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及其农林牧分布地区的变迁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农林牧分布编》之一
黄土高原的形成远在有史以前。自形成之后,自然的作用仍在不断演变之中。有了人类从事生产的活动,在自然的作用之外,又复增加了人为的作用。这就更促使黄土高原的面貌不时有所改变。迄至现在,若干地区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异,甚至与原来的面貌迥然不同。
黄土高原既有农业,又有牧业,也曾有过广大的林区。追溯历史渊源,这里的农林牧分布的地区因时因地也不断有所变迁,显出若干差异。这些变迁和差异都会影响到黄土高原的面貌。如何充分利用土地,多得收益,而又能减缓黄土高原的变迁,在当前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黄土高原主要位于黄河中游,也涉及到其他一些流域。包括秦岭及关中平原以北,长城以南,洮河及乌鞘岭以东,太行山以西各地,也就是说包括甘肃省东部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大部,陕西省北部,山西全省和河南省的西北部。也有把关中平原以及鄂尔多斯高原和阴山山脉以南的地区都包括在内的。本文论述的重点仅以陇东、陕北和晋西北为限。因为这些地区黄土高原的变迁最为明显,农林牧的分布也亟待调整。其他各处虽亦皆在黄土高原,有的地区变迁并非十分明显,有的农牧各业仍较发达,无须改弦更张,所以皆存而不论。为了行文方便起见,仍沿用黄土高原这一广泛的名称。
一、历史时期初期黄土高原的面貌
探索黄土高原的本来面貌,不必远溯于洪荒远古。就在进入历史时期的初期,已经和现在有很大的差异。在历史时期以前,黄土高原上早已形成许多山脉。这些山脉自西徂东,则有渭河中游以北的陇山和泾河源头的六盘山,又有陕甘两省间的子午岭,晋、陕之间黄河西侧有黄龙山,东侧又有吕梁山,汾河以东耸峙着太岳山,而更东的太行山则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其中的陇山和太行山都以地势高峻著名。陇山在关中平原西部,地高山险,行旅倍感艰辛。陇头流水呜咽,也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思。太行山蜿蜒千里,其上仅有八陉较易通行,因而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间的交通也多受到限制。陕北的横山,晋北的恒山,都是黄土高原北部的大山,而横山以北不远处就是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南部的大山,则甘肃境内有西秦岭,山西南部有中条、王屋、析城诸山。西秦岭为长江黄河间的分水岭,王屋和析城之南就是沁阳盆地,关中北部的九嵕和嵯峨诸山,较之中条、王屋,是难以相互匹敌的,但越过这些山就不复再是关中平原了。
说到黄土高原的大川,那时自然早已有黄河及其重要的支流了。黄河贯穿黄土高原,它的支流则分布到黄土高原各处。渭河、洛河、汾河和沁河都是黄河较大的支流,而渭河的支流泾河也不能说是一条小河。这当然不是说在黄土高原上所有大小各条河流,同样都在历史时期初期已经有了。因为有些较小的河流的形成应该远在以后的年月,当时可能还没有任何的迹象。现在黄土高原上是没有湖泊的。但在历史时期,汾河中游的昭余祁[1]和陇山之上的弦蒲薮,以及六盘山东的朝那湫池[2]、沁河流域的蔆泽。[3]都曾经有过名声。
黄河在黄土高原上大都流经峡谷之中,河谷较为窄狭。它的各支流所流经的地区虽不尽是山地,两侧却往往是黄土高崖,所以河谷也都不甚宽绰。譬如今山西柳林县孟门公社,本是唐时的孟门镇[4]。现在地名未改,故镇早已坠于河中,可知当时这里黄河河谷还是很窄的。汾河流经山西灵石县城,由于夹处群山之中,唐时当地河谷仅宽3丈[5]。历史时期初期可能还要更窄些。那时不仅河谷窄,而河床也较浅。内蒙古和晋陕两省之间的一段黄河河床,就较现在高40—70米[6]。其他河段虽尚难以确知历史时期河谷的深度,然以较后的材料为证,仍可推知当时河谷并非过深。唐时潼关的黄河河床较之现在高20米,宋时府谷的黄河河床较之现在高14米[7]。唐宋时期尚且如此,历史时期初期当然更是相当浅的。同样的情形也见于黄河的诸支流。秦及西汉前期,泾河下游郑国渠口的河床较现在高10米以上,洛河下游龙首渠口的河床也较现在高14米。毋庸细证,历史时期初期,这两处的河床也一定会更浅的。
黄土高原还有许多的原。原是黄土高原上的特殊地形。这是地势高亢而上面比较平坦的地方。和这里的高山大川一样,原的形成也很早。原的分布实际上并不限于黄土高原。据说在2000多年前,现在江西省北部就曾经有过一个敷浅原,在今山东省西南部还曾经有一个东原[8]。当然黄河中游各处的原更多,周王朝据以兴起的周原,就在关中平原西部的渭河以北。阴山山脉之下在战国后期已经有一个以“九原”为名的地方[9]。秦时更据以设立九原郡[10]。古人以“九”表示多数,则那里的原应该也是很多的。不过更多的原却都分布在黄土高原之上。
