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鉴定:真的不一定好、假的不一定差
- 所属:鉴定 | 阅读:1791次
书画真伪鉴定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千古难题。近年来,伴随国内书画市场的升温以及科技进步,大量高仿作品充斥市场,加之书画拍卖行业及鉴定行业的混乱,使书画收藏者、投资者深感书画收藏水太深、风险太大。同时,对于书画鉴定的方法,业界也颇有争论,近期持续了几个月的《功甫帖》真伪之争恰似书画鉴定问题长期累积后的一次爆发。在现今的条件下应如何进行书画鉴定?传统“眼学”与现代科技孰轻孰重?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国家博物馆艺术品鉴定中心主任、研究员岳峰。
记者:在您看来,书画鉴定过程中的首要环节是什么?
岳峰:当我们打开一幅书画作品时,应首先对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进行评判,然后再研究其真伪或真假。因为,在艺术品的瀚海中存在着“真的不一定好、假的不一定差”的现象,高水平的仿品同样也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仿造者如果没有深厚的艺术功底,也仿不出高水平的作品来,如张大千仿石涛,同样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对于早期的古代书画作品和高仿的名家作品,则应先评判好坏和高低,决定是否收藏,然后再去研究它的真伪,决定怎么收藏。
记者:不久前,收藏家刘益谦组织启动对《功甫帖》的全面鉴定,反驳上博的双钩廓填摹本说,而他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就是高科技手段的鉴定结果。目前,书画鉴定主要有哪些方法?对于传统“眼学”与现代科技在书画鉴定过程当中的关系您如何看待?
岳峰:传统方法将书画鉴定分为主要依据和辅助依据:主要依据是指时代特征和个人风格;辅助依据是指落款、印章、纸绢、题跋、著录、传续、装裱、鉴藏章、生卒年代对照等。
今天,书画鉴定方法中又增加了一些科技检测的手段,不能否认,科技检测的手段对书画的鉴定是极为有益的。但也必须看到,目前的科技检测方法还不够成熟,有待完善,还不能像用科技仪器检测珠宝玉石那样简单。因为历代造假的情况非常复杂,近现代有记录的就有“后门造”“苏州片”“上海造”“湖南造”“广东造”等,加之近几年出现的高科技造假,如用4亿像素的成像制版印刷技术仿制造假,并采用老纸、古墨、旧印泥及相应的矿物质颜料,科技鉴定方式也很难鉴别真伪。所以,科技检测对书画鉴定目前也只能是一种辅助性手段,而传统的“经验学”“眼学”,也就是目鉴法,仍然是书画鉴定中的主要手段。
记者:目鉴法的关键在哪里?
岳峰:最关键的还是要看作品的时代特征和个人风格,也就是时代造就的痕迹和画家的个人笔墨风格。由于每一位艺术家的身世、经历、师从、修养、情感、思想、追求及审美理念的不同,因而形成了笔墨艺术上的个性风格差异和特征,这是作伪者无法具备的,因此也无**瞥鲇胝嫫飞裥渭姹傅氖榛髌防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