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随想之知北游
世间万物都是依一定的规律而存在、变化,无论是其内在本质还是外在的形式。具体地说,万物有个性与共性两种属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世间没有完全相同的“物”,只有相似的“物”,即使是同一个“物”,此时与彼时也不同,此即个性;万物又不是孤立的存在,万物间有着或多或少的必然联系,是依“类”而分的,不管是主观的“类”还是客观的“类”,分类范围越小就越相似,有其相近的一面,此即共性。个性与共性都是客观存在的规律,规律本身虽不可见,但都会通过“物”表现出来,是有迹可循的客观存在,是可以用言语表述的。若把分类范围逐渐放大,直到无穷,那时,世间万物只有“一”类,甚至连类都没有,只剩下“一”,此时的规律是包容万物的客观存在及其变化的,规律本身也不可见,但已无迹可循,更无法用言语来表述,道家称其为“道”,其通过万物表现出的也不可见,是为“德”,但已可言表,由“德”现于各物,才有迹可循。鉴于人认识的局限性,我们能把握的只是这个大规律所包的一个个小规律,其中虽也有大小之分,与大规律相比,都是小规律,这些规律是可以言表的,而大规律则是不能言表的,只能去“悟”,也就是说,能言表的必定是小规律。悟的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局部到整体、从有形到无形、由万而一的过程,并且没有穷尽,说得出却没能悟到,悟到却说不出,想说却不知怎么说是体悟,想说却忘了怎么说,是近于悟。在悟的过程中,有形的越来越少,逐步趋于无形,从无限的整体上看,世间万物是同一的,从变化上看是循环往复的,分不清哪里是开始,哪里是结束。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才能体悟其中的奥妙,才能悟到这个大规律的真实,一般人很难达到这种境界,只能退而求其次,求德,若还是不行,便只有落实到可以言表的层面,进入行为的境地,从“道”的层面看,是从高级到低级的趋势,从人的层面看,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境界的降低,有形的增加。
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从主观到客观的过程,其间必定受到主观的诸多束缚与限制,若想从整体上把握世界的大规律,必须尽可能地超越主观,超越自我,让主观向客观无限靠近,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悟到客观的真实。我们不可能完全超越主观,但可以从主观上超越主观,消除主观的影响,去融于客观真实之中,把自己这个主观的主体当作万物之一,从客观上去认识包括自己在内的世间万物,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能悟到这一点,就能明白,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客观的一面,也有主观的一面,仅就客观的一面而言,是自然而然的,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坦然面对一切的存在与变化,不会怨天尤人,更不会无所适从,因为一切都有根源,根源来自时空变化,变化源于自然。能坦然,便能顺其自然,到达一定程度,便能将精神从主观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精神的相对独立与自由。
来源: 乾元国学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