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天下第一(二)
道的特征
“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四)道,对常人来说是虚是空是无形,而对于圣人老子来说是实是满是有形。
老子描述道的特征是:“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四)没有锋锐,没有纷扰,隐蔽光芒,混同尘埃。
一是柔。没有锐气,其柔似水。道是没有锋锐的,其锋锐是被打磨掉了的,因此是圆浑的。没有丝毫的锐气,没有锐气就柔,而且非常柔,好像水一样。
二是静。没有纷扰,静若处子。道是圆融的,道中没有一点点的纷乱与纷扰。为什么没有呢?都化解了。这里的解字,仅仅是形象说法,仅仅是打个比方,其实道本身就没有。没有纷扰就稳定,就像处女一样安静。
三是和。有光芒而不显露,和于万物之中。道的光,其大无比,所有宇宙中的光都来自于道。但是,道的光是隐含的,仅发出淡淡的灰光而已,而且就连这一点点灰光也都合于万物之中了。
四是凡。混同尘埃,平凡无奇。道产生万物,而自己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从不以主宰自居,而是就像我们身边的灰尘一样,那样平凡,那样不显,那样无奇。
柔、静、和、凡,是道的伟大品格,也是道的特性。
道的运动
老子说:“至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十六)达到虚无是修道的最高境界,保守住静是切实的行为,万物由虚无开始发生发展,我已观察到它们的返回。自然万物纷纭众多,最终都返回于它们的本原。这就叫作静,静,就叫回到生命的起点。
道的运动,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就像一个轮子一样地旋转着。
归根。万物从虚无开始发生发展,从虚的实存体发展为实的实存体,之后又返回到虚的实存体,这个过程就是归根。用归根后的形态特征来称呼则为静。
复命。返回到静的状态,叫作回到生命的起点。自然万物生于无,发展为有,在经历了它的生命历程之后,又转化为虚无,转化为静态,这就又回到了生成此物的初始状态,回到了生命的起点。这是永恒不变的规律。
道是如何归根与复命的呢?“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二十五)道运行不止,运行不止至遥远,遥远至返回本原。一是运行不止。“道”的静,是相对于其它物质而言。“道”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不停运动的,运动的结果决定了万物的发展变化。二是运行遥远。“道”的运行,不是在常人可见时空完成的,而是在无边无际的时空中运行的。三是返回本原。它运行非常遥远,遥远到返回本原的程度,最终又返回“道”,形成一个又一个轮回。
“道”的运行规律,决定了宇宙的运动状态。宇宙的运动,是欲擒故纵,物极必反。收缩与扩张、削弱与增强、除去与交好、夺取与给予,这八种运动形式是宇宙的基本运动。宇宙运动规律是:“将欲拾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将欲去之,必古与之;将欲夺之,必古予之。”(三十六)一是要想收缩它,必须故意扩张它。要收缩宇宙,其采用的办法是先扩张它,扩张到一定程度就会逆转而变为收缩。这是虚实转化的运动。实化为虚,宇宙收缩;虚化为实,宇宙扩张。二是要想削弱它,必须故意增强它。宇宙中的削弱与增强,指的是信息与能量的转换。若削弱信息,就故意增强它,信息达到顶峰时就会转化为能量,反之亦然。三是要想除去它,必须故意交好它。要除去某个天体,宇宙就故意交好它,使之不断增强而发生逆转,使之灭亡。四是要想夺取它,必须故意给予它。夺取就是快速消灭某一天体,其方法是给予,使其承受不了,物极必反,就会迅速灭亡,转化成其它物质形式。这,就是宇宙大法。
德 是 功 能
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根本。道化于万物即为德,万物靠自己的德性来畜养。德,是道的物化,是道显现于物的功能。人的德的本质是善,这是道心至善决定的。
德的层次
大德。是最高层次的德,大德之人就是圣人。因为只有圣人,才能够格称作大德之人。“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二十一)圣人只随从道,执行道的意志。
上德。是高层次的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三十八)上德之人不自以为有德,因此是真正有德。高层次的德顺应自然,而无意表现德。顺应自然就合道,合道就有道,有道就有德。这种人从不自满,这样德就会不断积累。
