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疫灾历史地图集》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
-
《中国疫灾历史地图集》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
2012年12月14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14日第392期 作者:本报记者 郝日虹 浏览: 54 次 我要评论 字号:大中小
【核心提示】绘制疫灾历史地图不仅需要地理学、气候学、环境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知识,还涉及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内容,学科交叉性比较强。如何将这些内容以直观的方式体现在地图上,需要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
当前,我国疫灾史研究,相较于水灾、旱灾等还稍显薄弱,且大都集中于传染病史、医疗社会史、疾病医疗史等历史学领域。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疫灾历史地图集研究与编制”,将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规律与生态环境变迁序列及社会历史影响研究有机结合,使研究成果最终以“地图表达”的形式呈现,为我国疫灾史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项目首席专家、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龚胜生表示,希望能够通过编制《中国疫灾历史地图集》拓展中国疫灾史交叉研究领域。
丰富的史料是编制疫灾历史地图集的基础
开展疫灾历史地图集的研究与编制,必须立足于广泛搜集历史文献中有关疫灾的原始记载、汇编材料及研究成果。
龚胜生表示,随着社会历史发展以及科技进步,史料中有关疫灾流行的区域、次数、特点、影响以及救灾措施的论述越来越详细。不过,这些记载疫灾的史料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比如唐代以前的疫灾记录大都见于正史且疫灾涵盖的地域范围比较粗略,只能精确到州郡政区。宋元以后,不仅在正史中能够找到有关疫灾的记载,诸如地方志、档案、实录、政书、类书、个人文集、笔记小说、医书医案中也包含着可信度较高的疫灾史料。此外,这些史料中对疫灾分布范围的记录也由州郡详细到县区。
有学者认为,唐以前的疫灾记载有所疏漏,可能给疫灾史整体研究带来影响。龚胜生说,总体来说,我国疫灾的基本演变格局能根据现存史料比较准确地反映出来。他解释道,古代中国的医疗卫生水平有限,一旦发生疫灾,可能造成经济衰退、政权动荡等一系列负面影响,甚至“威胁”到朝代存亡,因而历朝历代政权都比较重视疫灾记载。由此,尽管疫灾史料可能在历史早期存在小范围疏漏,但大的疫灾基本都会载入史册,为后人提供借鉴参考。这为编制疫灾历史地图集提供了可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赫治清也特别强调从不同种类的历史文献中搜集疫灾史料的重要性。他指出,立足丰富的史料,不仅能够更加客观真实地绘制出疫灾时空分布区域,还能根据其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差异,分析、揭示疫灾的时空变迁规律,为当前卫生部门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和防控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历史经验和科学依据。
注重疫灾史料的空间信息提取
绘制疫灾历史地图不仅需要地理学、气候学、环境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知识,还涉及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内容,学科交叉性比较强。如何将这些内容以直观的方式体现在地图上,需要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
龚胜生表示,疫灾地理分布的地图绘制相对容易,通过广泛搜集中国疫灾史料就可实现。相形之下,疫灾与自然灾害、气候变迁、生态机制以及疫灾与战争、人口、公共卫生意识变迁、预防医学、防疫习俗等方面的关系,在“地图表达”时就显得较难。陕西师范大学史念海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心教授朱士光也提出,疫灾对政治、经济、文化、医学的影响,如何在地图中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有待深入讨论。
龚胜生认为,若想解决这一难题,应当注重疫灾史料的空间信息提取,即充分挖掘能够实现空间表达的信息。如,疫灾与自然灾害区域的分布、疫灾种类的地方性特征、战争与疫灾的时空耦合关系、疫灾与人口分布密度等。至于其他无法提取空间信息的研究成果,将以文字形式“融合”到地图集之中。
绘制疫灾历史地图面临的另一难题是,如何将疫灾史料由定性描述转换为定量分析。绘制地图需要依靠疫灾指数、疫灾频度、疫灾广度、疫灾密度、疫灾烈度等科学计量数据,但中国古代疫灾史料中没有这些定量信息,往往是笼统的现象描述。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葛剑雄告诉记者,我国古代关于疫灾的资料大都缺乏数据记载。如何在现有史料基础上,将零散的、非量化的疫灾信息梳理归纳,并转化为可供今天使用的数据,是必须攻克的难题,也是这项研究的创新之处。
课题研究助推地理学交叉学科建设发展
朱士光认为,《中国疫灾历史地图集》综合考察了疫灾的时空分布规律、环境机理、防治战略、社会影响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对尚处于初期建设阶段的医学地理学、环境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历史灾害地理学、历史医学地理学等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具有较好的助推作用。
龚胜生表示,课题研究人员的队伍建设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理学交叉学科的发展。《中国疫灾历史地图集》涉及历史学、地理学、流行病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这就要求研究人员具备丰富的多学科经验。他们不仅要在疫灾史料考证及梳理方面具备扎实功底,还需要具备专题地图表达能力,能够从疫灾历史文献中提取出有效的空间信息并转化为定量指标,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计算机制图等现代化手段,实现中国疫灾史的“地图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