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金辽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
墨客诗词>〖王安石〗作品集锦
  • 泊船瓜洲

  • 正文: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注释
    1.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2.绿:吹绿。
    3.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4.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5.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
    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6.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作者介绍:
    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宋金辽阅读:1659次
  • 北陂杏花

  • 正文: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围绕着杏花的是满塘的春水,岸上的花,水中的花影,都是那么地鲜艳动人。
    即使被无情的东风吹落,飘飘似雪,也应飞入清澈的水中,胜过那路旁的花,落了,还被车马碾作灰尘。

    注释
    ⑴陂(bēi):池塘。
    ⑵花影:花枝在水中的倒影。
    ⑶纵:即使。
    ⑷绝胜:远远胜过。南陌:指道路边上。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72-73 .

    作者介绍:
    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宋金辽阅读:1650次
  • 送和甫至龙安微雨

  • 正文:
    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襟不自知。
    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看汝过江时。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野外的烟气冰冷的雨水令人更加悲伤,泪水浸湿了衣领我都浑然不知。
    没有了春风河岸的芦苇依旧碧绿,就好像(我)当初送你过江的时候一样。

    注释
    ①和甫:王安石之弟王安礼,字和甫。龙安:即龙安津,在江宁城西二十里。吴氏女子:指王安石长女,适浦城人吴充之子吴安持。因古代女子出嫁后从夫姓,故称吴氏女子。吴安持当时在汴京任官。
    ②汝:你,指吴氏女子。



    作者介绍:
    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宋金辽阅读:1649次
  • 江上

  • 正文: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面上吹过一阵秋风,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纷纷飘落。
    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并随秋风吹到乱山的东面。

    注释
    1.漾:吹过。
    2.脱:脱下。
    3.被:让。
    4.横笛:横吹的笛子,这里指笛声。

    参考资料:

    1、 钱仲连 等.宋诗精华二百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55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64-65

    作者介绍:
    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宋金辽阅读:1641次
  • 南乡子·自古帝王州

  • 正文: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这里曾是历代帝王建都之所,周围树木葱茏繁茂,山环水绕,云蒸霞蔚。可是,四百年来的繁华隆盛已像梦一般逝去,使人感叹。那晋代的帝王将相,早已是一杯黄土,被历史遗弃。
    绕着江岸尽情地游行游赏,登上一层楼,再上一层楼,往事悠悠,早已不值一问,不如早回头。往事如烟,就像这槛外无情的江水空自东流。

    注释
    ⑴帝王州:指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三国的吴、东晋、南北朝的宋、齐、粱、陈、五代的南唐等朝代在此建都,故称为“帝王州”。
    ⑵郁郁葱葱:草木茂盛。
    ⑶佳气:指产生帝王的一种气,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⑷四百年:金陵作为历代帝都将近四百年。
    ⑸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名句:“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把晋代与吴宫并举,明确地显示出后代诗人对晋朝的向往。冠(guān):古代士以上的穿戴,衣冠连称,是古代土以上的服装,后引申为世族、绅士。古丘:坟墓。
    ⑹恣(zì)行游:尽情地绕着江边闲行游赏。恣:任意地、自由自在地。
    ⑺更:再,又,不只一次地。
    ⑻悠悠:长久。遥远的样子。
    ⑨回头:指透彻醒悟。佛家语“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⑽槛:栏杆。语出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诗》中的名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参考资料:

    1、 马敬芳 .豪放词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01月 :第56页 .

