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艺术先知
    
  • 频道直达
  • 墨客首页
  • 艺术先知
  • 国学百家
  • 墨客诗词
  • 墨客学堂
  • 书画展览
  • 艺术名家
  • 艺术机构
  • 传世书法
  • 当代书画
  • 华夏历史
  • 故事大全
  • 墨客商城
    艺术先知艺术展览艺术拍卖投资收藏解读评论趣闻杂谈艺术名家文献书籍国宝文物墨客专稿诗词文赋国学文化动漫先知

    “归田乐”鲍贤伦书法精品展

    所属:艺术先知 > 艺术展览  |  阅读:2132次
      展览时间:2015-12-09 - 2016-01-09
      开幕时间:2015-12-09 14:00
      展览城市:北京 - 北京
      展览地点:凤凰美术馆(北京)
      策 展 人:柳青凯
      主办单位:凤凰美术馆 凤凰画馆 凤凰书画网
      参展人员:鲍贤伦
      展览介绍:

      一直关注鲍贤伦先生的书法,十多年前就关注了。到今天,关注他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他的成功。我关注鲍先生,觉得他在创作上有两大成功。

      第一,成功地将小字大写。鲍先生的隶书受简牍书法影响很大。秦汉时代的竹简一般宽0.8~1cm,字很小,鲍先生把它们写大了。小字大写看似容易,其实很难。董其昌曾经感叹:将王羲之《乐毅论》的小楷放大了为人题匾,“每悬看辄不佳”。小字大写需要方方面面的转换,因为小字重韵味,大字重气象,表现在创作方法上,清代人早就指出过小字与大字的用笔方法不同,而且结体方法也不相同。鲍先生的书法实现了小字大写的转换,不仅写出自己的风格,而且写得雍容大度,难能可贵。

      第二,成功地写出了隶书的书卷气。小字大写的难度很高,因此近百年来,尤其是最近十几年,虽然写简牍书法的人很多,但是成功者极少,一般都是袭取皮毛,又轻又薄。在我眼中,写简牍书法的成功者只有二人,一个是王蘧常,另一个就是鲍贤伦。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借鉴碑版来写简牍,都写得端庄大气,不同之处在于王蘧常苍茫厚重,有金石气,而鲍贤伦温润飘逸,有书卷气,两者各有千秋。

      我关注鲍先生的书法,不仅出于欣赏,更主要的是借鉴。关于这一点,我节录一段自己的学书笔记:“近期临摹篆书和魏楷,用到创作上比较成功。这几天临摹《张迁碑》,作品却没有写好,究其原因:篆书曲折缭绕,楷书左低右高,曲线和斜线都是动态的,组合时讲究变化和构成,这是我的特长。而隶书横平竖直,属于静态组合,因此不习惯,表现时常常因为过分强调变化而显得不自然。为此今天找出《鲍贤伦书法档案》,想从中找些理论和创作上的借鉴。先看全部文章,感觉文如其字,平和通达,富有智慧。尤其对隶书有独到的见解,他反复强调:‘秦汉人写隶书就是在说普通话,我们一写便成了念台词,拿腔拿调的,甚至怪声怪气的,自作聪明的现代意识会妨碍我们去理解秦汉隶书的廓然、宏大、质朴和自然。’这段话仿佛是对我说的。再看他的创作,十多年前就开始初创风格,点画有粗细波磔,结体有大小疏密,章法有参差错落,隶书能写出那么多变化,很新奇。后来他不断改进,变化逐渐收敛,风格逐渐归于平淡,尤其是大字对联,雍容大度,温润飘逸,让我敬佩。长期以来,我的审美观追求雄怪恣肆,又向往正大光明,但在实际创作上却一直像韩愈写诗那样,以雄怪自喜。看了鲍先生的成功转变,很受激励,真想下个决心,半年不写一件作品,老老实实地临摹秦篆汉隶,往正大光明的方向努力一下。”
  • 首页
  • 文化
  • 国学百家 诗词文赋 文化学堂
  • 艺术
  • 艺术名家 风云榜 作品展览 名集参考
  • 健康
  • 文娱
  • 纵观历史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