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子建议“毋友不如己者”?
“毋友不如己者”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两次,一次在《学而篇第一》,一次在《子罕篇第九》。意思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同样一句话为什么出现两次?有编者认为是“重出”,也就是“重复出现”。我以为这样解释当然没错,但是不是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孔子非常强调这一交友的原则,以致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编撰《论语》时,受到他的影响,有意无意地“重出”,以示强调?
作为那个时代的聪明人,孔子在《论语》中就“交友”问题提出了很多直到今天依然很有借鉴意义的观点和看法。比如“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等等。但是,他“毋友不如己者”的说法,我却无法认同。
为什么孔子建议人们“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也许是认为从比自己强的朋友那里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有利自己的进步和提高。但是我们不该忽视这一点,那就是从整体来看,某人可能确实不如自己,但却不等于这人所有地方都不如自己。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当他的樊迟希望向他学习稼穑之事的时候,也承认:“吾不如老农。”所以,“不如己”乃是一个模糊概念,“毋友不如己者”因此值得商榷。
不仅如此。假如我们所有人都真的笃信“毋友不如己者”,那么,我们想与比自己强的人交朋友也只能是空想:你不愿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些比你强的人自然也不愿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此这般,我们通过与比自己强的人交朋友,进而从对方那里学到知识、修养、为人等长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愿望必然就会落空。
所以,每个人都该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结识各类朋友,不同年龄、性别,不同行业、兴趣爱好的朋友,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譬如教师,拥有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丰富的教学经验的资深教师,不妨跟年轻教师交交朋友,他们敏捷的思维、灵活接受新生事物,往往是资深教师所欠缺的。当然,年轻教师也不妨与年长的教师多交朋友,这样,便可以让不同年龄的教师形成优势互补。
顺便说明一点,或许正是孔子坚持“毋友不如己者”,所以,孔子很少朋友;而由于很少朋友,他的生活给我们的感觉是相当单调与无趣。政治上有追求的他最终却一事无成,也应该与他缺少朋友也就缺少帮手存在一定关系。而这一切居然发生在十分聪明的孔子身上,真是不可思议。 严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