    作者介绍:
    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宋金辽阅读:1632次
  •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 正文:
      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泰州海陵县主簿者也。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宝元时,朝廷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   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物之会,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此又何说哉!嗟乎!彼有所待而不遇者,其知之矣。   君年五十九,以嘉祐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扬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夫人李氏。子男瓌,不仕;璋,真州司户参军;琦,太庙斋郎;琳,进士。女子五人,已嫁二人,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   铭曰: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先生名平,字秉之,姓许。我曾经编过他的家谱,他就是家谱上边所说的现在任泰州海陵县的主簿。先生不但与兄长许元相互友爱而被天下称赞,而且从少年时就超出一般人,他从不受约束,擅长辩论,与哥哥都因富有才智谋略而被当世的大人先生所器重。仁宗宝元(1038—1040)年间,朝廷开设方略科,来招纳天下具有特异才能的人才,当时陕西大帅范文正公(范仲淹的谥号)、郑文肃公(郑戬的谥号)争相写信推荐先生,因此,他被征召进京应试,结果被任命为太庙斋郎,不久被选派做泰州海陵县主簿。朝中的大臣多荐举先生有雄才大略,应该任用做重要的事以考验他,不应该把他放置在州、县做一般官吏。许君也曾经意气慷慨,自信自负,想有一番作为。但终究没能有一次显示自己才智的机会就死去了。唉!真令人哀伤啊。
      读书人当中本来就有那种远离尘世、与世俗不合,一味按自己的意图行事的人,即使受到讽刺谩骂、嘲笑侮辱、穷苦愁困都不后悔,他们都没有一般人那种对名利的营求之心,而对后世有所期望,因此他们的失意、不合时宜也是应该的。至于那些富有机智谋略、追求功名利禄的读书人,企图利用时世的变化,去营求权势和物利,却往往不能得志的,也是难以数记的。然而,才辩足以改变一切事物,却在重用游说的时代困穷;智谋足以夺取三军的统帅,却在崇尚武力的国家遭受屈辱,这种情况又怎么解释呢?唉!那些对后世有所期待、遭受困厄却不后悔的人,大概知道其中的原因吧!
      许君死时五十九岁,在仁宗嘉祐(1056—1063)某年某月某日葬于真州扬子县甘露乡某地的原上。夫人姓李。长子名瓌,没有做官;次子名璋,任真州司户参军;三子名琦,任太庙斋郎;四子名琳,中了进士。五个女儿,已经出嫁的两个,一个嫁于进士周奉先,一个嫁于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
      墓碑上的铭文是:有人提拔而任用他,没有谁排挤而阻碍他。唉!许君却死于小小的海陵县主簿的官位上,是什么人使他这样的呢?

    注释
    ①泰州海陵县:现在的江苏省泰县。现在为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
    ②谱:为……做家谱。
    ③器:器重。
    ④以:来...。
    ⑤范文正公:名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为宋名臣。
    ⑥郑文肃公:名戬,字天休,苏州吴县人。
    ⑦龃龉(jǔyǔ):这里指政治意见不合。
    ⑧右武:崇尚武道。
    ⑨不仕:不出来做官。
    ⑩起:使……起。



    作者介绍:
    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宋金辽阅读:1626次
  • 梅花 / 梅

  • 正文: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注释
    ⑴凌寒:冒着严寒。
    ⑵遥:远远地。知:知道。
    ⑶为(wèi):因为。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作者介绍:
    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宋金辽阅读:1600次
  • 浣溪沙·百亩中庭半是苔

  • 正文: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百亩大的庭院有一半是青苔,门外沙子铺满了整条路,还有蜿蜒的小溪流。喜欢悠闲,有空来的人有几个呢?
    春天到了,院子里曲折的回廊非常的安静。山上的桃花、溪边的杏树,三三两两地种在一起。不知道它们是为谁开放,为谁凋零?

    注释
    ⑴“百亩”句:句出刘禹锡《再过游玄都观》:“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百亩:概数,形容庭园极大。半是苔:一半长满了青苔。
    ⑵白道:洁白的小道。唐人李商隐《无题》:“白道萦回入暮霞,斑骓嘶断七香车。”
    ⑶“小院”句:句出杜甫《涪城县香积寺官阁》:“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
    ⑷“山桃”句:语本唐人雍陶《过旧宅看花》:“山桃野杏两三栽,树树繁花去复开。”山桃溪杏:山中的桃,溪畔的杏。暗喻身处山水之中。
    ⑸“为谁”句:句出唐人严恽《落花》:“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作者介绍:
    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宋金辽阅读:1597次
  • 桂枝香·金陵怀古

