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发展史(五)
- 所属:历史 | 阅读:2215次
张旭
字伯高,吴郡人,世称张长史,生卒年月不详。
他得书法得之于“二王”而又能独创新意。他的楷书端正谨严。规矩至极,黄山谷誉为“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若说他的楷书是继承多于创造,那么他的草书则是书法上了不起的创新与发展了。韩愈说:“旭善草书,不治他技故旭之书,变动如鬼神,不可端睨。”杜甫在《八仙歌》中写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他能把书法艺术升华到,用抽象的点线去表现书法家思想情感高度的艺术境界。在书法艺术中,他的字貌似怪而不怪,关键在于点画用笔完全符合传统规矩。可以说,他是用传统技法表现自己的个性,而在书法上成了有创造力的无愧于自己时代的书法家。博大清新,纵逸豪放之处,远远超过了前代书法家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盛唐气象。
其主要作品:
肚痛帖:
无款,传为唐张旭书。草书6行,共30字。明王世贞跋云:“张 长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数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测。”此《肚痛帖 》仅30字,写来洋洋洒洒一气贯之。从刻帖中可以看出,写此幅字时是蘸饱 一笔一次写数字至墨竭为止,再蘸一笔。这样做可以保持字与字之间的气贯,还可以控制笔的粗细轻重变化,使整幅作品气韵生成,产生“神虬出霄汉, 夏云出嵩华”的气势。
郎官石拄记:
亦称《郎官厅壁记》,唐陈九言撰文,张旭书。唐开元二 十九年(公元 741年)立,在陕西西安。《郎官石拄记》书,原石久佚,传世 仅王世贞旧藏“宋拓孤本”,弥足珍贵。《古今法书苑》谓:“张颠草书见 于世者,其纵放奇怪近世未有,而此序独楷书,精劲严重,出于自然。书一艺耳,至于极者乃能如此。其楷字概罕见于世则此序尤为可贵也。”明赵涵 《石墨镌华》谓此记“笔法出欧阳率更,兼永兴,河南,虽骨力不递,而法 度森严。”有赞云:“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 神逸”,“长史真书《郎官石柱记》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此石宋时已 有刻本。明董其昌曾刻入《戏鸿堂帖》。
古诗四贴:
《古诗四帖》传为张旭所书。 纸本,草书,写在五色笺上, 共40行。 纵28.8厘米,横192.3厘米。前两首诗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 首为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原迹现藏辽宁省 博物馆。
盛唐时期,以张旭为代表的一派草书风靡一时,它打破了魏晋时期拘谨的草 书风格。把草书在原有的基础结构上,将上下两字的笔画紧密相连,所谓“ 连绵还绕”,有时两个字看起来象一个字,有时一个字看起来却象两个字。 在章法安排上,也是疏密悬殊很大。在书写上,也一反魏晋“匆匆不及草书 ”的四平八稳的传统书写速度,而采取了奔放、写意的抒情形式。正如唐代 文学家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所云:“张旭善草书,不治它技,喜怒窘穷 ,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从草书焉发之 。”此幅草书,通篇气势奔放,运笔无往不收,如“锥划沙”,无纤巧浮华 之笔。
终年帖:
唐张旭书。唐蔡希综《法书论》云:“( 张旭)乘兴之后,方肆 其笔,或施于壁,或札于屏,则群象自由,有若飞动,议者以为张公亦小王之再出。”由此可见,他的草书迥异于“不激不厉”的大王书风,而取法于 “纵逸不羁”的王献之。其骇目惊心的壁书和屏书,今已荡然无存,草书作 品《终年帖》等尚可从摹刻本中看到。此帖作为张旭的作品是公认的。如此 难得的墨迹,留给后世的是那如骏马奔驰,倏忽千里,如云烟缭绕,变幻多姿的艺术形象。
十五日帖:
唐张旭书。 唐代韩愈曾赞道:“往时旭善草书,观于物见, 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华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 端倪。”这是历代书论中指出书法写神达情的最精彩的论述。他仿佛告诉人 们,正因为有了张旭的狂草,中国书法的感情容量才得以深邃的扩展。《文论》尝云:“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以此论欣赏张旭草书,会 发现书论和书作是如此合拍。
颜真卿(公元709-785)
唐京兆万年人,字清臣。开元进士,迁殿中侍御史,为杨国忠所恶,出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被缢杀。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工于尺牍;从褚遂良,张旭得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舒和,一变古法,自成一格,人称“颜体”。宋欧阳修评云:“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其主要作品:
