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学百家
    
  • 频道直达
  • 墨客首页
  • 艺术先知
  • 国学百家
  • 墨客诗词
  • 墨客学堂
  • 书画展览
  • 艺术名家
  • 艺术机构
  • 传世书法
  • 当代书画
  • 华夏历史
  • 故事大全
  • 墨客商城
  • 国学文化文史经典诸子百家朝史综论国学名士
  • 国学视界学术资源国学文化名家品论读书天下焦点评谈
    中外古今学科春秋史观史法史料史证论著评介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农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小说家杂家
    先秦史论汉唐史论宋元史论明清史论近代史论现代史论
    当代名家近代名家古代名家

    《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专题研究》目录、作者简介、后记

    所属:文史经典 > 论著评介  |  阅读:2243次

    《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专题研究》

    张建民,鲁西奇主编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5
    武汉大学学术丛书

    目录

    第一章 “了解之同情”与人地关系演变研究
      一、一种研究范式的分析:人地关系演变的“三阶段论”
      二、从“了解之同情”到“环境感知”
      三、“了解之同情”视野下人地关系的演变
      四、余论:理解与评判

    第二章 长江流域环境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一、环境史理论方法及综合研究
      二、长江流域环境史研究回顾
        (一)长江流域人地关系演变的阶段性
        (二)长江流域的气候演变
        (三)长江流域植被分布的演变
        (四)长江流域动物分布的演变
        (五)长江流域的水环境演变
        (六)长江流域人口分布与结构的演变
        (七)长江流域人类聚落环境的演变
        (八)长江流域人类疾病分布的演变
        (九)长江流域人类经济活动与环境互动关系的演变
        (十)长江流域的文明进程
      三、长江流域环境史研究的展望

    第三章 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的演变及其特点
      一、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演变的历史过程
      二、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及其演变过程中诸要素分析
      三、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演变的历史教训与启示

    第四章 长江中游地区距今10000—1800年间气候状况研究
      一、历史气候变迁研究概述
      二、距今10000—1800年间长江中游地区的气候变化
        (一)距今12500—9500年:冰期后升温期
        (二)距今9500—8500年:气候继续转暖,气温、降水量低于现今
        (三)距今8500—7500年:气候温暖湿润,但有冷锋活动,气温和降水量相当或略高于现今
        (四)距今7500—6500年:气候温暖湿润,气温、降水量俱高于今
        (五)距今6500—5500年:全新世气候最宜期
        (六)距今5500—4500年:气候温暖湿润
        (七)距今4500—3500年:气候由温暖湿润向温凉湿润转变
        (八)距今3500—2500年:气候变动频繁,先后经历了干冷—温湿—暖湿—凉湿—暖湿的变迁过程
        (九)距今2500—1800年:气候屡有变动,并于末期趋寒
      三、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千年来长江流域的水旱灾害与气候变化
      一、一千年来长江流域水旱灾害的地域分布与年代际变化
        (一)长江流域历史水旱灾害地域分布分析
        (二)历史水旱灾害的年代际变化
      二、明清时期长江流域气候变化及其自然灾害的初步研究
        (一)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的气候变化
        (二)明清时期长江流域自然灾害分析
        (三)明清时期长江流域气温、降水与气候变化关系分析

    第六章 散居与聚居:汉宋间长江中游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
      一、引言
      二、两汉时期:以规模较小的散村为主
      三、六朝时代:“巴夏居城郭,夷蛮居山谷”
      四、唐宋时期:聚落规模的扩大、聚居区域的扩展及其局限
      五、影响乡村聚落形态及其变化的诸因素

    第七章 寨堡:社会动荡中的环境与选择——以明清川陕楚交边山区为中心
      一、川陕楚交边山区寨堡概况
      二、嘉庆朝白莲教战争期间的寨堡
      三、民寨、官寨与“贼寨”
        (一)官军建堡用寨例
        (二)“贼寇”结寨、占据寨堡例
        (三)州县以寨堡为治所例
      四、制度、环境与川陕楚交边山区寨堡
        (一)寨、堡、洞是川陕楚交边山区民间自保御寇的必然选择
        (二)寨堡与川陕楚交边山区环境
        (三)历史传统及经验的重要影响

    第八章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的围垸:从“水利工程”到“水利共同体”
      一、引言
      二、围垸之修筑——以汉川县南湖垸为中心
      三、垸的规模:与江南地区的圩相比较
      四、关于垸与村落的关系
      五、作为赋役征纳地域单元的“垸”
      六、关于垸与里甲的关系
        (一)明初江汉平原诸州县黄册里甲编制之实态
        (二)明中期江汉平原大部分新垦垸田及垸民未入版籍
        (三)明后期的清田均役与垸田征科、垸民入籍
        (四)清前期的均平图赋与按田归垸
      七、庙宇与垸:作为社会地域单元的“垸”
      八、垸的意义:从“水利设施”到“水利共同体”

    第九章 明清时期赣南地区乡村聚落的宗族化与军事化——以乡村围寨为中心
      一、前言
      二、明清社会动荡与乡村围寨的兴起
      三、乡村围寨的构筑与乡族势力的发展
      四、乡村围寨与乡村聚落形态的变化
      五、余论

    第十章 土地革命前夕赣南乡村的聚落形态与社区关系
      一、聚落形态与空间格局
        (一)聚居聚落
        (二)散居聚落
        (三)杂居聚落
      二、社会认同的基本特征
        (一)方言及祖籍地的认同
        (二)户籍归属与认同
        (三)同姓归宗与祖先认同
      三、地方政治派系
      四、结语

    第十一章 都市环境史:18世纪汉口地区的黑山开发和风水论
      一、序论
      二、从风水角度看汉口的地理位置
      三、黑山的开发和风水论的提出
      四、汉口的都市问题和风水论
      五、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 首页
  • 文化
  • 国学百家 诗词文赋 文化学堂 中医文化
  • 艺术
  • 艺术名家 风云榜 作品展览 名集参考
  • 商城
  • 文娱
  • 纵观历史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