  • 正文: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归帆 一作:征帆)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登上高楼凭栏极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气刚刚开始索肃。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江上的小船张满了帆迅疾驶向夕阳里,岸旁迎着西风飘/拂的是抖擞的酒旗斜出直矗。彩色缤纷的画船出没在云烟稀淡,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用最美的图画也难把它画足。
    回想往昔,奢华淫逸的生活无休止地互相竞逐,感叹“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亡国悲恨接连相续。千古以来凭栏遥望,映入眼帘的景色就是如此,可不要感慨历史上的得失荣辱。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消逝随着流水,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一片苍绿。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遗曲。

    注释
    登临送目:登山临水,举目望远。
    故国:旧时的都城,指金陵。
    千里澄江似练:形容长江像一匹长长的白绢。语出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澄江,清澈的长江。练,白色的绢。
    如簇:这里指群峰好像丛聚在一起。簇,丛聚。
    去棹(zhào):往来的船只。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似桨,也可引申为船。
    星河鹭(lù)起:白鹭从水中沙洲上飞起。长江中有白鹭洲(在今南京水西门外)。星河,银河,这里指长江。
    画图难足:用图画也难以完美地表现它。
    豪华竞逐:(六朝的达官贵人)争着过豪华的生活。竞逐:竞相仿效追逐。
    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
    悲恨相续:指亡国悲剧连续发生。
    凭高:登高。这是说作者登上高处远望。
    漫嗟荣辱:空叹什么荣耀耻辱。这是作者的感叹。
    六朝:指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它们都建都金陵。
    商女:歌女。
    《后庭》遗曲:指歌曲《玉树后庭花》,传为陈后主所作。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人认为是亡国之音。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39-240 . 2、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49-50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00 .

    作者介绍:
    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宋金辽阅读:1591次
  • 春夜

  • 正文: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夜已经深了,香炉里的香早已经燃尽,漏壶里的水也快漏完了。后半夜的春风给人带来阵阵的寒意。
    然而春天的景色却使人心烦意乱,只看见随着月亮的移动,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注释
    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翦翦:形容初春的寒风削面,尖刻刺骨。



    作者介绍:
    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宋金辽阅读:1570次
  • 狼山观海

  • 正文:
    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
    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
    阆苑仙人何处觅?灵槎使者几时回?
    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宋金辽阅读:1560次
  • 叠题乌江亭

  • 正文: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

    注释
    ⑴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⑵壮士:指项羽。
    ⑶中原一败:括项羽垓下之败。
    ⑷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⑸肯:岂肯,怎愿。卷土来:即卷土重来。指失败之后,整顿以求再起。

    参考资料:

    1、 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7-68 2、 卢如山.绝句选译: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168-169 3、 高克勤.王安石诗词文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3:19-20

    作者介绍:
    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宋金辽阅读:1551次
  • 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

  • 正文: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几间茅草屋悠闲地面临着水面,我穿着窄小的衣衫戴着短小的帽子徜徉在那垂杨的树丛里边。要说花朵还是去年开得最鲜红,那可是一夜之间春风把它吹开了,它怎能不红艳艳。
    可是今夜的新月在那树梢上仰卧着,我中午喝酒一喝也就醉倒了,直到醒来便是这夜晚。什么东西最关系到人的感情,想去想来还是那深藏在那树丛里面的黄鹂鸟叫唤的两三声。

    注释
    (1)闲:悠闲,闲适。
    (2)窄袖短帽:指便装衣帽。
    (3)梢梢:树梢。
    (4)新月:农历月初形状如钩的月亮。
    (5)偃:息卧。
    (6)关情:使人动情;关,牵动,动心。

    参考资料:

    1、 杨国孚等编著.韵译历代经典诗词歌赋曲: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12:第299页 2、 管士光选注.宋词精选:大象出版社,2012.06:第35页

    作者介绍:
    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宋金辽阅读:1547次
  • 伤春怨·雨打江南树

  • 正文:
    雨打江南树。一夜花开无数。绿叶渐成阴,下有游人归路。
    与君相逢处。不道春将暮。把酒祝东风,且莫恁、匆匆去。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宋金辽阅读:1546次
  • 元日

  • 正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60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65 3、 黄瑞云.宋诗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59