下德。是低层次的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三十八)下德之人自以为不失德,因此是没有德。低层次的德有所作为,有意表现德。这种人有意做道德方面的事情,有意表现自己,觉得自己不失德。这种人错了,觉得自己不失德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德。不失德的想法产生于自满,自满就缺少了动力,就失去了积德的意念力,德就会停留在自认为不失德的水平上,德就不会上长,最终还是没有德。
德的内容
老子说:“我恒有三葆,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九)我有三件宝,掌握并珍视着。一是慈善,二是节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心慈善,就能慈悲为怀,救苦救难,因此就会勇敢。节俭,就能珍视劳动人民的成果,不浪费一点东西,因此德就会积累起来,“道”就会扩增。不敢为天下先,在个人利益上始终居于众人之后,但决不妨害别人的利益,因此能成就修身大事并且长久。
德的修养,是不断学习、积累、升华的过程,是不断求索、充实、完善的过程,是不断破除黑暗、祛除污点、追求光明的过程。在修德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点亮一盏心灯。心明方能眼亮,方能明确人生的目标。如此修心养德,方可厚德载物,成为高尚的人。德,包括德心、德性、德行。德心,是指人的整个意识系统,包括潜意识、思维、观念、信念等,就是要心地善良,一切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德性,是指人的性格方面,就是要胸襟开阔,豁达大度,笑面一切,喜乐开怀。德行,是指行为、行动,就是要多做好事,行善如流。在心、性、行三者之中,最重要的是心的修道。心是一个人的主宰,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思想意识支配的。因此,心的修道处于主导地位,而德性与德行都是德心的外在表现。修德,具体可概括为八个方面的内容,从心、性、行上来修。
一要立业忘我。要立大业,立志为人类造福,立志为维持生态平衡出力。忘我,就是不自私,无我无欲。
二要公道正派。要天下为公,主持正义,一身正气。
三要平等待人。要有公平之心,处处体现平等的原则,为人处世不能势力眼。
四要慈悲为怀。对人要慈善,要尊老爱幼,特别要注意尊敬老人,还要助人为乐。
五要敬爱之心。要尊敬别人,敬重别人,特别要孝敬父母长辈。
六要朴实真诚。要朴实本份,处处体现出诚意,处处讲究真实。
七要不断修持。要不断修正缺点、毛病乃至错误,要坚持好的、正确的东西。
八要追求光明。要胸襟开阔,光明磊落,处处注重光明二字。
修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时时事事地去修。
德的养成
老子说:“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五十四)善于建立德的不可拔,善于抱持道的不松脱,子孙尊道祭祀就不会断绝。善于建立德的不可拔。德怎样才能不可拔呢?这就是要重德守德积德,德积累多了就成为大德,就会不可拔。
重德。必须以德为本,处处事事讲究德,以德作为为人处世的准绳,有德的事情多做,无德的事情不做。
守德。缺德的事情坚决不去干,这样就不会损害自己的德,不败坏自己的德。
积德。必须一心向善,处处行善,力所能及地多做好事,这样德就会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增加,最终成为大德。
悟 道 修 道
悟道
道,常人看不见,必须用心灵去领悟,必须靠自身的道去感应。这就得有悟性,悟性的提高,要靠时时事事地悟。
三类人。老子说:“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四十)上士听了道,勤奋地实行。中士听了道,半信半疑。下士听了道,哈哈大笑。不被嘲笑,就不够格称为道。老子按人对道的态度,把人分为上、中、下三类,说明信道的是少数人,而大多数人是不信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道常人既看不见又感受不到,不信也是正常的。不信的人自然会嘲笑,不被嘲笑就不够格称为道。道是光明的、是前进的、是平坦的,但常人看好像是暗昧的、后退的、崎岖的。道决定德,有道之人的德是高尚的、洁白的、广大的、刚健的、诚信的,但在常人眼里却好像是低谷、污黑、不足、疲弱和背弃。这就是大多数人不信道的原因。
修道人少。“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则我贵矣。”(七十二)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实行,而没有人能理解,也没有人能实行。我说的话有来源,我做的事有根据。因为人们没有理解这个道理,所以不理解我。理解我的人非常少,效法我的人就更珍贵了。这是因为人们远离了大自然,其纯朴善良本性已深藏起来,因此很难感受到道的存在和伟大作用,因此人们才不理解老子所说的话,不理解老子所做的事情。老子说的话有来源,我做的事有根据,其来源是道,根据也是道。
