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
陈丹青,男,1953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 。
1970年—1978年辗转赣南、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是当时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1980年以《西藏组画》轰动中外艺术界,成为颠覆教化模式,并向欧洲溯源的发轫,被公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绘画之余,出版文学著作十余部。
陈丹青无论画风与文风,都具有一种优雅而朴素;睿智而率真的气质,洋溢着独特的人格魅力。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祖籍广东台山市三合镇良村,艺术家,文艺评论家,学者。自幼喜欢绘画,在初中毕业还是个16岁的孩子时,即被“文革”流放农村。1970年至1978年,陈丹青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远离亲人,在水深火热的生活劳动中仍坚持自习绘画。期间创作连环画《边防线上》《维佳的操行》,油画《泪水洒满丰收田》等等,并入选“全军美展”“全国美展”。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响,已是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陈丹青属于初中文化,自学成才,在多个领域成就斐然。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使他获得了一纸文凭。
1980年,陈丹青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油画——《西藏组画》而成为中国艺术界巅峰人物,引起极大轰动,至今余韵不绝。1980年毕业留校任教。1982年,陈丹青辞职移居美国。2000年陈丹青回国并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因对教育制度的教条、刻板难以认同,陈丹青遂于2004年10月愤然辞职。再次轰动社会,并引起极大关注。
艺术启蒙
临摹扑克
1953年,陈丹青出生时,他的父亲陈兆炽因喜爱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为他取名“丹青”;翌年小儿子出生,取名“丹心”。陈丹青在上海闹市区石门一路的石库门弄堂里长大,自幼喜欢画画。“从小就想当个画家,闷着想,但很明确。”陈丹青说,“我的父亲陈兆炽,是第一位引导我热爱文学、热爱艺术,教我文艺理论,最初给予我文艺立场的老师。”
陈丹青4岁那年,父亲被戴上“右派”的帽子,又因爷爷陈砥中是黄埔军校学员,所以家里的书籍、画册被一扫而光。陈丹青难过得整天没说过一句话。父亲宽慰他说,没有画册临摹,可以到公园、马路去画。后来有一天,父亲捡到一张扑克牌,背面是侨居意大利的俄国画家的杰作《意大利姑娘》,拿回家送给了陈丹青临摹,他竟然画得栩栩如生。
初学油画
陈丹青14岁那年,开始跟着学校的美术老师到处去画毛主席像。登上脚手架,在好几米大的铁皮或墙面上画,两年画了120多张毛主席像。最大规模的是在上海郊外靠东海的地方,叫吴泾化工厂,居然也请陈丹青去画,与两个工人画家爬上五六米高的大铁皮画毛主席像。陈丹青白天画像,夜晚临摹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素描。
陈丹青第一幅涂抹的“油画”,是用别人送给他的颜料临摹列维坦的风景画,画在涂了上海叫做“鱼皮胶”的小纸板上。画完后大为得意,立刻举起来,朝着电灯泡欣赏油画的反光,可是毫无光亮,后来才知道那是水粉色。因为很多抄家物资流到上海,使陈丹青有机会临摹到欧洲的油画资料。当他第一次看到世界美术史图册时,激动不已。这些都为他以后画《西藏组画》埋下伏笔。
西藏组画
陈丹青 - 西藏组画
溯源与颠覆
1978年,陈丹青以同等学力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1980年,陈丹青为准备毕业创作,二次进藏体验生活,创作了七幅油画以及一沓速写。七幅油画分别为:《母与子》《牧羊人》《朝圣》《进城之一》《进城之二》《洗头》《康巴汉子》。后来被约定俗成地统称为《西藏组画》。此时陈丹青只有25岁。
1980年,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引起了美术界与文艺界的极大震动,所有文艺报刊争相刊发与评论。《西藏组画》奠定了其中国美术里程碑式的历史性地位,被誉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经典之作。《西藏组画》持续获得广泛的关注、评论、研究,并蜚声海内外。至今艺术界仍存在着“陈丹青情结”。
《西藏组画》被公认为是中国写实油画自前苏联影响转向溯源欧洲传统的转折与发轫。同时,《西藏组画》还是对长期盛行并严重教条化的政治主题性创作模式的颠覆。在特殊的历史时代,难能可贵地首次公然摒弃主题性的虚假喧嚣,还原于艺术的真诚,将视野专注于身边、非英雄、非主题的生活真实。蕴含了一种人文精神——对人的价值的进一步思考与呼唤。《西藏组画》成为20世纪70、80年代交替时期写实主义思潮的发端与代表,影响深远,为其后国内“85新潮”及现代艺术运动埋下了伏笔。
