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俊 ·〖浅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儒学因素〗
[内容提要] 本文在系统分析了儒家知行观、民本观、和谐观、德治观、社会理想等几个方面重要思想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后,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传播、生根、发展并被中国化,正是由于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优秀传统思想和民族特性紧密结合,使其相互交融、发展,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和信仰。但是,也要认识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它本身不是一个儒学的理论体系。我们要以科学辩证的态度对儒学进行批判性继承,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和优秀品质,更好地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
[关键词] 儒家知行观、民本观、和谐观、德治观、社会理想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完整体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在这个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中,既总结和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实践智慧,凝结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探索,同时也揉合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其中也包括儒学的因素。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者向来十分重视继承和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毛泽东就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早在形成之时就对夏商周的文化遗产进行系统反思、清理和归纳,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了对道、墨、名、法、阴阳等学说的综合吸收,经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宋明理学的理论整合与提升,儒学不仅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而且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中。正是由于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思想资源,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包含着诸多儒学因素,呈现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本文仅就知行观、民本观、和谐观、德治观、社会理想等几个方面,谈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的儒学因素。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的儒学知行观因素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中表现为知行关系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正确把握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提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具有极其丰富的科学内涵,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儒学知行观的合理因素。
整体而言,儒学知行观强调知与行的协调一致。不少儒学先哲均保有以行为本、知行一致的思想旨趣,讲究“经世致用”,以达天下治平。诸如“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知明”则“行无过矣”,就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行对于知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强调了知对于行的指导作用。“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方其知之而未及行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意味。” 以目与足的相互依赖性,譬喻知与行的密切相关、互相促进,在一定程度上表述了知行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关系。这与马克思主义认识和实践辩证统一的思想有着相似之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对儒学知行观予以批判性继承。比如,毛泽东同志于1937年所写下的光辉论著《实践论》,副标题就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再比如,“实事求是”是最早出现于《汉书》《河间献王德传》的一个词 ,明清实学思潮兴起后被重新提出,并得到系统阐发。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赋予“实事求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释,使之成为党的思想路线的简明概括,成为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精神的中国化表达形式。因此,邓小平同志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