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隋、唐、五代的美术 第一节 概况
- 所属:历史 | 阅读:2215次
第一节 概 况
隋文帝杨坚在公元五八一年统一了全国以后,继续采用北朝以来的均田制,恢复了农业经济。隋炀帝时又修成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大增强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隋炀帝杨广曾为了修建洛阳宫室耗费了很大的人力和财力,加以发动徒劳无功的对外战争及其他靡费的结果,终于引起了农民起义,从而导致了隋王朝的覆灭。
隋末农民起义之际,各地豪族也趁机纷起。李渊、李世民父子取得了战争的最后的胜利,继隋之后建立了大唐帝国。
唐太宗李世民和盛唐初期的女皇帝武则天努力于巩固政权,恢复并发展农业生产。在此期间,唐朝的军队先后击溃了北方的东突厥,西北的西突厥,解除了边疆上长时期的最大威胁。唐朝的军队和政治力量进入天山南北和中亚一带。同时唐朝也和吐蕃、高丽、百济、交趾都有了接触,并发展了经济上和文化上的联系。唐朝版图之广超过了汉代,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
从唐太宗李世民到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期,前后共约一百三十年,农业生产已大大恢复而臻繁荣,同时由于驿站制度和南北运河运输的便利,唐朝工商业也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长安、洛阳、扬州、广州成为商业的中心城市。城市中工商业有行会组织和飞钱制度,国外贸易也很兴盛。
唐玄宗李隆基的时期,安史之乱(公元七五五—七六三年)成为唐朝政治和社会发展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最后被平定下去,但长安、洛阳和黄河流域各地都遭受到很大的破坏。在战争之后,掌握兵权的藩镇演成割据的局势,中央政府则为宦官所把持,同时,科举出身的新进士大夫和旧贵族之间争夺权利,各结成朋党,纠纷不已。吐蕃族在康藏一带此时已发展成一个强大的军事力量,回纥族也兴起于西北,大唐帝国在八世纪大大的削弱了。
由于贵族官僚地主进行土地兼并,各种苛捐杂税和各种压迫,使农民的骚动最后变成大规模的起义。公元八七四年,爆发王仙芝为首的起义,其后,黄巢继王仙芝为起义军的领袖,他的部队转战南北各地。黄巢攻入长安以后,在唐朝和沙陀族骑兵的联合压力下又被迫退出。黄巢起义虽失败了,但大唐帝国也随之瓦解。
公元九○七年,拥有军队的朱温灭唐,建立了“梁”,此后唐、晋、汉、周相继以军权的实际掌握者篡夺不已。他们的统治在黄河流域,共历经五十三年,史书上称之为“五代”。在此时期,另有十个割据的政权,称为“十国”。其中以四川的西蜀、江南的南唐、浙江的吴越,较少受战争的破坏,地方经济保持继续发展的趋势。北方的契丹族兴起于东北,占据了“燕云十六州”(今河北、山西北部),建立了辽国。
五代时期不断的战争,落到人民头上不仅是战争的负担,还有战争破坏的恶果,农村十分萧条。但同时封建统治者为了把财富集中到自己政权所在的中心城市,在剥削农村的基础上,新的城市如汴梁、成都、杭州、南京等地又相继发展了起来。
周世宗柴荣统治时期采取措施恢复黄河流域的经济,并收到了效果,因而加强了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为宋朝的建立作好了准备。
隋唐时期统一的局面下,使南北朝时期各方面的文化积累得到进一步的融合,出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最灿烂的时期。
唐代承继了汉魂的文化传统,也接受了两晋南北朝以来学术思想上的新发展,并且把边地各族的文化都吸收到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中来。唐代不仅发扬中国的优良传统,而且善于利用域外的,特别是印度和波斯文化中的有用的因素。同时,随了唐朝的政治影响,中国文化广泛的传布到中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唐代文化在东亚文化发展上处于先进地位。
