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学百家
    
  • 频道直达
  • 墨客首页
  • 艺术先知
  • 国学百家
  • 墨客诗词
  • 墨客学堂
  • 书画展览
  • 艺术名家
  • 艺术机构
  • 传世书法
  • 当代书画
  • 华夏历史
  • 故事大全
  • 墨客商城
  • 国学文化文史经典诸子百家朝史综论国学名士
  • 国学视界学术资源国学文化名家品论读书天下焦点评谈
    中外古今学科春秋史观史法史料史证论著评介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农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小说家杂家
    先秦史论汉唐史论宋元史论明清史论近代史论现代史论
    当代名家近代名家古代名家

    中国知识分子谈论文化(2)

    所属:诸子百家 > 儒家  |  阅读:1270次
        陈壁生:在上世纪末那场国学热潮正兴的时间,值得一提的另一个人物,是蒋庆先生。蒋先生在《鹅湖》杂志1989年8月、9月连载了一篇长文:《中国大陆复兴儒学的现实意义及其面临的问题》,其论点和他2006年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所讲的内容一脉相承。蒋庆的观点当时受到了非常严厉的批评,那些文章被“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课题组编印成《现代新儒学的意识形态特征》一书。当时的大陆儒学演说,无法从理论上解释中国社会的问题,无法引起社会的反响。上次那场国学热兴起的时代,是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欲求不断膨胀的时代。在这种环境中,所谓国学,作为一种学说一点都不能跟当时的时代环境造成必要的互动,所以它的沉寂也可以说是事出有因,理所当然的。而到了十年后的2004年,国学再次兴起,则是另一种情况了。

      石勇:2004年这波国学热,“文化”是个关键词。文化当然不是用来让人把玩,比如所谓琴棋书画;它也不是用来显示人的“身份”,显示他的“高雅”,比如上流社会的各种社交礼仪。按德国人的说法,这些其实应该叫作“文明”。以上这些冠以“文化”称谓的东西都看不到文化的精神在哪儿,因为它们只是作为一种形式而非精神符号,既不能普及而化为文化共同体内的每一个人的体验,也不能脱离一种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以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它对应的不是人性及存在属性的确认的体验,而是某些人通过资源在社会的不平等分布,基于心理竞争的“价值确认”基础上的一种形式建构。从这种所谓的“文化”中我们当然找不出某种精神和价值,因为它连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都没有——或许只具有“心理价值”。

    (作者:陈壁生 石勇 著 李明华 主编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 首页
  • 文化
  • 国学百家 诗词文赋 文化学堂 中医文化
  • 艺术
  • 艺术名家 风云榜 作品展览 名集参考
  • 商城
  • 文娱
  • 纵观历史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