    作者介绍:
    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宋金辽阅读:1533次
  • 同学一首别子固

  • 正文: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系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
      江南有一位贤人,字子固,他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那种贤人,我敬慕他,并和他交朋友。淮南有一位贤人,字正之,他也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那种贤人,我敬慕他,也和他交朋友。这两位贤人,不曾互相往来,不曾互相交谈,也没有互相赠送过礼品。他们的老师和朋友,难道都是相同的吗?我注意考察他们的言行,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竟是多么少呀!应该说,这是他们学习圣人的结果。学习圣人,那么他们的老师和朋友,也必定是学习圣人的人。圣人的言行难道会有两样的吗?他们的相似就是必然的了。
      我在淮南,向正之提起子固,正之不怀疑我的话。回到江南,向子固提起正之,子固也很相信我的话。于是我知道被人们认为是贤人的人,他们的言行既相似,又互相信任而不猜疑。
      子固写了一篇《怀友》赠给我,其大意是希望互相帮助,以便达到中庸的标准才肯罢休。正之也经常这样说过。驾着车子稳步前进,辗过中庸的门庭而进入内室,除了这两位贤人还能有谁呢?我过去不敢肯定自己有可能达到中庸的境地,但也愿意跟在他们左右奔走。在他们的帮助下前进,大概能够达到目的。
      唉!做官的各有自己的职守,由于个人私事的牵挂,我们之间不能经常相聚,作《同学一首别子固》,用来互相告诫,并且互相慰勉。

    译文二
      长江之南有一位贤人,字子固(曾巩字子固),他不是当今世俗所称道的贤人,我敬慕他,和他交为朋友。淮河之南有一位贤人,字正之(孙侔字正之),他不是当今世俗所称道的贤人,我敬慕他,和他交为朋友。二位贤人,从未互相交往过,从未互相交谈过,从未互相赠过钱物,他们的老师和朋友难道都是相同的吗?我考察他们的言语行为,不相似的地方是何等少啊!我说,这恐怕是他们都向圣人学习的结果吧!他们学习圣人,那么他们的老师、朋友也一定是向圣人学习的了。圣人的言语行为难道会有两种样子吗?所以,他们二人的相似也是必然的了。
      我在淮河之南,向正之谈及子固,正之不怀疑我说的话;回到长江之南,向子固谈及正之,子固也认为我说的话确实。因此,我又知道了所谓的圣贤之人,既很相似又相互信任,从不猜疑。
      子固做了一首《怀友》送给我。意思大概是希望我们能相互勉励,一直到达中庸的境界才罢休。正之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驾着车子安稳行进,通过中庸的门庭而到达内室,除这二位贤人还会有谁呢?我过去不敢肯定自己一定会达到这种境界,不过也愿意跟在他们的左右努力去做,通过他们的帮助使我进入这种境界应该是可能的。
      唉!官有自己的职守,私下又有别的事牵累,我们的聚会不可能是经常的,因此,我作了一篇《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互警策,并相互劝勉。

    译文三
      长江的南面有一位贤人,表字子固,不是现在所说的一般贤人,我敬仰他,和他交友。淮河的南面有一位贤人,表字正之,也不是现在所说的一般贤人,我也敬仰他,和他交友。
      这两位贤人,脚不曾相互来住,嘴也不曾相互讲话,书信和礼物也不曾接受过。他们的老师或朋友,难道完全相同吗?我考察他们的言论和行为,那些不相似的地方多么少啊!说:学习圣人罢了。学习圣人,那么他们的老师或朋友,必定是学习圣人的。圣人的言论和行为,难道会有两样吗?他们的相似也是恰好的。
      我在淮南,向正之称道子固,正之对我不怀疑。我回到江南,向子固称道正之,子固也以为对的。我又知道所说的贤人,既是相似的又是互相信任和深信不疑的。子固作《怀友》一首诗赠送我,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希望互相帮助,拉着我以至于到达中庸的境界罢了。正之大概也曾经这样讲过。
      安稳地前进,慢慢地行走,车轮碾过中庸之道的庭上,就进入他的家,舍弃这两位贤人还有谁呢?我过去不敢自信必定能达到的,今天也愿意在你们左右干,帮助我进家恐怕就可以了。
      唉!官员有职守,私家有牵扯,我们会合不能够经常啊!因此写作《同学》一首向子固告别,来互相警诫,并且互相安慰。