东方朔画像赞:
《东方朔画像赞》的楷书作品有两件, 其一传为王羲 之小楷,另一为颜真卿的大楷。此碑额篆“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并序 ”,唐天宝十三年十二月立于德州,时年颜真卿四十六岁。碑阳赞12行, 阴记17行,行楷30字。额亦二,一篆书,一隶书,皆十三字。苏东坡曾学此碑,并题云:“颜鲁公平生写碑,唯此碑为清雄。字间不失清远,其后 见王右军本,乃知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明人有云: “书法峭拔奋张,固是鲁公得意笔也。”原石多经剜刻,面目全非。传世 有宋拓佳本。
多宝塔感应碑:
乃颜真卿墨迹,作于天宝十一年他四十三岁时,楷书。 碑文结体严密,笔画粗细变化不大,是他继承传统的作品,与他后来所书 的《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风格迥异,而与唐人写经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说明颜真卿在向前辈书法家学习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从民间的书法 艺术吸取营养。
《书画跋》:“此是鲁公最匀稳书,亦尽秀媚多姿,第微带俗,正是近世 撰史家鼻祖。”此碑最便于初学书法者临习,现藏于系西安碑林。
颜勤礼碑:
大历十四年,颜真卿撰并书。除《集古录》, 《金石录》 著录外,他书无言及者。1922年10月在长安出土,现藏于西安碑林。此碑 是颜真卿为其曾祖所立,因久埋土中,故未受损,历历如新,雄迈遒劲能传颜书之本来面目,宜于初学。
祭侄文稿:
行草墨迹,颜真卿书。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 每行30字。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 所以使此幅字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张晏评云:“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 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 真妙见于此也。”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在此帖真迹中, 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 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中兴颂:
全称《大唐中兴颂》,元结撰文,颜真卿书于摩崖,时年六 十三岁,楷书,现在湖南祁阳县浯溪。元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罢官后居 于浯溪,溪边山岩峰峦叠障,石壁嶙峋,《中兴颂》就刻在其中最大的一块石壁上。此文记平安禄山之乱,颂唐中兴之事。此刻石书风磊落奇伟, 石质坚硬,经千年尚保存完整。《集古录》称赞此摩崖刻石“书字尤奇伟 而文辞古雅”。《广川书跋》评为:“太师以书名,中兴颂尤瑰玮,故世 贵之”。
麻姑仙坛记:
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颜真卿撰文并 书。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四月立。碑旧在江西临川,明季毁于火。楷书, 据传世剪裱本计共901字。此碑楷书,庄严雄秀,历来为人所重,是颜体 代表作之一,为颜真卿六十多岁时的作品。此时颜真卿楷书风格已基本完 善,不但结体紧结,开张一任自然,而且在笔画上也从光亮规整向“屋漏 痕”的意趣迈进了。欧阳修《集古录》中说:“此碑遒峻紧结,尤为精悍, 笔画巨细皆有法。”
颜家庙碑:
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右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 子少保颜君庙碑铭并序》,颜真卿撰文并书。唐建中元年(公元780) 七月 立,碑在陕西西安。四面刻楷书,两面各24行,行47字,两侧各6 行,每 行52字,额篆书“颜氏家庙之碑”六字,为李阳冰书。明赵涵《石墨镌华 》云:“此书结法与《东方赞》正同,劲节直气,隐隐笔画间。”王世贞 云:“余尝评颜鲁公《家庙碑》以为今隶中之有玉筋体者。风华骨格,庄 密挺秀。真书家至宝。”
争座位稿:
亦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是唐广德二年(公元764) 颜真卿与郭英之书信稿。行草书,传有七纸,约64行,宋时曾归长安安师 文,安氏以此上石,石现在陕西西安碑林,墨迹不传。苏轼曾于安氏处见真迹赞曰:“此比公他书犹为奇特,信手自书,动有姿态。”此帖为颜真 卿行草书精品,后世行草书有成就者大都对此帖下过一定的功夫。通观全篇书法,一气贯之,字字相属,虎虎有生气。此稿系颜真卿因不满权奸的 骄横跋扈而奋笔直书的作品,故通篇刚烈之气跃然纸上。此帖本是一篇草 稿,作者凝思于词句间,本不着意于笔墨,却写得满纸郁勃之气横溢,成为书法史上的名作。后世以此帖与《兰亭序》合称“双壁”。
