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王氏家族的最美书法
- 所属:拍卖 | 阅读:5172次
唐代刘禹锡的怀古诗篇《乌衣巷》云: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的“乌衣巷”是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因此得名。乌衣巷门庭若市,冠盖云集,走出了王羲之、王献之等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典范。琅琊王氏家族政治文化名人云集,堪称“中华第一望族”,除却多位“为官做宰”的王氏家族之人,琅琊王氏家族还是文化世族,琅琊王氏子弟几乎无人不能为文,无人没有文集。
书法方面形成了“家传之学”。有自己的书法传统,为文学,书艺之世家。除了王羲之、王献之还有很多家族成员的书法尺牍、碑拓流传后世,为学书者所敬仰。
王导《省示贴》
王导《改朔帖》
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 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见到王羲之的真迹了,我们所见到的一些被称为王羲之的作品,都是唐代以后的摹本,然而这些唐人的摹本,也不失难得的珍品,“神龙本兰亭”便是其中之一。这卷《兰亭序》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据说是由唐太宗时期的书法家冯承素临摹的。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快雪时晴帖》为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是一封书札,以行书写成,纸本墨迹。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朋的问候,此贴纵23厘米,横14.8厘米,4行,28字,堪称是旷世奇作,在唐代就已经是国宝级珍品,相传唐太宗设法从民间赚进御府,旋又殉葬昭陵,现已无法寻得真迹,此为唐代书法家临摹复制而成。
王羲之《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前隔水有宋徽宗题款“晋王羲之奉橘帖”。米芾书史谓“又有唐右军帖,双钩蜡摹,末后一帖,是‘奉橘三百颗(帖作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奉橘帖》在唐代就很有名,诗人韦应物有诗句说:“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更待满林霜。”用的就是这件书迹的典故。开皇十八年(598)三月二十七日参军学士诸葛颖,谘议参军开府学士柳顾言,释智果跋其尾。”
从六世纪南朝时期以来,历代帝王都喜好收藏王羲之等名家的信札,当时将零散的书迹裱背成一定长度的手卷,后来辗转流传,遭割裂重装,已不復原貌。信中提到的“脩载”,是王羲之的堂兄弟。《何如帖》行书,问候对方并告知近况。《奉橘帖》行书,赠送友人橘子并附上此信。
王羲之《何如帖》
王羲之《平安帖》,此贴与《何如帖》、《奉橘帖》,三帖连为一纸,为唐人双钩填廓摹本。
现日本皇室收藏有一件摹本,与《二谢帖》和《得示帖》连成一纸,纵长28.7厘米,横63厘米,共八行62字,据考证早在圣武天皇之时便已传入。经过中国和日本专家联合研究,判定其为唐朝根据梁代徐僧权藏本的押缝原样双勾填墨的摹本。
王羲之《得示帖》
王羲之《二谢帖》
王羲之《姨母帖》行楷,载原裁于唐人摹《万岁通天帖》。硬黄纸本。纵26.3厘米,横53.8厘米,现藏辽宁博物馆。
王献之《中秋贴》,王献之,书圣王羲之第七子。
王献之行草书法名作《鸭头丸帖》,真迹现存上海博物馆。绢本,纵26.1厘米,横26.9厘米,两行15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因唐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王献之传世遗墨很少,远不如王羲之。宋初书法,并举“二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摹刻10卷《淳化阁帖》赐众臣。《淳化阁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其中王献之书作有50多件。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雅好王献之书法,《宣和书谱》所收王献之书迹增至80余件。可惜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7件,而且都是摹本。
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唐人摹本,纵25.3厘米,横24.0厘米。日本东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藏。
“地黄汤”是一种中药名,这是一篇谈及此药的尺牍,与王献之《鸭头丸帖》同。王献之真迹未能传承至今,作为模本墨迹有数种传世,其中之一即此唐摹本《地黄汤帖》。全篇书风柔韧兼备,沉着轩昂,一气呵成。原珍藏于宋内府,高宗赵构题签。为《淳化阁帖》卷第十所收。经贾似道,明代文徵明、王宠、文彭,清代孙承泽、吴荣光、罗振玉递藏后,于明治四十四年(1911)十二月三日,通过文求堂归中村不折(1866—1943)所有。卷末有文彭、常生、成亲王、英和等六家观记题跋。吴荣光获此帖时,模刻于所辑集帖《筠清馆帖》。2006年春见于上海博物馆《中日书法珍品展》。
王珣《伯远帖》,王珣,字元琳,小字法护。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王珣真迹《伯远帖》的年代仅次于《平复帖》,堪称无上至宝,其书体为成熟的行草,运笔自然,各字是分立的,古逸洒脱,确实是晋人特有的风神,堪与二王争辉,也是乾隆的三希之一。
王僧虔《王琰帖》,《王琰帖》(又称《太子舍人帖》、《在职》),见于辽宁省博物馆藏的《唐摹万岁通天帖》,传为王僧虔书,唐摹本。
王僧虔(公元四二六年――四八五年),中国南朝宋齐间书法家。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字简穆,王羲之四世族孙。宋、齐时出仕,任武陵太守、中书郎、太子中庶子、吏部尚书、尚书令、丹阳尹等职。他生于书法世家,曾祖王洽、祖王珣、父王昙首等均为书法家。王僧虔通文史,善音律,擅楷、行、草等书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