    注释
    ①慕而友:慕:仰慕。友:与之交朋友,动词。
    ②相过:拜访,交往。
    ③辞:这里指书信往来。币:帛,丝织品,这里指礼品。
    ④考:考察。
    ⑤适然:理所当然的事情。
    ⑥大略:大体上。扳:同“攀”,援引。
    ⑦安驱:稳稳当当地驾车。
    ⑧辅:车轮碾过。
    ⑨造于:到达。
    ⑩昔:昔日。



    作者介绍:
    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宋金辽阅读:1507次
  • 望江南(四之三)

  • 正文:
    归依佛,弹指越三祇。愿我速登无上觉,还如佛坐道场时。能智又能悲。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宋金辽阅读:1501次
  • 明妃曲二首

  • 正文: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桃花春风面鬓脚微微亦低垂。
    低头回看身影间周围无有此颜色,还让我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
    离别归来却怪罪丹青画图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
    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摹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
    从此一离去心知更不能回归,可怜还不能穿尽汉朝皇城之宫衣。
    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遥远家乡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
    家人虽然在万里传来亲人之消息,好好安心在毡城不要常将家相忆。
    您还不曾见近在咫尺长门里幽幽阿娇被锁闭,人生如果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

    明妃当初嫁给胡人的时候,身旁上百两的毡车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
    她多想找个人说话但无处可说,只能把心语寄托于琵琶声中,心事只有自己知道。
    她用能弹出美妙声音的手拨动黄金做的杆拨,弹起琵琶仰望空中飞鸿劝着胡酒。
    随嫁的汉宫侍女暗中垂泪,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国者频频回首。
    汉朝之恩实在是浅薄啊,胡人之恩还要更深,人生的欢乐在于心与心相知。
    可怜王昭君的青冢已经荒芜埋没,还是有悲哀的乐曲流传至今。

    注释
    ⑴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
    ⑵春风;比喻面容之美。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咏昭君一首有“画图省识春风面”之句。这里的春风即春风面的省称。
    ⑶低徊:徘徊不前。
    ⑷不自持: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⑸归来:回过来。丹青手:指画师毛延寿。
    ⑹意态:风神。
    ⑺着尽汉宫衣:指昭君仍全身穿着汉服。
    ⑻塞南:指汉王朝。
    ⑼毡城:此指匈奴王宫。游牧民族以毡为帐篷(现名蒙古包)。
    ⑽咫尺:极言其近。长门闭阿娇:西汉武帝曾将陈皇后幽禁长门宫。长门:汉宫名。阿娇:陈皇后小名字。
    ⑾“毡车”句:写匈奴派了大队胡姬来接昭君。《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写贵族女子出 嫁,陪从很多。两:同辆。
    ⑿杆拨:弹琵琶的工具。春风手:形容手能弹出美妙的声音。
    ⒀汉宫侍女:指陪昭君远嫁的汉官女。
    ⒁青冢:杜甫诗中有“独留青冢向黄昏”及“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诸句,此用其意。相传昭君墓上的草常青,故名青冢,在今呼和浩特市南。

    参考资料:

    1、 高克勤 等 .王安石及其作品选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19-22 .

    作者介绍:
    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宋金辽阅读:1496次
  • 初夏即事

  • 正文: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石桥和茅草屋绕在曲岸旁,溅溅的流水流入西边的池塘。
    晴朗的天气和暖暖的微风催生了麦子,麦子的气息随风而来。碧绿的树荫,青幽的绿草远胜春天百花烂漫的时节。

    注释
    石梁:石桥
    弯碕:曲岸
    溅溅:流水声。唐人李端《山下泉》:“碧水映丹霞,溅溅度浅沙。”
    陂:池塘。
    晴日暖风:语本唐人薛能《折杨柳》:“暖风晴日断浮埃,废路新条发钓台。”
    花时:花开的季节,指春天。白居易《寄元九》:“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



