要的资料。其中最早为中统二年(1261)颁布的《恢办课程条画》,最晚的是延祐六年(1319)十月的《犯界食余盐货》等。而至元二十九年(1292)的《立都提举司办盐课》、大德四年的《新降盐法事理》、延祐五年(1318)的《申明盐课条画》以及次年的《盐法通例》均是十分重要的文献,对于研究元代盐法和盐务有着不可忽视的史料价值。《元典章新集至治条例。户部。课程.盐课》收录有盐务法令七件,时间由延祐三年(1316)至至治二年(1322),其中延祐五年(1318)三月《盐法》显为《元典章.户部八。课程。申明盐课条画》的节文。然相比较而言,《新集》错谬太多,引用时应引起重视。本书采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影印元刊本。
《通制条格》是《大元通制》的一部分。《大元通制》分为三部分,一为诏制,一为条格,一为断例。而今《条格》仅存,但有残缺。根据《至正条格》可以看出,“盐课”应在断例之中,可惜我们无法看到。然《通制条格》卷一三《禄令.俸禄职田》收录有至元二十一年(1284)中书省关于江南官员职田的记载,对于研究元代盐运司官吏的俸禄有重要的价值。
《至正条格》是元顺帝时修纂的法律典籍。至正六年(1346)颁行于天下。2002年,韩国的韩国学中央研究院在庆州发现了元刊(至正条格》残本。2007年8月,韩国学中央研究院主办的“蒙元时期法律文化及丽元交流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公布了《至正条格》的影印本和校注本。蒙陈高华先生见示,笔者得以目睹。其中《至正条格》卷——《断例·厩库·盐课》收录有关于盐务的法令二十九件,其中九件可与延祐五年(1318)《申明盐课条画》、至顺元年(1330)《增亏盐课升降》等相对照。其他二十件为新增条令,时间由大德三年(1299)至至正二年(1342),而以泰定、至顺、后至元和至正为多,对于研究元代后期盐务政策和相关信息十分重要。此外,散见于其他卷次中与盐务有关的法令有七件。
《南台备要》中尚有大德八年(1304)的《照刷盐运司文卷》和至正十一年(1351)的《建言盐法》,均很有价值。
《元史》是研究元代历史的基本史料。卷九二《食货二·盐法》、卷九五《食货五·盐法》取自《经世大典》,依照各个盐运司列有相关史料,虽失之简略,但仍是研究元代盐务不可或缺的史料。此外,《百官二》、《百官七》以及散见于本纪和列传中的盐业资料,足以与文集中的碑传资料相印证。
此外,《熬波图》是记载元代浙东地区盐业生产技术最为详尽的史料。《明太祖实录》中有关于元末盐业的记载,元代及明初文人的诗文集、奏议、行纪、笔记以及元明的地方志中也有关于元代盐业的记载,尤其是文集中的个人传记对于探讨元代盐务管理机构十分关键。一些地方盐法志,为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史料。一些碑刻和出土文物弥足珍贵,如《山右石刻丛编》中收录有很多池神庙的碑刻,黑城出土文书中有两件与盐有关的票据。
域外史料诸如《马可波罗行纪》中也多处涉及元代盐业,其中对于长芦盐业生产技术的描述最为有趣,直观地再现了元代河间盐业的生产过程。
本书是历史学著作,史料辨证和文本分析是本书得以成立的基础。研究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注重元代盐政与盐业在同时段不同区域特点的结构分析,同时强调把元代盐政与盐业置于中国盐业史发展的脉络中进行思考,并力图在注重整体特征归纳的同时,关注盐业经济以及所产生的文化特征的地域性差异。书中对于一些问题细致的探讨虽不免琐碎,但笔者认为这是面对有限资料所必须采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本书中还使用了诸如统计学等方法,这是研究盐业经济所不可忽视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名为《元代榷盐与社会》,是因为榷盐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而通过细致分析榷盐制本身,进而展现盐官、盐商诸社会群体的众生相,是本书的出发点。或许正是这一原因,综观这部小书,里面有更多制度史的影子。虽然盐户是元代榷盐制中重要的一环,研究成果已十分丰硕,故而并未将其列为本书的研究对象。个体盐商的生活与榷盐无涉,且已有学者涉及,也不是本书研究的内容。当然由于笔者学力有限,理论素养不高,书中研究的内容和方式难免生涩,有些内容由于史料记载的有限和笔者对盐务了解不多,读来未免有纸上谈兵之感,一些结论也未必准确。如此种种,只能来日再行改进了。
注释:
【1】曾仰丰:《中国盐政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
【2】陈高华:《元代的盐政及其社会影响》,《历史论丛》第一辑。
【3】郭正忠:《中国盐业史(古代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
【4】见陈高华、史卫民:《中国经济通史·元代经济卷》第七章第三节《制盐业》;第十六章第一节《盐的运销方式》、第二节《盐课》,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
【5】[日]佐伯富:《元代いおける盐政),《东洋学报》66–1/2/3/4。
【6】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教研室编:《中国封建经济关系的若干问题》,上海三联书店1958年。
【7】《中国社会经济史论丛》第2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8】吴慧:《辽金元盐法考略》,《盐业史研究》1988年第Ⅱ期。
【9】高树林:《元朝盐户研究》,《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4期;《元朝盐茶酒醋课研究》,《河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10】胡小鹏:《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宋元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98—818页。蒙胡先生惠赐大作,谨表感谢。
【11】吉成名:《元代食盐产地研究》,《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2】吴志坚:《元代鱼盐与盐法》,《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十九辑,2007年。
【13】汲古书院1983年。蒙陈高华先生借阅此书,在此谨致谢意。
【14】《<熬波图>的一考察》,《盐业史研究》1995年第4期、1996年第1期。
【15】王俊华:《两淮盐运司元代尚未分分司》,《盐业史研究》1988年第1期。
【16】谢永平:《元代两淮盐业与扬州城市的繁荣》,《扬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17】林树建:《元代的浙盐》,《浙江学刊》1991年第3期。
【18】陈世松:《绍熙府与元代四川盐业的兴衰》.《盐业史研究》1988年第2期;程龙刚:《元代四川盐业生产》,《盐业史研究》2000第3期。
【19】柴继光:《运城盐池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日本学者古松崇志《元代河东盐池神庙碑研究序说》,《东方学报》,京都72,2000年。邹冬珍:《从碑刻资料看元代河东盐池管理权之争》,《运城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20】瞿大风:《有元一代的解州盐业》,《暨南史学》第四辑,2005年。
【21】王赛时:《宋金元时期山东盐业的生产与开发》,《盐业史研究》2005年第4期。
【22】陈高华:《<元典章·户部>简论》,《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