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学百家
    
  • 频道直达
  • 墨客首页
  • 艺术先知
  • 国学百家
  • 墨客诗词
  • 墨客学堂
  • 书画展览
  • 艺术名家
  • 艺术机构
  • 传世书法
  • 当代书画
  • 华夏历史
  • 故事大全
  • 墨客商城
  • 国学文化文史经典诸子百家朝史综论国学名士
  • 国学视界学术资源国学文化名家品论读书天下焦点评谈
    中外古今学科春秋史观史法史料史证论著评介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农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小说家杂家
    先秦史论汉唐史论宋元史论明清史论近代史论现代史论
    当代名家近代名家古代名家

    和谐人格:内方外圆

    所属:诸子百家 > 儒家  |  阅读:1270次

        孔子理想的人格模式,既要求人们形成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具有坚贞不屈的意志和品格,又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修养和柔顺圆通的处世方式,保持与外在关系上的和合局面。

     

    内在刚强

     

      对于人的内在德性塑造,孔子首先是要求“直”。“直”包含无隐、无伪、耿直、率性而为。孔子

    肯定“直道而行”的品格,表白自己“吾无隐乎尔”。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人在世上生存是因为直,欺罔的人也能生存,那是侥幸而避免了灾祸。相反,对不直的隐匿性格,孔子则持贬斥、否定的态度。其次,提倡“正”。指一个人的品行端正、行为正派。再次,赞赏“刚”。“刚”表示一个人理想、目标和原则的坚定性和不可移易的特征。孔子提出:“刚、毅、木、讷,近仁。”“刚”是第一位的品格。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一个人为了保持内在的信念,生命也可以放弃,可见其内在的刚强程度。

     

    外显柔顺

     

      孔子同时却主张以进退适宜的方式达到外在的柔顺,保持与外在关系上的和合局面。他曾赞扬卫国大夫宁俞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宁俞的过人之处,不在于政治清明时他能施展自己的才智,而在于政治黑暗时他愚钝得使人浑然不觉,达到了常人难及的高度圆顺,从而保持了自己内在方正的品质,构成了一种完美的人格。孔子一方面反对只讲处世圆滑而品行不正的行为,如他多次表明对“巧言令色”之人的反感,认为花言巧语,外表伪善的人,很少有仁德。另一方面,他也认为,不知灵活变通,就难有人格的完满。

     

      孔子还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人生理念,这里的“不同”,是指人内在的方正、刚强和个性差异;这里的“和”,是指人们以圆通柔顺处世方式而实现的与外在事物的和谐。(《羊城晚报》6.17)

     

       来源:文摘报

  • 首页
  • 文化
  • 国学百家 诗词文赋 文化学堂
  • 艺术
  • 艺术名家 风云榜 作品展览 名集参考
  • 健康
  • 文娱
  • 纵观历史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