形态与激情
陈丹青说:当时我觉得可以摆脱苏联的那一套画法,要像米勒、柯罗、库尔贝那样去画,画得小一点、朴素一点,法国乡村画展对我影响很大。这时,我的上海“基因”也起了作用:我少年时代的开口奶其实就是民国上海遗留的老派欧洲绘画。我也记住了库尔贝说的“画你眼睛看见的东西”。就是要无内容、无主题、无情节、无故事的一个小画面组成生活形态。
我想让人看看在遥远的高原上有着如此强悍粗犷的生命。如果你看见过康巴一带的牧人,你一定会感到那才叫真正的汉子。我每天在街上见到他们成群地站着,交换装饰品或出卖酥油。他们目光炯炯,前额厚实,盘起的发辫和垂挂的佩带走路时晃动着,沉甸甸的步伐英武稳重,真是威风凛凛,让人羡慕。他们不肯给我画,我只能画速写,他们浑身上下都是绘画的对象。我找到一种单刀直入的语言,他们站着,这就是一幅画。倘若没有画中一个个美丽的西藏男女赏我激情与能量,我不可能画出这批画。就只有一个理由,就是年轻,很想画。我看《西藏组画》,仿佛打量别人的作品:它们画得那么专心致志,而且,非常善良。
文学创作
画家的作家
作为作家的陈丹青,出版了一系列文学作品:《纽约琐记》《外国音乐在外国》《多余的素材》《退步集》等十几部书。内容涉猎社会、文化、艺术、教育、文学、人物、历史、音乐、建筑、两性、城市等等方面。其中2005年出版的《退步集》售出10万册,至今已第19次印刷;《多余的素材》在北京三联书店上柜仅一周,便以近千册的销量登上排行榜;陈丹青的书都是畅销书的头几名,香港2008年最受欢迎50本书,第一个就是他的《荒废集》,而且台湾也将出版他的书。写作是他于绘画、演讲之外的又一巨大影响。
陈丹青曾问读者,“为什么喜欢读我的文章呢?”有人答:“大约我们压抑太久了吧。”还有人答:“看你的文字很爽。”陈丹青文字的魅力,部分源自性情、器识;另一部分则和他的画一样,建基于强大的写实功力。他有捕捉并且再现细节的天赋。人性的深浅、文化的歧变,在他眼里不过是有质感的日常细节。
快意的冲突
关于绘画与写作,陈丹青如是说:“很多感受没法放到画里面去,因为绘画就是绘画,它说的是另外一套语言。但写作可以让我很好地表达:比如纽约我不会去画他,但我可以写它,这是写作过瘾的地方。《纽约琐记》尽可能地描述一个真实的,你可以有呼吸感的空间,我只是以一个纽约居民的身份写这本书的,而不是一个海外艺术家,我不认为有什么动物叫海外艺术家。”
“我得承认,书写、演说,令我获得绘画从未给予的快意,而当闭嘴描画时,我再三庆幸画画比我所能想象的幸福,更幸福。人不免有外向或内敛的天性吧,写写画画,是在均衡这天性,抑或是一种我目前尚未了解的冲突?而绘画与写作的功效,比我想象的更差异。前者是享乐的,自私的,后者似乎迎合公众,并被赋予暧昧的责任。”
“画家的陈丹青”“作家的陈丹青”“演讲家的陈丹青”“评论家的陈丹青”……屡屡而为的跨界,陈丹青锤炼出愈发敏锐多变的眼力和笔力,《退步集》《纽约琐记》《荒废集》表明了陈丹青是个善于思考和善于记录的人,生活的积累在他的身上和文字中酝酿得越发厚重且沉郁。
主要作品
群展
(部分)
·《全军美展》(《进军西藏》中国美术馆·北京1977)
·《全国美展》(《泪水撒满丰收田》中国美术馆·北京1977)
·《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展》(《西藏组画》中央美院美术馆·北京1980)
·《中华人民共和国美术展》(春季沙龙·法国巴黎1982)
·《中国当代艺术展》(曼哈顿·美国纽约1982)
·《群展》(圣塔安娜现代美术馆·美国洛杉机1987)
·《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展》(哥根汉姆现代美术馆·美国纽约1998)
·《二十世纪新古典主义回顾展》(伍斯登现代美术馆·比利时2001)
·《中国·德国当代艺术对话展》(杜依斯堡现代美术馆·德国杜依斯堡2002)
·《最初的形象Ⅱ·当代纸上作品展》(艺博画廊·上海2003)
·《艺术与战争》(格拉兹美术馆·奥地利格拉兹2003)
·《感觉·记忆》(艺博画廊·上海2004)
·《世纪风骨·中国当代艺术名家展》(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北京2004)
·《艺术与中国革命》(亚洲协会美术馆·美国纽约2008)
·《多伦5年·中国当代艺术回顾展》(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2008)
·《非常状态·中国当代艺术十二名家展》(墙美术馆·北京2009)
·《二十世纪中国绘画名家邀请展》(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2009)
·《原曲2011夏季联展》 (原曲画廊·上海2011)
·《溪山清远·中国新绘画》(路易斯·布鲁恩基金会·英国伦敦2010)
·《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绘画篇》(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2010)
·《改造历史·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国家会议中心·北京2010)
·《精神与历程》(全国巡回展2010)
·《2010海上油画·雕塑名家邀请展》(张江当代艺术馆·上海2010)
·《轨迹与质变·北京电影学院60周年邀请展》(空间美术馆·北京2010)
·《青春叙事·知青油画邀请展》(上海美术馆·上海2010)