    作者介绍:
    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宋金辽阅读:1454次
  • 游褒禅山记

  • 正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注释
    1.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慧褒:唐代高僧。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2.而:连词,并且。卒:最终。之:指褒禅山麓。
    3.以故:因为(这个)缘故,译为“因此”。名:命名,动词。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褒禅,慧褒禅师。
    4.慧空禅院:寺院名。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一说指慧褒生前的屋舍。)冢:坟墓。禅院:佛寺。
    5.华山洞:南宋王象生《舆地纪胜》写作“华阳洞”,看正文下出应写作“华阳洞”。以:因为。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阳:山的南面。古代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背面、水的南面为“阴”。名:命名,动词。
    6.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
    7.文:碑文,与下文“独其为文(碑上残存的文字)”的“文”不同。漫灭:指因风化剥落而模糊不清。
    8.独:唯独,只有。其:指代石碑。文:文字,这里指的是碑上残存的文字。犹:还,仍。
    9.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按,这里说的不是五岳中的“华(huà)山”)。言:说。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因为”的意思。谬:错误。
    10.侧出:从旁边涌出,记游:指在洞壁上题文留念。
    11.上: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上走。窈(yǎo)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12.问:探究,追究。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深度。则:副词,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穷:穷尽。
    13.拥火:拿着火把。拥,持,拿。以: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14.见:动词活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15.怠:懈怠。且:副词,将,将要。
    16.盖:表猜测的发语词,大概。尚:还。不能十一:不及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到。
    17.而:表递进的连词,并且,而且。
    18.则:表假设的连词,那么。至:动词活用作名词,到达的人。加:更,更加。
    19.方是时:正当这个时候。方:当,正在。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
    20.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明:形容词或用作动词,照明。
    21.既:已经,……以后。其:助词。
    22.则:副词,就,便,表示前后两事紧密相承或时间相距很近。或:有人。咎(jiù):责怪。其:那,那些。
    23.其: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而: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不得:不能,极: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夫:这,那,指示代词。
    24.于是:对于这种情况,因此。焉:句末语气词。
    25.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得:心得,收获。
    26.以:因为。求思:探求、思索。而:连词,表递进,而且。无不在:无所不在,没有不探索、思考的,指思考问题广泛全面。
    27.夫:表议论的发语词。夷:平坦。以:连词,表并列,而且,并且。则:表假设的连词,那么。
    28.而:可是。观:景象,景观。险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29.而:因而。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30.随:跟随(别人),“随”字后面省略“之”。以: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
    31.至于:这里是抵达、到达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用在下文开头,表示提出另一话题。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昏惑:迷乱。以:连词,表目的。相(xiàng):帮助,辅助。
    32.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焉:兼词,相当于“于此”。这一句在“焉”后面省略了“而不至”。
    33.于人:在别人(看来)。为:是。
    34.其: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孰:谁。
    35.得:心得,收获。
    36.谬其传:把那些(有关的)传说弄错。谬,使……谬误,把……弄错。莫能名:不能说出真相(一说真名)。
    37.何可胜道:怎么能说得完。胜,尽。
    38.所以:表示“……的原因”。慎取:谨慎取舍。
    39.以:以(之),因此。悲:叹息
    40.庐陵:今江西吉安。萧君圭,字君玉。
    41.长乐:今福建长乐。王回,字深父。父:通“甫”,下文的“平父”“纯父”的“父”同。
    42.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国,字平父。王安上,字纯父。
    43.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至和:宋仁宗的年号。临川:今江西临川。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在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样。

    参考资料:

    1、 华东师范大学.高级中学课本 语文 二年级第一学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李之亮.唐宋名家文集——王安石集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3、 徐冲.唐宋八大家名篇赏析与译注(王安石卷) :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4、 陈振鹏.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 5、 程帆.古文观止鉴赏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 6、 郭英德.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华书局,1999 7、 杨振中.走进文言文: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8、 朱庆.现代文品读·文言诗文点击: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作者介绍:
    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宋金辽阅读:144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