通天大道。“天地之间,其猷橐籥与?”(五)天与地之间,就像袋囊和送风管一样。这是一条通道。这条通道在哪里呢?就在生活在天地之间的物体上。这条通道是什么样的呢?空虚无穷尽,越动风就越多出。这条通道上哪去找呢?见闻多了就会天数穷尽,不如保持内心虚静。天地之间存在的这条通道,是一条虚无的通道。这条通道,也只有通过修道方能找到。
修道理论
修道理论,是修道的先声,是修道的前导,是修道的指南。
修道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涉及到许许多多的理论问题。修道理论,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理论体系,包括道、德和修道。
人人可修道。天下万物皆有道,道是母,万物是子。天下万物是道演化的结果,人也是道化生之果。人人都有道,这是人的生命之根。有了这个根基,人人都可以修道。
修道过程。老子说:“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二)有与无互相转化。是说在修道的过程中,人对道的感觉,是从无到有的,是从无转化为有的。难与易相互形成。是说修道开始时是比较容易的,越往后就越难,难是由易形成的。长与短互相显现。是说修道在较短时间内就会显效,但离成功仍然非常遥远,长是由开始时的短而显现出来的。高与下相互充实。是说修道之初比较容易逾越,修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觉得高不可攀,高是由下充实起来的。音与声互相和谐。是说修到了一定程度后,由于道的作用,个人与众人是完全和谐的。先与后互相连接。是说修道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先连接着后。这是修道的永恒法则。
修道境界。“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貣,复归于无极。”(二十八)深知刚强,却安守柔弱,道就像天下的溪流一样流入人体。道就像天下的溪流一样流入人体,基本的德就不会离去,就会回复到婴儿纯真状态。深知荣耀,却安守卑辱,甘做天下的低谷。甘做天下的低谷,基本的德就会充足,就会回复到质朴。深知洁白,却安守污黑,成为天下的典范。成为天下的典范,基本的德就不会流失,就会回复到无穷无尽的道。一是纯真。知其雄守其雌,雌柔弱安静,这样道就会像涓涓溪流一样流入人体,基本的德就不会离去,道就会在人体内积聚并使人体变化,时深日久,就会回复到婴儿无知无欲的纯真状态。此时修道者能较好入静,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意念,人变得像婴儿一样纯真。二是质朴。知其荣守其辱,甘居天下的低谷。基本的德就会不断积累而逐渐充足,德充足了道就会增长,人在道的作用下变得非常质朴。此时修道者入静非常深,定力也很强,平时表现得非常质朴。三是无极。这是人与道相合,是修道的最高境界。这时实体可转化为虚态,身体虚化而达到无身。此时修道者会表现出常人无法想象的本事,从而达到无不为。
修道现象。老子说:“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寿也。”(三十三)知道别人是智慧,知道自己是高明。战胜别人是有力,战胜自己是坚强。知道满足是富有,勉力勤行是有志。不丧失根基的人是长久,死而不忘“道”的人是长寿。一是知道别人是智慧。这里指的是通心术,即别人想什么都一清二楚,这是有智慧。二是知道自己是高明。知道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才是高明。三是战胜别人是有力。战胜别人,是指控制别人的思维和行动,这是有力。四是战胜自己是坚强。有本事不显露,耐得住寂寞,隐身于民众之中,这才是真正的坚强。五是知道满足是富有。在物欲享乐上知道满足,这样就会舍弃不必要的东西,舍掉就会得到,这样就会非常富有。六是勉力勤行是有志。追求大道,就要勉力勤行,奋力精进,这是有志。七是不丧失自己的根基的人是长久。人的根基是道,始终重德守道就会不丧失自己的根基,这样就会长久。八是死而不忘道的人是长寿。能做到死而不忘道,必须得大道,这样就会身死而不忘道,寿与道同。
