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林改错》版本及王氏族谱
- 所属:文史故事 | 阅读:696次
王清任(1768年6月30日——1831年3月29日)河北省玉田县鸦鸿桥河东村人。字勋臣。青年时曾 “纳粟捐千总”,获“武庠生”衔,未入行伍。二十岁许学医,终成医林巨擘。清任晚年将其一生医学理论与治验收于《医林改错》,撰成中医不朽经典,影响巨大而深远。
《清史稿·艺术传》记载:清代医学,多重考古。当道光中,始译泰西医书,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以中国无解剖之学,宋元后相传脏腑诸图,疑不尽合,于刑人时,考验有得,参证兽畜。未见西书,而其说与合。光绪中,唐宗海推广其义,证以《内经》异同,经脉奇经各穴,及荣卫精气,为西医所未及。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欲通其邮,而补其阙,两人之开悟,皆足以启后者。
《医林改错》上下两卷。王清任亲临坟茔义冢观察亡儿脏腑,或实地观察刑后人体器官,“访验四十二年,方得的确,绘成全图”,纠正前人脏腑讹误图说多多。他感叹道:“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据《内经》、《伤寒论》等诸古典医学理论,结合他丰富的临床实践以及所考脏腑实况,创制若干疗效显著方剂。《医林改错》知非子序云:“上卷著五十种血瘀之症,以三方治之;下卷论半身不遂,以一方治之,并审出未病以前四十种气虚之形症,非细心何能至此!”此四方指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补阳还五汤,至今犹为广大中医学家频繁使用。
《医林改错》是王清任临终前成熟著作。该书于1830年初刻于北京隆福寺三槐堂书坊,次年王清任逝世,归葬故土鸦鸿桥河东村。三槐堂本为后世一切翻刻本祖本。
《医林改错》初刻本印数不多,今藏三槐堂本者有:北京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山东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凡十一家图书馆。三槐堂本已成难得一见之善本。
玉田县是王清任故乡,故乡人民景仰他,爱戴他,对《医林改错》十分珍爱。今知王清任五世孙王长贵先生藏有一部,视如拱璧。
在《医林改错》版本史上,有一部民间翻刻本非常值得关注。今发现玉田县宋家铺万顺堂于宣统元年(1909年)翻刻《医林改错》。万顺堂是清末玉田县宋家铺宋宗密、宋宗宜弟兄俩合办的刻书坊,万顺堂本从无任何图书目录著录。宣统年间是中国内忧外患最为严重的历史时期,文化事业受到严重摧残。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载,1909年全国仅有仁记书庄一家翻刻《医林改错》,现藏河南中医学院图书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医学研究所图书馆、湖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和广东中山图书馆。而在此时,万顺堂翻刻《医林改错》以传播中医药科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万顺堂本距今已102年,已成孤本,尤为令人刮目视之。
欲知其人,需知其世。“世”就是所考之人的时代背景与生活环境。研究王清任,当知他的家族世系和他生活时代的特点。据考,王清任家族世系谱今存三部:第一部《玉田王氏家族谱》修于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年),宣纸工楷,高32.5厘米,宽22厘米,保存完好。前面为主修者王作肃所撰《王氏族谱序》,谱末是王氏家传。第二部《玉田王氏家族谱》修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续修者为王应纯。谱前为王应纯所撰《重修族谱序》,全谱136页,保存完好。第三部《玉田王氏族谱》重修于1924年,由王庆春、王庆新、王善会合修。宽24.5厘米,高22厘米,近似正方形。蓝布封面,左上方楷书“玉田王氏族谱”,中间楷书“民国十三年二月重修”,两行字均以红纸衬底。王清任为王氏家族九世嗣,无出。详考文字见《王清任研究集成》所收李作仁《有关王清任的三部世系族谱》。
王清任生活在清代乾嘉考据学鼎盛时代,他的家庭是个小康之家,少年受过较好文化教育,在这样文化背景下,他有条件走上考古的朴学之路——即考据学之路。《清史稿·王清任传》说“清代医学,多重考古”。但是他未步入文献考据,而是投入人体脏腑实相的考察,“未见西书而其说与合”,开辟出一条新的医学研究之路,对中西医学汇通派代表人物唐宗海(字容川,1847年~1897年)产生重要影响。唐容川撰《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又名《中西医判》、《中西医解》、《中西医学入门》)曾参照《医林改错》。
《左传》云:“仁人之言,其利溥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和他留下来的嘉言懿行,溥利后世,嘉惠后人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