·《爱与希望·支援日本灾区儿童》(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1)
·《视觉记忆》(上海美术馆·上海2012)
·《四十年的故事·时间友谊艺术》(上海南昌2012)
·《融汇·拓新——海外归国艺术家绘画作品展》(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北京2012)
·《群珍荟萃·全国十大美术馆藏精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2013)[2]
·《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心·跳”》(意大利·威尼斯2013)
个展
·《陈丹青作品展》(纽约·美国)
·《陈丹青作品展》(波士顿·美国)
·《陈丹青作品展》(洛杉矶·美国)
·《陈丹青油画展》(国立国父纪念馆·台北1995)
·《陈丹青作品展》(香港科技大学艺术中心·香港1998)
·《陈丹青1968-1999素描油画展》(北京武汉沈阳广州南京上海2000)
·《陈丹青版画展》(三木国际艺术·北京2010)
·《陈丹青·归国十年》(中国油画院·北京2010)
策展
·《回到写生》(中国美术馆·北京)
·《面对原典》(中国油画院·北京)
·《上海记事·1960年代影像展》(今日美术馆·北京)
·《杨明义百桥图展》(苏州博物馆·苏州)
馆藏
·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
·江苏省美术馆
·中国美术馆
·中央美术学院
·美国哈佛大学
·欧洲、美洲、亚洲数十机构、藏家
画集
·《陈丹青素描稿》
·《陈丹青速写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陈丹青画集》(香港中文大学)
·《陈丹青画册·静物》(香港科技大学艺术中心)
·《陈丹青素描集》(广西美术出版社)
·《陈丹青1968-1999素描油画集》(河北教育出版社)
·《当代艺术家丛书·陈丹青》(四川美术出版社)
·《陈丹青归国十年油画速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丹青素描油画》(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文集
·《纽约琐记》上下集(吉林人民美术出版社)
·《陈丹青音乐笔记》(上海音乐出版社)
·《多余的素材》(山东画报出版社)
·《退步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退步集续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与陈丹青交谈》(上海文艺出版社)
·《笑谈大先生》(牛津大学出版社)
·《荒废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国音乐在外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跟陈丹青聊天》(湖南文艺出版社)
·《草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谈话的泥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著
·《陈丹青说色彩》(湖南美术出版社)
·《我与西藏组画》(今日美术馆出版社)
编著
·《文学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论文
·《美术》
·《美术研究》
·《中国油画》
·《美术丛刊》
·《江苏画刊》
·《美术周刊》
·《美术家》(香港)
·《雄狮美术》(台湾)
·《艺术家》(台湾)
·《陈丹青谈艺录》
演讲
(部分)
·《鲁迅与死亡》(上海交通大学)
·《还原美国梦里真实的纽约》(北京大学)
·《异端的命运》(北京歌德学院2007)
·《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美学与美术的对谈》(南京大学)
·《如何成就大师》(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文学与拯救》(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符号与中国文化》(中国科技大学)
·《读书的困境》(云南大学)
·《讯息与主见》(北京航天航空大学)
·《苏俄影响与中国美术》(中央美术学院)
·《谁养活了艺术家——世界艺术赞助史浅说》(北京大学)
·《寻找艺术教育的原点》(西安美术馆)
·《阅读与书写》(暨南大学)
·《漫谈归国十年》(北京首都图书馆)
·《机会与困境·兼谈毕加索》(上海世博园中国馆)
·《历史还是现实?》(理想国沙龙)
·《谈谈中国艺术》(北京师范大学)
访谈
(部分)
·《油画家陈丹青》(中央电视台·科教·人物)
·《陈丹青出走清华》(中央电视台·新闻·新闻调查)
·《鲁迅已经面目全非》(《南方人物周刊》)
·《我最讨厌中国的卫道士》(《南都周刊》)
·《华丽转身转回深处》(《青年时讯》)
·《艺术的“中国世纪”来了吗》(《南方周末》)
·《不必证明是画家》(《新民周刊》)
·《赳赳国民》(《新周刊》)
·《我其实是个裸体的人》(《中国青年报》)
·《木心一个无解的迷》(《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