不同层次。“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十七)最大的圣人,百姓只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修道的人,百姓赞誉他。再次一等修道的人,百姓害怕他。最次的修道的人,百姓侮辱他。信用不足,于是百姓不信任他。深思熟虑呵,最大的圣人珍视自己的言语。功业完成了,百姓不知是最大的圣人所为而说我们顺其自然。圣人从不显露不炫耀,默默地为百姓做好事,百姓只知道有这样的人存在。次一等的有“道”之人,为百姓做了一些好事,百姓亲近他赞誉他。第三种修道者,百姓都害怕他。为什么呢?这种人太轻浮,经常炫耀自己,又没有定力,有点本事不知何时该用何时不该用,弄得人们不敢得罪他,心里都害怕他。最差的修道者,百姓都侮辱他。这是什么样的人呢?这种人也修道,但修得很差,没什么本事,办不了什么事情,失去了信用,于是百姓都不信任他,从心眼里蔑视他,说出来的话自然肯定比较难听。修道者之所以有四种类型,是因为修道所达到的层次不同。圣人懂得道及其规律,知道怎样做才合道,而另外三种人还没有修到火候,把握不住自己,所以表现出不同的层次。圣人表现为深思熟虑,话很少,很珍视自己的言语。为什么呢?是看透了世事,视名利淡如水,因此不想说也不愿说自己,而是默默无闻地为百姓办事。功业成就了,而百姓觉得是我们自己顺其自然的结果。
修道要求
修道,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事情,有许多规矩要讲,有许多问题应该注意。归纳起来,主要有“八要”与“八戒”。
修道“八要”。修道,是一个从人体返回道的过程。因此,修道必须按照道的要求去做,如此才能实现返本归根,才能最终实现与道相合。
一要重德。“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二十四)符合德的规范的人,也就得到道了。违背德的规范的人,也就失去道了。万物都有道,要牢牢地守住道,终身没有危险。这里重要的是守住道,要守住道必须先守住德。这是道的规律所决定的,是无法变更的法则。作为修道者,必须按德的规范办事,重德、守德、积德,使自己的德不断增长,这样修道才能得道。德是修道的决定因素,也是修道的绝窍。
二要悟道。“上士闻道,堇能行之。”(四十)上士听了“道”,勤奋地实行。首先必须信道,相信道的伟大作用,这不仅是嘴上说信就行了,而必须用心去悟,这样悟性才能提高,也才能修好道。
三要吃苦。要修道就得无欲无我,就得能吃苦。“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訽,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八十)所以圣人说:承当天下耻辱的,才叫作天下之主;承当天下祸难的,才叫作天下之王。圣人说能够承当天下耻辱的,也就是能够吃尽苦头的,才能获得大道;能够承当天下祸难的,也就是能够遭受大罪的,才能得大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要超凡入圣,就要摆脱世俗的一切,必须经过诸多磨难,能吃常人吃不了的苦,能遭常人遭不了的罪,这样才能返回本原与道齐同。
四要惜力。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五十九)治理人体侍奉天道,没有比珍惜精力更重要的,因为珍惜精力能先于别人得道,得道在先叫作重积德。精力是人的精、气、神等的综合的表现,养生就必须珍惜精力。只有保持精力旺盛,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修好道。
五要节俭。“我恒有三葆,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九)节俭,珍惜劳动人民的成果,懂得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生活节俭,不能浪费。因此德就会积累起来,道就会扩增。
六要放松。“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十二)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五音纷乱弄得人耳朵失灵,五味杂乱使人口味败坏,纵马狩猎让人心神激荡,难得的财物诱人行为不轨。“乐与饵,过格止。”(三十五)音乐和食物,都不能过格。修道,全身放松是一条基本原则。因此,应注意:一是不可紧张。不能受到太强烈的刺激,不能长期处于紧张兴奋的状态,否则修道时难以放松,难以入静。二是不可食之太饱,食之太饱精神松不下来,人也难以静下来。
七要入静。“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从事学习的人知识一天天增多,修道的人的欲望一天天减少。减少又减少,以至到无为境界,无为就会无不是他所为。入静,是修道的基本原则,因为道性静,只有静才合道。见闻多了就会天数穷尽。入静,主要是心静。心静下来后,人体内潜藏着的道就会由静态变为动态,沿着固有的道路行走,人体就会随着道行而变化。
