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成:用画笔绘就赞歌 以艺术投影时代
- 所属:艺术先知 > 艺术名家 | 阅读:806次
赵建成
中国当代著名人物画家。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重大美术创作工程《开国大典》作者,作品由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承担历次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国共合作——1942·广州》中国美术馆收藏,《民族会盟——七溪会阅图》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换了人间——1949·北京》北京市文史馆收藏,《康熙西征图》中国国家画院收藏,其中国画作品曾连续五届在全国美展获银奖、铜奖(第六、七、八、九、十届)。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史馆馆员,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赵建成先生生于1949年,是一位有着执着的现实关怀与文化使命的著名人物画家,他用绘画关注历史与现实、关注民生、关注当代人心灵。同时,他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创作工程《开国大典》的作者,其作品曾连续五届在全国美展获奖,他用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创作了多幅气势恢宏的历史画作品。
北京的初春,乍暖还寒,我们走进赵建成先生工作室,听他讲述时代浪潮下的人生与艺术。
人物画的
人文关怀
赵建成先生的作品着重表达了或风骨文心,或民间烟火,或英雄气概,多维地、多视角地、立体地解读中国的社会、文化与历史。其以深厚的家国情怀,秉持文以载道、以艺体道,承载了“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赵建成先生追求的“正大气象”与“崇高”美学相应,从美学的角度而言,赵建成先生有着对于中国传统儒家“雄健”、“充实”之美的继承。同时承载了其对“正大气象”认知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那种“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儒家“济世”精神。
赵建成先生有过知青的生活经历,与广大百姓有着相同的生活境遇,这种深切的人生体味成为他最重要的生命经验,形成了他深深爱着这个国家,更深深地爱着人民,这成为了赵建成先生绘画艺术最为浓重的情感底色。走进赵建成先生的工作室,我们看到了多幅其创作的人物画作品,从他的作品及他的绘画理论中,我们认识到其新的笔墨语言形式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上世纪70年代,赵建成先生师从朱乃正先生学习绘画,后专攻中国画人物画。凭借《铺路石》《厚土》《金秋》以及《魂系雪域——孔繁森》和《西部放歌——灵光》,赵建成先生连续五届在全国美展获奖。他回忆往昔,自己曾深入中国西部地区创作,与当地的人民同吃同住,克服了种种艰难的生活环境,与少数民族人民产生了十分深刻的感情。他说:“这种真实的现实体验,对一个画家来讲非常重要。拥有这种认知判断,才能回归创作本身,才能画出有血有肉有温度的作品内涵。”
他的艺术以一种朴素诠释:“艺术是时代的投影,是时代的胎记。”任何离开了真实人生与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即失去了人学的价值而只留下形式的表象而已。自2003年,赵建成开启了《先贤录》系列的创作主题,他以新的笔墨架构,表现阐释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图像,实质上20世纪20年代中国这批学贯中西的先贤大德,以他们思想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的中国,那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启蒙时代,他们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的脊梁,是中国现代文明的基石。他们站在中国历史前所未有的哲学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进行了剖析、梳理、反思、颠覆,第一次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存确定了灵魂高度和审美高度。他们引进西方先进思想的高度自觉,体现在从知识传统向精神传统的转换上,他们深邃博大的思想穿越时空变迁,至今仍是我们的精神坐标。
赵建成先生说:“在描绘这些文化名人的时候,每一笔都是和这些先贤的精神交流,你会因为他们的思想而激动,也会因为他们曾经鲜活的生命而感动,是一种多视角的跨越时空的心意相通。”
赵建成先生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是这个时代艺术家的风骨与担当,他的创作一直在为时代放歌、为个体的认同与价值放歌、为民族的自强与尊严放歌。当我们问他“您是如何判断何为优秀的艺术家?”时,赵建成先生思考片刻,说道:“我认为有四点:一、其绘画要有原创性,但艺术发展到今天纯粹的原创性已不可能,原创性的基因必须超过60%,才有它独立的价值。二、绘画语言必须承载这个时代的思想和精神。三、绘画语言成体系化且具有技术层面的难度。四、其艺术对当代和后世影响的广度与深度。”
“至于我本人,仅是一个执着的画家,坚定地走在路上。”赵建成如是说。
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
2007年始,赵建成参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创作任务,建立国家艺术形象是文化强国的视觉体现,以国家行为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是中国当代文化建设具有战略性的举措。文以载道,为国家为民族立传,塑造民族精神,表现民族精神史诗,其国家意义、文化意义都是重大的,中国艺术家的家国情怀成为这一使命担当最为重要的原动力。
2021年2月20日,历经一年半的时间,赵建成先生完成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开国大典》的创作任务。赵建成先生认为:“历史画的教化作用、纪实作用、审美启迪作用是历史题材创作所特有的,历史再现的真实性、人物表现的准确性、主题思想的深刻性、艺术语言的创造性,其难度正在于此。概括起来讲,历史画的创作就是用艺术为我们的历史留下视觉的记忆,这基本上是我创作历史画的思想基础与思考。”用画笔去重现历史,让辉煌时刻成为一种明晰而确定的历史影像。面对大家十分熟悉的开国元勋,如何能够更加深刻地塑造历史人物的形象与性格呢?