那时黄土高原上的原都是比较大的。原面既然广大,原的数目就显得较少,这是和现在不一样的。那时的原究竟广大到什么程度,由于没有详细记载,不易得窥全豹。譬如说,西周时曾有一个大原,是当时周人和玁狁的战地[11]。大原在哪里?自来有不同的说法。既然以“大原”为名,应该是一个很大的原了。现在已知周王朝发祥地周原的范围,就可以互相比较。那时的周原相当于现在陕西省风翔、岐山、扶风、武功4县的大部分,兼有眉县、乾县、永寿3县的小部分。一个原涉及现在7个县境,应该说是不小了。“大原”可能比这个周原还要大。有人认为大原在六盘山东泾河上游。唐代在那里设置过一个原州,就是以这个大原命名的。显得当时这里的原还确实是不小的。今甘肃西峰镇的所在称为董志原。董志原就是唐时的彭原。据唐时记载,彭原东西宽60里,南北长81里[12]。这个数字远比现在为大。董志原南接大昌原。大昌原的名称至迟在北宋时已经有了[13]。大昌原和董志原中间并无明确的分界线,本来应该是一个原。这是经过长期侵蚀已经缩小了的原。往上推到历史时期初期,应该还要广大些。这样大面积的原还可以举出许多。由于那时原都是相当广大,沟壑就相应的稀少,有的地方甚至还无所谓沟壑。沟壑稀少,或者没有沟壑,这也是历史时期初期黄土高原地形的一个特点。
历史时期初期黄土高原的气候一般还是比较湿润的,至少不像现在这样干旱。气候能够湿润,降水次数的多寡和降水量的大小,应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古代文献也曾有过关于这个地区降水的记载,却远非齐全。有的地方甚至长期都是空白,根本没有任何记载。依据这样并非齐全的记载,而欲得出具体的规律,似乎还嫌过早。至于历史时期初期,就是这样不齐全的记载也是不能轻易得到的。这里之所以说那时的气候一般还是比较湿润的,是根据考古资料和当时黄土高原森林的众多推知的。关于当时黄土高原森林的情况,后文将另行提到。森林能涵蓄水分,林间能保持一定的湿度。这已是一般习知的常理。那时这些地方能够有这么多的森林,就足以证明当时黄土高原的气候是比较湿润的。
是不是黄土高原的气温在历史时期初期也和现在不同?这就难得一概而论了。当前气候学家已经证明由新石器时期以迄春秋战国之时,关中的温度高于现代[14]。就是迟至唐代,关中各地尚有梅花[15],足证那时的气候确实较现在为温暖。关中平原北倚黄土高原,不能说其间没有任何的影响。可是也不能因此就说由于关中平原气候在那时较为温暖,黄土高原一定会有同样的情形。因为黄土高原地高气寒,其间还是免不了有所差别的。不过这里应该顺便提及,古代文献上确实也曾有过与现在不同的记载。成书于春秋或战国时的《山海经》就曾记载着六盘山上和横山附近的棕树[16]。现在的棕树多种于秦岭以南,关中平原仅作为观赏树种,冬季犹须善为保护,始不至于冻死。六盘山和横山皆远在关中平原之北,如何能有这样的树种,而且还是山间野生的?古代记载简略,难知所说的棕树的品种。如果能确定它和秦岭以南棕树的品种相同,就可能得出那时黄土高原气候较为温暖的结论,希望气象学家对此多所致力。
这里所论述的,只是对历史时期初期黄土高原的面貌作了初步的复原。虽是初步的复原,已显示出和现在迥不相同。
注释:
[1]《周礼·职方》,《尔雅·释地》。
[2]《汉书·地理志》。
[3]《墨子》。
[4]《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四《石州》。
[5]《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三《汾州》。
[6][7]史念海《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下切》,本书第一编。
[8]《尚书·禹贡》。
[9]《史记》卷四三《赵世家》。
[10]《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11]《诗·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六月》。
[12]《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宁州》。
[13]《金史》卷一二三《完颜陈和尚传》。
[14]竺可桢《中国五千年气候的研究》,刊《考古学报》1972年第一期。
[15]《玉溪生诗笺注》卷五《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16]《山海经·西次二经》,又《西次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