八是自然。“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四十二)万物都是由阴阳组成的,元气使之为和。修道应平静自然,心平方能气和。道法自然,就是要顺其自然。因此,要注意:一不要极端,极端会走向反面。二不要过分,过分就会出偏差。三不执着,太执着影响入静。
修道“八戒”。修道,是使自己符合道的要求的实践活动。因此,与道不合的必须戒除。
一戒多话。“猷呵,其贵言也。”(十七)深思熟虑呵,最大的圣人珍视自己的言语。言多必失,失言就会得罪人,这样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而影响修道。
二戒炫耀。“自炊者不立,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十二)自吹的人不会有成就,自以为是的人不会显扬,自我显示的人不会自明,自我夸耀的人不会成功,自以为贤能的人不会长进。炫耀是无知的表现,自己如何用不着自己说,会自有公论。为人处世应有内涵,应韬光养晦,不可锋芒毕露,不可觉得自己了不得了,知道一星半点就到处显摆,到处张狂。炫耀是自满的表现,自满就缺乏动力,就不会有长进,也不可能修好道。
三戒结怨。“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八十一)和解大的怨恨,必会残留怨恨,这怎么能算善呢?因此,不要与人结下怨恨,特别是切忌结下大的怨恨,因为大怨恨和解了也很难去根,使自己很难达到至善。
四戒激怒。“非以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争。”(六十六)不正是因为他无争吗,所以天下没有谁与他争。怒,往往是相争造成的。因此,不要动不动就发怒,就发火,这样于事无补,也伤了自己的身体,在修道时也难以入静。
五戒轻躁。“轻则失本,躁则失君。”(二十六)轻浮就失去了根本,躁动就失去了主宰。轻和躁属于动的范围,轻浮就失去了稳重,躁动就失去了安静,失去了稳重和安静就失去了根基。要把物欲享乐看开看淡,要心宽,宽到能跑得下万乘,这还怎能使自身轻浮躁动而失去根基呢?
六戒逞强。“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三十)胜了不要骄傲,胜了不要自大,胜了不要夸耀,因为胜利是不得已,这样叫作取胜不逞强。事物壮盛就会衰老,称作不合道,不合道就会早败亡。逞强是勇气作用的结果。勇气属阳,逞强争胜阳就会外泄,与体内的阴失衡,就会影响健康与安宁,也影响修道。
七戒贪欲。“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四十六)罪恶没有比纵欲更大的,祸害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灾难没有比贪心更大的。罪恶、祸害、灾难,产生于贪欲,产生于不知足。贪欲实质是自私,自私不合“道”理。人生苦短,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不抓紧修道就会失去机会,失去生命。修道者应知足,只有知足心才能静下来,才能修好道。
八戒不诚。“上士闻道,堇能行之。”(四十)上士听了道,勤奋地实行。修道必须相信道,必须心诚,心不诚就缺乏足够的意念力,就不可能与“道”建立起联系,更不可能与“道”同步运行乃至产生谐振。
修道方法
修道方法,是修道的具体操作方法。修道方法成千上万,不可胜数。老子在五千言中讲述了九种修道方法,可称为“老子修道九法”。
第一法:强壮功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三)”因此圣人办法是,使他们心里空虚,充实肚腹,减弱神志,强壮筋骨,经常没有意识和欲望。
练法:或坐或卧,舌抵上颚,意念用头顶(百会穴)吸气,气过舌尖下行至心脏,想心脏成虚态。然后,想气行至下丹田,再想肚腹充实。然后,想减弱神志,强壮筋骨。之后,意守下丹田。收功:意守下丹田的同时想收功。此功法是静功,属于空无类气功功法。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调整心脏,可强化心脏功能,对治疗心脏系统疾病效果明显。二是强壮筋骨,具有强壮筋骨之作用,对治疗筋骨方面疾病有明显效果。
第二法:皮囊功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 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五)天与地之间,不正像冶炼时鼓风用的袋囊和送风管一样吗?空虚无穷尽,越动风越多出。见闻多了天数就会穷尽,不如保持内心虚静。
练法:或坐或卧,舌抵上颚,想身体上接天下接地,下丹田为袋囊,下丹田至两脚心为送风管;然后,用下丹田呼吸,鼓起时想下丹田空虚无穷大,缩回时想从两脚心出气;然后,静下来,保持内心虚静。之后,意守心脏。收功:意守心脏的同时想收功。
第三法:溪水功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二十八)深知刚强,却安守柔弱,甘做天下的溪流。甘做天下的溪流,基本的德就不会离去。基本的德不离去,就会回复到婴儿纯真状态。
