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光:书法如何才能创新?
- 所属:艺术先知 > 解读评论 | 阅读:821次
书法如何才能创新?
文|张旭光
在创新这个大概念上,书法界虽没有分歧,但有一些观念需要澄清。
第一,创新要追求个性风格,但个性不等于风格。创新是合乎规律的发展。只有那独特的线条与其唯一的结构相适应才是风格,否则便是毛病。任何人都没有资格拿着毛病当风格。比如颜真卿的楷书,以篆书笔意入楷,圆浑、凝重,与其开张的结体相适应;瘦金书纤细的线条与其瘦高的形体相适应;漆书每一条线(主要是横线)都方头方脑,适合搭积木,所以其结构像建筑,有平房、塔楼,这都是风格。而一些写隶书的,写得很花,那就不是风格了。隶书还是以汉代的高古、朴茂为高境界,如果要朴茂就必须简单、整齐,搞花了就不行了。隶书之所以到唐玄宗时期衰落,直到清朝才复兴,就是搞花哨了,必为楷书所取代。
唐 颜真卿 麻姑仙坛记(局部)
第二,书写是书法的本质动力和要求,制作不是创新。书法的风格是作者技术、情感作用下的自然流露,是随着情感奔涌出来的。比如王羲之《兰亭序》,还有其《姨母帖》《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等手札,都是书写出来的,而《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是制作出来的。前者有情感的联系,学起来就比较难掌握;后者是怀仁和尚用二十年时间集字、编排出来的,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没有作者的情感联系,是完全理性的,怀仁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如果我们不在书写上下功夫、找感受,光靠制作、光靠外在形式的加工,是不会形成风格的。眼高手低是一个永恒的矛盾,手下不能自然流露时,说明手上功夫不到家,学养不到家。
东晋 王羲之 兰亭序(神龙本)
第三,标新立异可贵,但不一定是创新。书法作为艺术是有标准的,大家也十分清楚,但有的人不在书法规律上下功夫,而是搞奇的、怪的:有的写成篮球场那么大,用拖把,连喊带叫,没有笔法这一艺术的核心要素,还谈什么书法;有的搞指书、指画,书法本来是雅事,闹得脏兮兮的;有的有健全的右手,非要用左手书写;有的正着写还没写好,非要倒着写;有的还搞人体书。这些可以叫绝活、杂耍,但绝不可叫书法,更不能叫创新。这些是不健康的东西,要坚决反对。
张旭光 小楷 《黄庭经》节录
书法艺术到底如何才能创新,有什么路可走?
有一个普遍的说法,叫作水到渠成,功夫到了自然流露,不可刻意追求;古人说过,用唐人的笔法,写宋人的结构,可以同唐人、宋人都不一样;现代人提出,当代书法创作是对古典进行写意;上届书学讨论会有一篇获奖论文,谈书法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有一个说法,叫作对传统的变形或位移。上述这些都有一定的价值。
张旭光 行草书 旧作端午大雨
我在这里想说,创新首先要有现代审美观念。现代审美观念要靠对时代的感悟,要研究现代审美心理和形式的关系,要体验不同质感、颜色、速度、重量、结构、构成规律等对心理的作用,要学习现代美学。
张旭光 行书 潮州舟次
现代感与古老不是对立的,有时是一致的,有时越古老则越现代,比如岩画、汉画像石,很古老、原始,却非常现代。巴黎画派的领袖赵无极,就是以岩画、甲骨文、金文等古老的符号为素材,创造了最为现代的风格。
清人姚孟起说过:“字可古,不可旧;尘则旧,尘净则古,古则新。”毛主席说过,“推陈出新”,这里“推陈出新”靠什么推,靠什么出?首先是靠新的思想、新的观念。
张旭光 行书 孙逖诗一首
所以,立志创新的书法家,首先要培育自己的现代审美思想、观念和审美品位。其次要找一条道路,就是以现代审美意识去开掘传统。换言之,以现代审美观念,到传统长河中去开掘,开掘出现代审美的洪流,使得我们的创造既从传统长河而来,又立于时代潮头之上,这才能做到既古又新。而既古又新的东西恰恰是书法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有价值的创新。
张旭光 大草 减字木兰花·寓言
事实上,符合现代审美元素的美在传统古典中,在无数书法资源中,早已大量存在了,就看我们是否有眼力看到它、开掘它,使它为时代服务。
比如晋人、唐人乃至宋人的手札中都有大量的音乐性的美、律动的美,还有符号的组合、速度的节奏等,这些都与当代人的心理和生命律动相适应。
北宋 米芾 临沂使君帖
比如在汉隶中,有大量自然天成、大朴不雕、大拙大巧的美,这些也与现代人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心态相适应。还有很多残缺的美、不对称的美等,都同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相适应。
东汉 张迁碑(局部)
可以说,在当代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按照书法本体规律的要求,谁的现代审美水平高,到经典中开掘得多、运用得多,谁就会引领时代的创作。
书法的原创性在当代能否实现?我想能,但太难。因为我们在生活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源)和与此体验相对应的书法语言之间的距离太遥远。尽管如此,我们仍鼓励在这方面探索的书法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