自书告身:
楷书墨迹,传为颜真卿自书,然疑为伪托。 共386字。 书法苍劲谨严,结衔小字亦一丝不苟,清淡绝伦。詹景风称此书:“书法 高古苍劲,一笔有千钧之力,而体合天成。其使转真如北人用马,南人用 舟,虽一笔之内,时富三转。”董其昌谓:“此卷之奇古豪放者绝少。” 此帖字里行间可体会出颜书行笔的气韵和结体的微妙变化,是后人学习楷书不可多得的良范。原迹现在日本。
柳公权( 公元778-865)
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旧唐书》讲:“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书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书者,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皆别署货币,曰此购柳书。”他学颜字,但能自创新意。世称“颜筋柳骨”,指出他们书法的不同点。柳字避开了颜字肥壮的竖画,把横竖画写得大体均匀而瘦硬。他又吸取了北碑中方笔字斩钉截棱角分明的长处,把点画写得好象刀切一样爽利深挺。他又吸取虞,欧楷书结体上的紧密,颜真卿楷书结体的纵势,写出了独树一帜的柳体。 其代表作有:大和三年 《李晟碑》(石在陕西高陵),会昌元年《大达法师玄秘塔碑》(石在西安碑林),《苻嶙碑》(无立石年月,柳碑中最完全者),敦煌石室藏旧拓《金刚经》,《神策军碑》等。“书贵瘦硬方通神”,柳公权的书法就是以此取胜的。
金刚经:
是柳公权早期的书法作品,原石于宋代已被毁,现仅见敦煌石窟发现的“ 唐拓孤本”。柳公权早年曾广采众家之长,而且特别注意向前辈书家学习。 从《金刚经》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取法诸家的痕迹。《广川书跋》云:“ 此经本出于西明寺。柳书谓有钟(繇),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 褚(遂良),陆(柬之)体。今考其,诚为绝艺,尤可贵也。”此语基本上道出 了此帖的艺术价值,对于研究柳公权楷书形成的过程及发展线索,无 疑是很有帮助的。
神策军碑:
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并序》,柳公权书。唐会 昌三年(公元843年)立,原碑久佚。《神策军碑》 是柳公权楷书的代表作 之一。此碑较人们熟知的《玄秘塔》的书法风格更成熟,更具有特色。结体布局平稳匀整,保留了左紧右舒的传统结构。运笔方圆兼施,运用自如。 笔画敦厚,沉着稳健,气势磅礴。典型地表现了柳体楷书浑厚中见开阔的 艺术特点。正如岑宗旦《书评》云,柳书“如辕门列兵,森然环卫”。读 此碑可以使人加深对“颜筋柳骨”这句话的艺术特征的理解。“神策军碑 ”原石立在封建王朝的禁内,一般人难以进去摹拓,因此拓本传世极少。
玄秘塔碑:
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 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唐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玄秘 塔碑》立于唐会昌元年 (公元841年)十二月,碑在陕西西安碑林。楷书28 行,行54字。
刘熙载《艺概》谓:“柳书《玄秘塔》出自颜真卿《郭家庙》”,王世贞 云:“柳法遒媚劲健,与颜司徒媲美”。《玄秘塔》是柳公权六十四岁时 所书。王澍《虚舟题跋》说此书是“诚悬极矜练之作”。《玄秘塔》结字 的特点主要是内敛外拓,这种结字容易紧密,挺劲;运笔健劲舒展,干净 利落,四面周到,有自己独特的面目。
释怀素 (公元725-785)
是唐代的草书家,字藏真,俗姓钱,湖南长沙人。相传他为练字种了一万多棵芭蕉,用蕉叶代纸、勤学精研;又用漆盘、漆板代纸,写至再三,盘板都穿,秃笔成冢,以“狂草”出名。“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前人评其狂草继承张旭又有新的发展,谓“以狂继颠” ,并称“颠张醉素”。对后世影响也很大。怀素晚年草书趋于平淡。
其主要作品:
论书帖:
草书墨迹,纸本,纵38.5厘米,横40.5厘米,9行,共85字。 怀素草书,一般说是继承和发展了张旭的草书,所以有“以狂继颠”的说法。 董追《广川书跋》云:“怀素于书法,自言得笔法三昧。观唐人评书,谓 不减张旭,素虽驰骋绳墨外,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今其书自谓真出 钟(钟繇), 草出张( 张芝)。”但无论如何,他的草书总是以奔放纵逸为 基本面目的。而《论书帖》则与我们常见的怀素的草书大有不同。他的《 书帖》写得“匀稳熟”,“出入规矩,绝狂怪之形”。是今草中有章草遗 意的佳作。
小草千字文:
小草千字文墨迹。贞元十五(公元799年书)怀素千字文有多种,而以“ 小 字贞元本”为最佳,又称《千金帖》绢本,八十四行,一零四五字。 明莫如中说:“怀素绢本千字文真迹,其点画变态,意匠纵横,初若漫不 经思,而动遵型范,契合化工,有不可名言其妙者”,此本为怀素晚年所 书,当为绚烂之极而复归平淡之作,故历来为书林所重。
圣母帖:
怀素草书。王世贞评说:“素师诸帖皆遒瘦而露骨,此书独匀稳清熟,妙 不可言。”
自叙帖:
