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再谈“中国画写生”
- 所属:绘画 | 阅读:1793次
“写生”一词是最早出现在五代有“工画而无师,惟写生物”的腾昌頫到宋“写生赵昌”此时的写生旨在品评之意。“写生”一词由“写”与“生”组合而成,其中以“生”字为词语的核心。关于“生”的概念,可溯源于《易经》中“生生之谓易”,又“天地之大德日生”。王阳明云:“太极生生之理,妙用无息, 而常体不易。太极之生生,即阴阳之生生”。“生生者,化之源”。艺术与生命精神密不可分。艺术是人的艺术,表现人对宇宙的认识,感受和体验,表现生命是中国艺术理论的最高标准。中国画家对静物不太感兴趣,大多重于表现物象的精神
观察方法
中国绘画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画的观察方法所呈现的是一种“动态观察法。动态观察是指画家以画中人作画中游,在行动游赏过程中将自己融于自然之中,视物为我亦物、物我为一,观物如观人,观物性物态融人之情志、我之情志。以下为中国画观察方法。
以大观小:“以大观小”最初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批评画家李成仰画飞檐,之后则是用以成就中国山水画独特图式的思维方法。沈括在“以大观小”的论述中,“……以大观小之法,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大”则“心大”。
“以大观小”是古典山水画空间结构的统摄之法。可以看出,“想象”是“以大观小”本质的特征。“以大观小” 则是画者与所画对象距离很近,可以将自己的视角想象成,站在高空中来看原来的地方,这样可以把周围的环境一览无余,其中也包括有我们自己。“以大观小”是在写生过程中观察整合视觉的意象、创造性想象的心理过程或心理现象。中国花鸟画、人物画也是相通的。“以大观小”不是对客体的简单再现,而是主体的自由创造;它是心理的,而非视觉的;它是平面的层次空间。
以小观大法:它与以大观小法则是相反。
石涛山水作品
远观近取:在很远的地方看一片风景,但对风景的某个局部画得很清楚。因这是重点,大的布局定完之后,再把细节按近观所得描绘出来。近观远取:在近处看,画出来的是远观的大场面。
仰观俯察:对于要描绘的对象并不是在一个地方看,可以仰看,可以俯视,可以面面观。
黄宾虹作品
由表及里:观察事物不能光看其表象,要通过其表象了解其心理、思想、性格和内在东西。
以动观静:要描绘一件事物,对方静止,要在其周围观察,四处观看。以静观动:看黄河长江、奔腾万里,人坐在岸边,看其流速、流逝,看其早晨、黄昏,自然界无穷的变化。
目识心记:画一个人或物,并不是对着人或物画,而是反复观察已经记住了,不用看就如在眼前。
李可染作品
写生方法
中国山水画写生,故有“山形面面看,景色步步移”“远望取其势,近看取其质”,也就是写生之前,首要是入深山,绕山一周,然后行至山顶,再绕山顶一周,然后翻入后山,对山体做全面的观察,对山体做出整体的认识。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赋予对象以人的感情色彩。黄宾虹主张,写生不能“凝滞于物”,而要发挥“我之精神性灵”。黄宾虹先生游遍大江南北,留下了游记式的山水写生小品数千本。这些作品生动传神,情景交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提出了山水画创作的四个步骤 : 一、登山临水。二、坐望苦不足。三、山水我所有。四、三思而后行。其中的一二两点就是要求画家接触自然,对自然作全面细致的观察体验,既要与山川交朋友,又要拜山川为师,才能胸怀丘壑,运笔便自如畅达。白石老人曾说:“胸中富丘壑,腕底有鬼神。”道出写生之重要。
画家石涛提出的“搜尽奇峰打草稿”,此语现多指对所画对象作“面面观”,从各个角度去观察和感受,概括出它的整体面貌和本质,而后才开始“打草稿”进行写生。山水画家傅抱石所说的 “游”,指的也是这个意思。他说: “写生时要深入细致地去观察, 前山后山跑遍,高低视点观察。还要注意时间、天气的变化。”
傅抱石作品《细细把江山图画》
石鲁说的更为具体 :“观物当面面观,变动观,上下观,远近观,四时观,表里观,无所不观,无微不致,必熟能活。观察生活,洞悉物理,既要冷观,静观,更要热观,动观。要直观,又要默观。”画家只有对对象有深刻全面的了解,才能达到“心随笔运,取象不惑”。
石鲁华山作品
山水画的对景创作性写生, 是写生和创作的一种融合。 黄宾虹曾说: “对景作画, 要懂得‘舍’字,追写状物,要懂得‘取’字,‘取舍’不由人,‘取、舍’可由人,懂得此理,方可染翰挥毫。” 尽管是对景写生,画家可以根据画面的需要增加景物或自由移动景物,有些画家甚至是自己臆造。所以,李可染先生就山水画写生提出 :“不仅要画其所见,而且要画其所知,还要画其所想”。这种对景写生的方法,可以根据画面的需要,概括出能代表对象本质和抒发作者情感的艺术形象,一切旨在为意境服务。
徐华作品
徐华作品
一个画家对生活没有强烈的感受,他所画的作品则能唤起人们的共鸣。
扩展阅读:
徐华
1971年生于甘肃,199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02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研究生班。2008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12年7月获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学位。师从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教授。现为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陕西国画院·院刊》执行主编、陕西画院联盟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华山画院副院长。
长期从事中国画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作品曾多次入选国家级和省级展览,并有论文及作品发表于《美术》、《文艺评论》、《今日中国论坛》、《书与画》、《艺术生活》、《艺术教育》、《西北美术》、《美术界》、《读者欣赏》、《佛学文摘》等刊物。从1998年至今发表绘画作品百余幅,论文四十余篇。
个人专著3部,画册3本。2005年入选《西北五省国画百家》。2006年出版个人专著《水墨面对面》获2008年省高等学校社科成果三等奖。2010年陶瓷作品《百草三味》获首届“当代十大名窑”创新奖。2012年出版《水墨清华徐华国画作品集》、《走近画家徐华》。2014年出版专著《大道当风:石鲁绘画研究》。2015年出版专著《山水画技法品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