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市场打假出新招:艺术品可获身份证
- 所属:鉴定 | 阅读:1790次
随着我国艺术品市场的迅猛发展,李鬼横行的种种乱相也频频出现,造假者的造假手法日趋多样,其中有的甚至形成规模化、科技化、程序化的产业链。假货已成为国内艺术品市场的一大“毒瘤”,也成为想试水艺术品市场的投资者们的绊脚石。
“去伪存真”是国内艺术界亟须解决的问题。近日,中国版权协会正式成立了中国版权协会艺术品鉴证备案中心。北京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广东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浙江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等8家机构,已经成为该中心的首批成员机构。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透露:“艺术品打假已经列入国家行动计划,我们版权局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把这项工作列为‘双打’行动的一个重点,要查几个大案子,有的造假很恶劣,有人对一本书法集里面每一张作品进行造假,然后拿着这本书去卖每一张造假的作品,一幅作品几十万,数额和规模已经够追究刑事责任的了。艺术品鉴证备案中心的成立,运用新的技术,探索艺术品秩序的新模式,中心会为艺术品市场提供鉴证和备案的工作,提供‘身份证’,有益于艺术品规范交易,虽然目前很小,但会很有生命力。”
该中心之所以定位“鉴证”,而非“鉴定”,其实是坦承另一个无奈的事实:目前的确没有绝对科学的手段可以去鉴定一件艺术品的真假,各类艺术鉴定机构也在近几年面临巨大的诚信问题,这让鉴定“去伪”成为一个死结。
对此,该中心有意改变常规思维,避开鉴定,先谈鉴别,也就是先将艺术品的身份锁定,通过艺术家自身的参与,将艺术家的作品自身进行保真鉴证。显然,这种鉴证仅仅针对的是在世艺术家,不过在锁定身份后,中心可对在世艺术家未来的作品以及未来市面流通过后的作品进行“去伪”。
艺术品鉴证备案中心主任、北京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董事长殷秩松介绍,该中心提供两项服务,第一项是特征备案,采用特殊手段,客观提取艺术品信息,比如对作品局部进行四十倍甚至两百倍的显微拍照,几乎可以看到纸和墨迹的纹理,对显微图片进行存档,再发备案证书,供公开查询和核验,确保“此物是此物,此物非彼物”,对艺术品身份进行锁定。
不难理解的是,这种针对的主要是偷梁换柱、狸猫换太子的风险,“无论是展览还是馆藏,过几年后你怎么保证拿回来的还是那件东西,包括送检过程中,只要作品有离手、换手的空间,就无法保证这样的风险不存在。”
第二项服务是艺术品的保真鉴证备案服务,针对艺术家或者鉴定机构的保真鉴证进行备案,这项服务的前提是身份锁定,然后提供在世艺术家亲自鉴证,鉴证的数据进行保存和查询。
据了解,这项服务采用的是光学设备,已为博物馆馆藏文物进行过多次备案。推广初期,持有人进行现场备案的时间约1小时,专业认证的时间约1个工作日,备案信息与艺术品存续时间一样,长期有效,除非艺术品本身出现污损、毁坏。
殷秩松透露:“该中心的收费与艺术品价值无关,我们也是想通过这个起到对艺术品鉴定市场价格的引导作用,只与鉴证成本和工作量有关,坚持非盈利,所有指定机构必须按照统一的公开价格来执行,最后核发的是中国版权协会印制的统一鉴证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