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翰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新境界〗
[内容提要]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对待包括儒学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指导中国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以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为理念,对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坚持批判继承、创新发展的方针,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不断丰富、完善、发展批判继承、创新发展的文化观,不断开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境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理论;邓小平理论关于创造性的继承发展传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注重文化创新的文化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以大力继承弘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充分吸收国外文化有益成果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创新发展文化理论。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哲学 文化观
以马克思主义或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对中国优秀传统哲学和文化的批判继承、开发利用,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的宝贵经验。以儒学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资源广厚。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十月革命的炮声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标志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对待包括儒学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指导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以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理念,对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坚持批判继承、创新发展的方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不断丰富、完善、发展批判继承、创新发展的文化观,不断开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境界。
一、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理论
1、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辩证分析
毛泽东从来不把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看成凝固的、单一的要素或成分,而是与看待外国哲学和文化一样,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辩证分析原则,尊重历史,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将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精华”就是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也即为古代劳动人民服务的代代相传的精神价值系统,例如求真务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反抗强暴,等等。“糟粕”就是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如宗法等级、专制特权、鄙视劳动、因循守旧、天命神权、谶纬迷信等等观念。毛泽东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但“承继”决不是无分析地全盘照搬,而是以辩证的科学分析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辩证否定既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也是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总结”历史文化遗产,也就是将其分析出各种不同的文化要素或成分,包括优秀的和非优秀的、先进的和落后的、真理的和谬误的、科学的和非科学的、民主的和封建的,等等,这些都分别地归属于“精华”和“糟粕”之中。同时,在文化的发展进程中,精华和糟粕是彼此渗透、互相包含、对立转化的。因此,毛泽东明确提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例如,毛泽东对于孔子和儒学,认为“孔子的体系是观念论,但作为片面真理则是对的,一切观念论都有其片面真理,孔子也是一样。” “观念论哲学有一个长处,就是强调主观能动性,孔子正是这样,所以能引起人的注意与拥护。机械唯物论不能克服观念论,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忽视主观能动性。我们对孔子的这方面的长处应该说到。”毛泽东对孔子的“中庸”即“过犹不及”的思想也给予了很高评价,指出“‘过犹不及’是两条路线斗争的方法,是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过’的即是左的东西,‘不及’的即是右的东西。……这个思想……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 毛泽东对孔子的“仁”的观念,则是批评的。指出:“‘仁’这个东西在孔子以后几千年来,为观念论的昏乱思想家所利用,闹得一塌糊涂,真是害人不浅。我觉孔子的这类道德范畴,应给以历史的唯物论的批判,将其放在恰当的位置。”此外,毛泽东又十分肯定孔子哲学思想中的辩证法因素,他曾批评陈伯达“没有明白指出孔子在认识论上与社会论上的基本形而上学之外,有它的辩证法的许多因素。” 毛泽东曾坚持认为,孔孟有一部分真理,全部否定是非历史的看法。这些都说明毛泽东至少在30、40年代的延安时期,对孔子基本上采取了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分析态度,充分反映了他当时反复强调的批判继承文化观。这一理论,既反对了“全盘西化”的主张,也反对了历史文化虚无主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为我们党领导中国的新文化建设奠立了科学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