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唾骂的“丑书”,为什么不被“专业书法协会”抵制?
- 所属:艺术先知 > 解读评论 | 阅读:931次
若留心网络上的书法评价,时常能看见控诉“丑书”的言论,网友批判“丑书”没有艺术性,偏离正常审美观,更有甚者,声称“丑书”污染大众眼睛,应当严厉抵制,不过细心的学者发现,即便网友骂的再凶,各地书法协会、专业书法院校等,极少公开批判“丑书”。
而且曾有一部分书法家,当众表示“骂丑书的都是外行”,这一奇怪现象,不免引起大众疑问,为什么万人唾骂的“丑书”,没有遭到专业书法协会抵制?若想弄清楚背后原因,首先要明白何为“丑书”,书法分为两种风格,一类是“王书”代表的中和秀逸,另一类是汉晋的拙朴苍劲。
自魏晋之后,王羲之典雅儒和的书风,成为创作主流,所以在后世眼中,字体端庄平稳,点画匀称舒和,尽显俊丽婉转之姿的作品,值得推崇,如孙过庭《书谱》所言:“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每一笔吻合“中庸之道”。
比方说《曹全碑》、《兰亭序》,以及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董其昌、文征明等,皆是“美书”的象征,无需品析琢磨,以直白的视觉美感,吸引观赏者,而古拙一脉截然不同,它的点画粗犷、苍劲,字体拙质肃穆、险绝峭拔,将艺术性隐藏笔墨之下,内在层次感深厚,由此被定性为“丑书”。
例如《张迁碑》、《祭侄文稿》、《裴将军诗帖》、西周铭文、篆隶、魏碑,以及明清至近代的金农、郑板桥、吴昌硕、康有为等等,全都沿袭“古拙”之风,外表持涩奇崛,时而东倒西歪、杂乱动荡,与常见的艺术风格背离,乍一看确实“丑陋不堪”,令观赏者无法接受。
然而,唐太宗曾说:“书契之兴,肇于中古,蝇文鸟迹,不足可观。末代去朴归华,舒笺点翰,争相夸尚,竞其工拙”,书法诞生于“拙”,例如原始的象形字,追求天然本真之态,历代名家们创作时,同样追求“无意为工”、“人笔合一”的状态,宁拙勿媚,不能产生造作、刻意等问题。
由此可见,古拙并未“丑书”,只不过此种风格深奥,超越普通的大众审美,对欣赏者的能力有一定要求,而专业书法家,自身实力强悍,恰好清末时期,碑学、金石之气复兴,风潮一直延续至今,乃书法协会、院校的“主流方向”,他们自然不反对古拙的“丑书”。
既然碑学不丑,那么何为真正的“丑书”呢?其实“丑书”在网络上比比皆是,许多一知半解的“大师”,没有经过系统训练,随意写出张牙舞爪、夸张怪异的“江湖体”、“鬼画符”,并自吹自擂,称他的字超越古人,实际上,这类作品就算“丑书”,所以大家一定擦亮双眼,不要被真正的“丑书”蒙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