《自叙帖》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126行,共698字。帖前有李东 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叙”四字。原迹现在台湾故宫博物院。
《自叙帖》 是怀素晚年草书的代表作。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 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上下呼应如急风骤雨,可以想见当年操觚之时, 心手相师,豪情勃发,一气贯之的情景。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 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钟绍京
钟绍京,唐虔州赣(今江西赣州)人,字可大。“以工书直凤阁”,唐武则天时甚为所重。他嗜书成癖,家藏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真迹至数十百卷。宋曾巩《元丰类稿》云:“绍京字画妍媚,遒劲有法,诚少与为比。”宋米芾《书史》称钟绍京书“笔势圆劲”。明董其昌说:“绍京笔法精妙,回腕藏锋,得子敬神髓。赵文敏正书实祖之。”有《转轮王经》、《灵飞经》等作品传世。
其主要作品有: 转轮王经
孙过庭(公元648-703)
孙过庭,精于书法,尤以正、行、草书擅长。唐张怀瑾《书断》称他:“ 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于用笔,劲拔刚断”。唐《续书评》云:“过庭草书如悬崖绝壑,笔势劲健。”《宣和书谱》说他:“得名翰墨,间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于用笔。”传世作品有《书谱》和草书《千字文》等。另有论书著作《书谱》。
其代表作有:
书谱:
是孙过庭撰文并书写的一篇书法理论文章,也是历代传颂的书法名作精品, 它是中国书学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书法论著。孙过庭提出了他著名的书法观: “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为书法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书谱》在书法 艺术上的成就也相当高,孙过庭的书法上追“二王”旁采意草融二者为一 体并出之己意,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宋米芾评道:“凡唐 草得'二王 '法者,无出其右。”
《书谱》墨迹为一卷,历代均有摹刻本,真迹现在台湾。
李世民(公元599-649)
我国书法史上,以行书刻碑的首创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温泉铭》便是行书入碑的代表作。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他不仅将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而且身体力行地倡导书法,促使唐代书法成为我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他亲自为王羲之写传记,不惜重金搜购大王墨迹三千六百纸。
李世民“以书师虞世南”(《宣和书谱》),常与虞世南论书,并云:“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唯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这反映了唐太宗的书法观,亦是相当开放的。唐太宗书法师承魏晋,《书小史》称其“工隶书、飞白,得二王法,尤善临古帖,殆于逼真。”《晋祠铭》为其书法杰作,当时各国使节都将精拓本带回去,广泛宣传。
主要作品
温泉铭:
《温泉铭》是唐太宗为骊山温泉撰写的一块行书碑文。此碑立于贞观二十二年(六四八),即唐太宗临死前一年。原石早佚,一九oo年发现于敦煌石窟,现藏于法国巴黎图书馆。《温泉铭》书风激跃跌宕,字势多奇拗。俞复在贴后跋云:“伯施(虞世南)、信本(欧阳询)、登善(褚遂良)诸人,各出其奇,各诣其极,但以视此本,则于书法上,固当北面称臣耳。”对其评价极高。此碑书法不同于初唐四家的平稳和顺,而有王献之的欹侧奔放。有人认为太宗书法在大王和小王之间,但从作品看似更多地得之于王献之。
晋祠铭:
《晋祠铭》全称《晋祠之铭并序》,唐太宗撰文并书。碑高195厘米,宽120 厘米。 碑额高106厘米,上刻“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飞白书九字。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八月刻,碑现存山西太原晋祠贞观宝翰亭内。此碑行书28 行,行44字至50字不等。
杨宾《大瓢偶笔》云:“今观此碑,绝以笔力为主,不知分间布白为何事,而雄厚浑成自无一笔失度。”清钱大昕云:“书法与怀仁《圣教序》极相似,盖其心摹手追乎右军者深矣。”清人王佑作诗赞曰:“平生书法王右军,鸾翔凤翥龙蛇绕,一时学士满瀛州,虞褚欧柳都拜倒。”
此碑书法浑然天成,笔画结实爽利,无做作之态,实开八大山人之行楷书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