唐代的宗教是很复杂的。除了在群众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佛教和道教以外,近东的袄教、摩尼教、回回教、景教都先后传入中国。佛教在唐朝已经从理论上中国化了,并分成持不同教义的各种教派,到印度学习并取回大批佛经的玄奘法师,以自己的坚忍不拔的毅力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在唐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都有巨大的进步。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僧一行和李淳风都曾有重要贡献,药物学和医学也居于世界的先进地位。洛阳、长安等大城市的兴建可见都市营建和土木工程的发达,造船工业及纺织等工艺都有新的创造,雕版印刷到中唐以后已经成为传播文化的有力工具。
唐代整理了大批古代历史的资料,特别是南北朝史书的编纂,为史料的保存与流传作出了贡献。
唐代的文学艺术极为发达。唐代文学中,诗歌最有成就。唐代诗人很多,其作品保留到今天的达五万多首。唐代优秀诗人有热情奔放的李白,沉郁的杜甫,文字通俗流畅的白居易等。他们创造了富有表现能力的格律诗,并运用这种格律和形式表现了多种多样的生活内容和感情的内容,而达到了艺术上的完整。唐末的诗人从民间歌唱中吸收营养,而从事长短句的形式的抒情内容的“词曲”的创作。词在五代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到宋代成为一种成熟的诗歌形式。唐诗和宋词同为古代最流行的韵文形式,唐和五代时期诗词文学大大影响了绘画艺术的发展。
唐代的散文,自思想家韩愈反对繁缛累赘的六朝骈体文。小说传奇,借自然流畅的新文体的兴起而流行起来。
佛教文学因佛寺中适应着群众的口味讲解佛经的需要,创造了“变文”的体裁。“变文”最初是说唱佛经故事的,是宗教性质的,但后来也有以中国历史故事(如王昭君、伍子胥、董永)和当时著名人物传说(如张议潮)为题材。变文形式的出现和题材内容的改变也可以说明人民群众的宗教生活的向世俗化的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的美术,随着社会的和一般文化的发展,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很大的发展。隋唐美术是中国封建时期美术的高峰。
隋代的美术是南北朝美术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但已出现了向新的高峰发展的迹象,隋代的时间虽短,然而有自己的特色。贞观年间的唐代美术,如画家阎立本的作品,敦煌以二二○窟为代表的壁画,昭陵六骏的雕刻等明显地代表了一个新阶段的开始;高宗、武后到玄宗的盛唐时期(公元六五○一七五五年)是唐代美术最光辉灿烂的时期,出现了佛教美术中最成熟的中国学派的重要代表者——吴道子和杨惠之。盛唐时期的美术,不仅以风格的独创,而且以宏伟气魄、丰富的内容和兼容并包的精神,成为中国古代美术发展中有广泛和长远影响的巨流。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唐朝的政治和社会经历着新的变化,在古代美术中长期占了主要地位的宗教美术规模缩小了,中原地区造像石窟的活动已经基本上终止了,宗教美术的世俗化的倾向得到重要发展,表现贵族的美术也取得较重要的发展。中唐时期(公元七六○—八五九年)的周昉是有代表性的画家。他的作品和在他前后同流派的仕女画大大推动了贵族的美术的进步。晚唐时期(公元八六○一九○六年)的美术在社会的动荡中没有明显的新鲜面貌。西蜀已经逐渐形成绘画和雕塑的中心。五代时期的西蜀和南唐提供了绘画艺术繁荣的社会条件。五代美术和宋代美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唐代美术中仍以宗教美术为主要部分。世俗的美术以贵族的美术为主,贵族的美术包括直接描写贵族的现实生活的人物画和作为贵族的生活中屏、扇装饰及其他装饰的山水和花鸟。绘画方面按照题材分科已开始具体化了,计分为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专题分科在古代绘画发展上是题材扩大和技术进步的征象。
手工业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绘画技法的提高,如人物画中所表现的人体解剖知识,楼阁画中所表现的透视知识,山水画中所表现的远近法,都达到相当水平。写实能力的提高也是助成现实主义发展的一个条件。
唐代美术不但是中国封建时期美术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美术的高峰,对于国外有着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