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学百家
    
  • 频道直达
  • 墨客首页
  • 艺术先知
  • 国学百家
  • 墨客诗词
  • 墨客学堂
  • 书画展览
  • 艺术名家
  • 艺术机构
  • 传世书法
  • 当代书画
  • 华夏历史
  • 故事大全
  • 墨客商城
  • 国学文化文史经典诸子百家朝史综论国学名士
  • 国学视界学术资源国学文化名家品论读书天下焦点评谈
    中外古今学科春秋史观史法史料史证论著评介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农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小说家杂家
    先秦史论汉唐史论宋元史论明清史论近代史论现代史论
    当代名家近代名家古代名家

    立夏食笋

    所属:国学文化 > 国学文化  |  阅读:348次

      我的家乡在湖北省通山县,那里是幕阜山脉的中段,山上多湘妃竹。清明过后,下一场春雨,竹笋便陆续钻了出来;到立夏前后,臻于极盛。竹笋水灵鲜嫩,箨上有美纹,凑近了闻,还有一股淡淡的清香。由于满山都是,用“好竹连山觉笋香”一句诗来概括,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在公历与农历两种时间体系中,我的家乡更注重农历时间。在那里,立夏不只是一个节气,还是一个节日。立夏食笋,是当地不易的习俗——因为大家普遍相信这一天吃笋可以强健脚杆。小时候不知究竟,长大以后才知道这与原始思维有关:因为竹笋空中带节,与脚杆相似,生长起来却不屈不挠;而立夏之后便是繁忙的夏天,在这个农事猬集的季节,农人自然希望脚杆强健,于是便把这种愿望以食笋的方式体现出来。我原本以为这是家乡特有的风俗,后来读到浙籍文人周作人《立夏》一诗中的句子“吃过一株健脚笋,更加蹦跳有精神”,方知这种信仰具有普遍性。

      家乡人把想象的美味佳肴编成了两句打油诗:“东山木耳西山笋,南海燕窝北海参。”这两句打油诗,作为令人向往的美食谱,竹笋名列其间,足见其分量之重。好物人多必欲得之,立夏前后,抽笋就成为了家乡人最重要的事务之一。甚至连远嫁他乡的女儿,都不忘在这段时间里以归省之名回娘家打抽丰。

      古人有诗道“养竹不除当路笋”“护持新笋似婴儿”。在我的家乡,也一直流传着“不怕金刚背竹,就怕小鬼抽笋”的俗谚。在这些话语的背后,凝聚着爱护幼笋,爱护竹林以及保护环境生态的意识。竹笋虽是美味佳肴,但吃笋要有节制,须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果杀鸡取卵,只顾眼前利益,那便是杀死了“现在”,当然也杀死了“将来”。

      既要爱护竹林,又要吃笋应景,那么怎么样把握才算恰当呢?沈复《浮生六记》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启示:“侵晓入园,笋上无露珠,则不成竹,遂取而食之。”也就是说,可以笋上有无露珠,决定笋之去留。顶上有露珠的笋子,将来可以长成竹,便不宜抽食;顶上没有露珠的笋子,注定了长不成竹,则不妨抽而食之。

      (作者:朱美禄,系贵州财经大学文学院教授)

  • 首页
  • 文化
  • 国学百家 诗词文赋 文化学堂 中医文化
  • 艺术
  • 艺术名家 风云榜 作品展览 名集参考
  • 商城
  • 文娱
  • 纵观历史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