首先,赵建成先生找到了自己的创作语言。《开国大典》造型、笔墨与色彩的结构,黑白灰、黄色、红色的交织使画面熠熠生辉,一派光明,在创作的形式语言中体现出共性与个性、写实性与写意性、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理性思考与辩证性把握。《开国大典》的创作主体语言是全因素的,有着明确的时代烙印,无论从精神力度还是从画面的承载力,这种全因素的创作让中国画承担了鸿篇巨制所需要的绘画语言,也让赵建成先生的作品具备了丰富的艺术元素。
同时,他坚信,“历史画对历史真实的再次呈现的深度与否,是检验历史画学术高度的标尺。”因此,在一年半的艰辛创作过程中,他一再提醒自己要冷静地节制主观,把握好笔墨背后对历史负责的严谨态度,处理好时代背景、总体精神、人物命运与个性气质与笔墨形式的关系。
《开国大典》局部
赵建成先生告诉我们,完成《开国大典》创作是“历史的契合”。实际上,早在2012年,他创作的《换了人间——1949·北京》就是以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为创作背景。通过对史料的深入研究与考证,通过对开国元勋人物的塑造体现出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那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历史担当。
通过多年深耕画作,赵建成先生清醒地意识到历史画是“用艺术为历史留下视觉的记忆,而非借助历史题材表达自我观念的一般意义上的绘画创作”。一幅幅优秀的历史画作品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赵建成先生的底蕴与笔墨的力量。
Q-北京青年周刊
A-赵建成
“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是中国画的传统”
Q 如何用更好的艺术语言,比如中国绘画,向世界讲好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A 高科技的时代消除了封闭,当以人为主体的西方绘画与以自然为主体的中国绘画并置于世界的同一舞台时,不可避免的挑战,加速了中国绘画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化。中国画承载宏大主题的创作,考验着一个画家的艺术修养和知识结构,以及对大画面的驾驭能力和对历史深度的把握等综合素质。在新的时代审美观念和历史认知环境中,时代大语境、画家个体体验、历史事实之间的对话与互动走向深入,使当代中国画在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中,其笔墨语言、材质性与观念呈现,显示出迥异于以往的特色和多元格局,是画家本身必须要进行研究与学习的。
Q 您如何在中国画创作实践中体现“现代性”?
A 既然“现代性”是一个时空概念,是历史进程中的截面,一切都在当下,那就不存在一个实现“现代性”的问题。中国画实现“现代性”和油画实现“民族性”属于同一类思维模式和价值判断。西方似乎更注重艺术与时代的关系,而绝少这种忧虑。
Q 如何通过中国画让观众有一种沉浸真实的感觉?
A “写实性”在中外人物画的创作中是最主要的元素之一。我所研究的是如何由包蕴着中国文化精神与传统因子的抽象笔墨,结构出一种迥然于西方美学、绘画
法则,但具有时代价值的人物画新的表现体系。我相信,开放的、多元的文化语境将给我们提供一片茁壮成长的沃土,使之成为当代中国画的时代表达。
Q 如何看待中国人物画技法的传承问题?
A 其实,这个问题也是当代中国画的教学问题。我认为,老师们在教授知识的同时需要为同学们讲清楚如何认识传统,学习传统的共性与规律,中国画的传承不仅只是技法上的传承,我们的中国画教学应该立足于中国画的传统共性的研究,这是对中国画学理认知最根本、最有效的方式。中国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人物、山水、花鸟的分科教学不利于对中国画传统的理解与学习,教学中进行整体性的研究是一条可行的路子。
文 王雅静
编辑 韩哈哈
人物摄影李英武
那尔那茜:春风马蹄疾 看尽城市花
白客:找自己 不停歇
郑妮娜力:尽心尽力
汪冰:心之所向 使人自由
田沁鑫&贾一平:创新不计成败 突围才是最好
张澍田:做人、做事、做学问
吴牧野:精准生活 无限游玩
胡杏儿:忙碌是一种幸运
吴彦姝&奚美娟:心灵相通 成就彼此
陈萨:弹奏永远指向内心
KnowYourself钱庄:置身事内
策展人祝羽捷:探索爱、治愈、成长的可能性
点击以下封面,一键下单新刊
「 2024年3月7日 赵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