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 am I”当代艺术展在沪开幕 邀请观众参与“玩”艺术
- 所属:艺术先知 > 艺术先知 | 阅读:1116次
5日,嘉宾共同为展览开幕剪彩。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供图
中新网上海新闻5月8日电(谢梦圆)剪纸艺术大师用景泰蓝展现旗袍女郎的时尚;远看二维码,近看是草书和篆刻;和传奇女艺术家弗里达跨越时空“合影”……这些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但都指向同一个哲学问题“我是谁”。
“WHO AM I”这个经典问题和关于它的190个艺术化回答,组成了一场不再艰深晦涩,而是以开放平等的姿态,面向所有人的当代艺术展。5月5日,“who am I”当代艺术展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开幕,这场知名艺术家、艺术专业师生以及斜杠青年的作品共呈一堂的展览,吸引了众多市民慕名前往。
艺术与观众要双向奔赴
著名艺术家李守白,多年来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派剪纸闻名艺坛,这次展览他却带来了一件景泰蓝旗袍仕女雕塑。
在展览上,像李守白这样,以传统为根基不断创新,探索艺术新表达的知名艺术家不在少数。近年来聚焦巨幅书法创作的艺术家徐庆华,以一幅融合和绘画和书法,笔触现代的油画《太湖石》亮相,艺术家李磊的油画《江南行7》,用抽象色彩代替了传统形象……这些艺术家勇敢离开创作舒适区,以大胆的探索呈现出创作者的多样性,回答了“我是谁”这一展览主题。
不少在市场上颇受欢迎的中青年艺术家也在参展作品中展现出创新精神,艺术家麻进 以灯光和书法艺术结合创作的装置 《瘦人》,将瘦金体书法以现代手法展现,不仅充满新意,更成为现场许多年轻人的热门拍照打卡作品。青年艺术家孙元结合中国炒茶人的形象,将中国书法和具有力量感的美式漫画相结合,创作的《市井十二》,犹如中西方文化碰撞出的一次精彩冒险。
展览现场,许多“素人”的作品也让人惊喜,作者张爱梅,生活中是一名编辑,她融合草书和篆刻,创作了一幅“二维码”,近看,“码”是王宠的《李白古风诗》诗句,离远一些,以黑白格子形式呈现的书法“二维码”立刻凸显出来,边角则采用可释读的作者印章。这种跨界的尝试和探索,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和文化享受。
策展团队告诉记者,该展览历经半年多的筹备,收到来自全国的千余件投稿作品,不仅包括绘画、书法、摄影、雕塑等传统艺术,更有艺术装置、多媒体、数字和跨界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品,其中有艺术大家,也有公司白领、编辑、城市规划师等普通打工人。
原本让人觉得非专业人士不可的当代艺术创作,在这场展览中“去魅”,这也正是展览团队的初衷。
“打卡文化”让观众亲近艺术
和许多静悄悄的当代展现场不同,在现场,观众们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有人在看似传统的篆刻作品里,找到了摇滚歌词,有观众在数字作品前讨论要使用哪些“咒语”(AI创作中的关键词)……“找梗”拉近了作品与观众的距离,不少人在装置作品《破》前排起队,作者鼓励观众刮破作品表面,不断显露出的是中外文学经典中对于“我是谁”的不同阐释,在“破坏”的过程中,人们不断思索对自我的定义。
更多的观众在现场享受了到时下热门的“打卡文化”的乐趣。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多位创作干部以墨西哥传奇女艺术家弗里达《戴着荆棘项链和蜂鸟的自画像》为原型,集体完成的视错觉装置作品“弗里达”,巧妙运用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通过多维度空间视角,最终呈现出弗里达的自画像。观众不断变化“打卡”姿势的过程,也是从不同角度审视这幅名作,比安静站立在画面前,能更强烈的感受这位艺术家的自我意识和不竭的艺术热情。
不少参展作者认为,观众与作品打卡的行为也是感受创作者精神,释读作品的过程,观众的打卡与发圈,为作品赋予了另一种意义,是社交媒体流行的背景下,创作与观者之间的一种有趣的互动。
让公共艺术成为真正的城市文化载体
这次展览也是上海近年来第一个走进群众文化艺术殿堂的大型当代艺术展。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阿忠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时代和观众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艺术创作也要跟上这种变化,要有当代意识。”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设计艺委会主任沈浩鹏则表示:“当代艺术必须是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必须是自主、自省的艺术。”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李向阳认为:“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创造了众多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奇迹,今天,浦东更应该成为当代艺术的策源地,成为孕育当代艺术的一块热土。浦东有责任引领上海乃至全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展览总策展人、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主任张磊告诉记者,作为浦东公共文化服务的“头雁”,浦东文化艺术指导中心要成为鼓励普通人艺术创作的推动者,和展现其创作成果的主阵地。这次展览,鼓励公众通过艺术创作展现自己、表达自己,多元和个性化的表达不仅能激发艺术家的灵感,也将为浦东的城市文化注入全新活力,让公共艺术成为真正的城市文化载体,彰显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