练法:或坐或卧,舌抵上颚,意念打开头顶百会穴,用百会穴吸入水,水像溪流一样过舌尖沿中脉流入至下丹田。之后,意守下丹田。收功:想下丹田的同时想收功。
第四法:天地通功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二十八)深知荣耀,却安守卑辱,甘处天下的低谷。甘处天下的低谷,基本的德才可以充足。基本的德充足,就会回复到质朴。
练法:或坐或卧,舌抵上颚,意念打开头顶百会穴,用百会穴吸气,气过舌尖沿中脉下行至下丹田;然后,想下丹田的气沿两腿下行至双脚;之后,意守双脚。收功:想下丹田的同时想收功。
第五法:黑光功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貣。恒德不貣,复归于无极。”(二十八)深知洁白,却安守污黑,甘做天下的典范。甘做天下的典范,基本的德就不会流失。基本的德不流失,就会回复到无穷无尽的道。
练法:或坐或卧,舌抵上颚,意念打开头顶百会穴,用百会穴吸黑光,黑光过舌尖沿中脉下行至下丹田;然后,想下丹田的黑光照遍全身;之后,意守下丹田。收功:想下丹田的同时想收功。
第六法:益智功
“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陪或堕。”(二十九)万物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气缓有的气急,有的增强有的破碎,有的增益有的毁坏。
练法:或坐或卧,舌抵上颚,,调整呼吸状态,使出气一次缓慢一次急促;然后,想增强下丹田,所有骨头破碎并气化;然后,想增益智慧,毁掉愚昧。之后,意守下丹田。收功:想下丹田的同时想收功。
第七法:天运功
“将欲拾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将欲去之,必古与之。将欲夺之,必古予之。”(三十六)要想收缩它,必须故意扩张它。要想削弱它,必须故意增强它。要想除去它,必须故意交好它。要想夺取它,必须故意给予它。
练法:或坐或卧,舌抵上颚,意念打开头顶百会穴,用百会穴吸入气,气过舌尖沿中脉下行至下丹田;然后,想下丹田作收缩与扩展的运动;然后,想心脏增强,意守身体反应大的地方,然后静下来。收功:想下丹田的同时想收功。
第八法:镇静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三十七)人心如能保守住道,万物就自然变化。变化产生萌动,我用无形的道来镇定它,它就不再萌动。它不萌动就静,天地就会自然正常。
练法:或坐或卧,舌抵上颚,意念打开头顶?
己是高明。知道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才是高明。三是战胜别人是有力。战胜别人,是指控制别人的思维和行动,这是有力。四是战胜自己是坚强。有本事不显露,耐得住寂寞,隐身于民众之中,这才是真正的坚强。五是知道满足是富有。在物欲享乐上知道满足,这样就会舍弃不必要的东西,舍掉就会得到,这样就会非常富有。六是勉力勤行是有志。追求大道,就要勉力勤行,奋力精进,这是有志。七是不丧失自己的根基的人是长久。人的根基是道,始终重德守道就会不丧失自己的根基,这样就会长久。八是死而不忘道的人是长寿。能做到死而不忘道,必须得大道,这样就会身死而不忘道,寿与道同。
不同层次。“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十七)最大的圣人,百姓只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修道的人,百姓赞誉他。再次一等修道的人,百姓害怕他。最次的修道的人,百姓侮辱他。信用不足,于是百姓不信任他。深思熟虑呵,最大的圣人珍视自己的言语。功业完成了,百姓不知是最大的圣人所为而说我们顺其自然。圣人从不显露不炫耀,默默地为百姓做好事,百姓只知道有这样的人存在。次一等的有“道”之人,为百姓做了一些好事,百姓亲近他赞誉他。第三种修道者,百姓都害怕他。为什么呢?这种人太轻浮,经常炫耀自己,又没有定力,有点本事不知何时该用何时不该用,弄得人们不敢得罪他,心里都害怕他。最差的修道者,百姓都侮辱他。这是什么样的人呢?这种人也修道,但修得很差,没什么本事,办不了什么事情,失去了信用,于是百姓都不信任他,从心眼里蔑视他,说出来的话自然肯定比较难听。修道者之所以有四种类型,是因为修道所达到的层次不同。圣人懂得道及其规律,知道怎样做才合道,而另外三种人还没有修到火候,把握不住自己,所以表现出不同的层次。圣人表现为深思熟虑,话很少,很珍视自己的言语。为什么呢?是看透了世事,视名利淡如水,因此不想说也不愿说自己,而是默默无闻地为百姓办事。功业成就了,而百姓觉得是我们自己顺其自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