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学百家
    
  • 频道直达
  • 墨客首页
  • 艺术先知
  • 国学百家
  • 墨客诗词
  • 墨客学堂
  • 书画展览
  • 艺术名家
  • 艺术机构
  • 传世书法
  • 当代书画
  • 华夏历史
  • 故事大全
  • 墨客商城
  • 国学文化文史经典诸子百家朝史综论国学名士
  • 国学视界学术资源国学文化名家品论读书天下焦点评谈
    中外古今学科春秋史观史法史料史证论著评介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农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小说家杂家
    先秦史论汉唐史论宋元史论明清史论近代史论现代史论
    当代名家近代名家古代名家

    中国古史创新仍需重视旧史料

    所属:文史经典 > 史观史法  |  阅读:1563次

      【核心提示】通过观念和方法的更新,“旧史料”也可以焕发新生命,从而有所贡献于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持续推进。

      或许与中国现代历史学科建立的历史过程有关,中国古代史研究中谈到“学术创新”,谈到“新研究”,多以“新史料”的发现和运用为主。尤其近三十年来,以考古工作的大幅进展为背景,学人争以“预流”为尚。今天简牍材料和敦煌吐鲁番文书在秦汉史研究和隋唐史研究领域所占据的“显学”位置,正是这一大趋势的反映。相对于南朝史的平淡,北朝史研究的活跃,无疑也得益于诸多石刻史料的新发现。

      不过,材料之新并不等于问题之新,不能因一味逐“新”而忽视对古代世界主体史料的反复咀嚼与重新认识。新史料/旧史料、一手材料/二手材料之类的定位,是来自于现代史学立场的“价值判断”;对于其所树立的边界与遮蔽的视野,今天的研究者应保持足够的自省。如民国以来即被“新史学”诟病的“正史”,带着“二手”、“官方”、“回护”等种种污名,常常成为学者藉新史料“讨伐”的对象。然而,如果我们对于正史在中国古代历史书写中的核心地位给予足够重视,能够把目光转向这些史书被书写当时的具体语境,对于古人的表达本身抱持“同情之理解”,就依然能够发掘出若干通往彼时的历史样态的理解路径。

      正如昆廷·斯金纳的研究调节了欧洲思想史研究的焦距一样,通过观念和方法的更新,“旧史料”也可以焕发新生命,从而有所贡献于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持续推进。

      注: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2月1日第412期

  • 首页
  • 文化
  • 国学百家 诗词文赋 文化学堂 中医文化
  • 艺术
  • 艺术名家 风云榜 作品展览 名集参考
  • 商城
  • 文娱
  • 纵观历史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