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家乡村美术馆探寻社会治理新元素
- 所属:艺术先知 > 艺术先知 | 阅读:1676次
■与都市美术馆大多展示现代化、国际化、抽象化等风格的作品不同,上海首家现代乡村美术馆——可·美术馆在策展选作品方面,更青睐于展示乡间田陌风采。馆方请来一部分艺术家利用当地的文化元素在当地进行创作,甚至创作材料也都是当地的。他们还请来当地居民一起参与作品的创制
■在乡村开设美术馆,可以把美育工作延伸到有着原汁原味乡土风貌的乡村生态里。一个地方要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优秀的文化传承,必定要有好的艺术表现形式来承载与渲染。美术馆也是一个良好的文化载体,让乡村历史文脉的传承和传播,通过多元化的艺术进行碰撞,产生发酵
大雅的美术馆“安放”在阡陌田野间?对,你没搞错,在上海青浦区练塘镇一片开阔的农田间,就坐落着这样几栋小屋,传统江南水乡风格,粉墙黛瓦、素朴纯净,周围纵横河道、农田阡陌、果园农舍、森林植被相伴。这里就是近段时间以来文艺爱好者热捧的网红“打卡”地,上海首家现代乡村美术馆——可·美术馆。
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里,艺术与乡村神奇地组合在一起。从美术馆参观后出来,游客观众甚至能遇上扛着锄头从农田走回家的村民,而当地村民中也有不少人第一次踏进艺术展厅。著名现代艺术评论家和策展人李小山数度前往这家乡村美术馆,并亲自操刀策划展览,借用他充满感情的评论:“中国美术馆都是设在都市的,唯有此馆是乡村的。大上海的乡村啊,不仅要进美术史,也是治理体系的新要素。”言语中,透露着对上海格局气象的盛赞。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也认为,有着艺术内涵的美术馆开进乡村,代表着农村基层建设、社会治理崭新运作机制的探索,值得点赞。
“安放”在田野里的现代美术馆
上海刚刚入夏,新雨将空气洗涤得格外清新。5月16日,“练塘田园艺术季”在可·美术馆中的可园悄然启幕,为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美术馆”又添上了一笔。与往常不同的是,满是桃树的可园里多了很多新的艺术景观,一件件形态各异的雕塑作品散落在各个角落,与硕果相对,被繁花簇拥,给这一片绿色注入浓浓的艺术气息,也让自己抹上自然的活力。
时间回溯到2018年5月,可·美术馆开馆,粉墙黛瓦朴实无华地融入了乡村的一草一木。光选址一项,创始团队就花了不少心思。美术馆负责人介绍说,美术馆的右边是练塘古镇,左边是朱家角古镇。如果做得好的话,参观的人流不会少。另外,这里处于水源保护地,不允许再开工厂,反而非常适合开设美术馆。
乡村美术馆并非凭空建起,而是改建自低效工业厂房。据练塘镇相关人员介绍:“这些年,青浦区、练塘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这里又是水资源保护区,因此,2016年时,这里的工厂就不再运营了。之后我们一直想利用这些厂房引进文旅项目,正好碰上一批艺术家有意开设一个‘田野中的美术馆’,经过协商沟通,美术馆项目最终落地。”
虽然落户乡村,但美术馆的建设标准一点也没有降低,营运管理也完全按照现代化美术馆的方式去做。如今,从金田路拐进美术馆的那一刻,参观者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
就地取材,茭白叶也能做创作材料
与都市美术馆大多展示现代化、国际化、抽象化等风格的作品不同,可·美术馆在策展选作品方面,更青睐于展示乡间田陌风采。美术馆的名字叫“可”,除了因为投资方之一是青浦本地美术教师出身的画家吴可之外,还因为“可”这个字包含了丰富的联想和广阔的可能性。
据美术馆方面介绍,馆方请来一部分艺术家利用当地的文化元素在当地进行创作,甚至创作材料也都是当地的。他们还请来当地居民一起参与作品的创制。
在美术馆宽敞的院落,一位正在创作的美院学生对记者表示,他的设计理念结合了环保话题,希望通过作品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我的作品用的都是废弃材料,是在咱练塘地区收集到的,包括这些茭白叶”。
“这里不只是美术馆,还是艺术家的‘根据地’,馆里每年都要策划几个大型展览。”负责美术馆运作的彧忻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陶晨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几年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展览的专业度国内一流,二是公益性程度不断提升,三是在发展广度上追求艺术与自然的融合,四是美丽乡村从美丽文化做起,最终把这里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最美乡村美术馆。”
美术馆让村子、村民状态发生了变化
“乡村历来是美育的‘洼地’,很多村民没有机会进入美术馆接触艺术,建设乡村美术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座美术馆可以让艺术在乡土田园中生根,可以成为乡村美育的‘新课堂’。哪怕村民每天路过美术馆时多看几眼,这种村民身边的‘精神地标’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美术馆相关人士说。
在可·美术馆开馆展“平行·上海”举办期间,青浦区教育部门、金前村等组织中小学生、村民进馆参观,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走进美术馆。练塘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练塘文化底蕴深厚,可·美术馆是我们在推进乡村振兴、探索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诞生的。能让从来没有进入美术馆的人走进专业展厅、欣赏真正的艺术,这是乡村美术馆的意义所在。”
美术馆的开设,已经让其所在的金前村、村民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村民们一开始比较好奇,后来发现美术馆免费开放,慢慢就走进去看看,不一定能看懂,但确实被吸引了,有的还抱着孩子去看。自从有了这个美术馆之后,去村文化站里练书法和绘画的人也多了起来。
金前村村支书王平表示:“可·美术馆的落户给我们村带来了全新的艺术文化气息,村民们来到美术馆,看到这么环境优美的地方,都感叹原来我们的田间地头也可以这么漂亮,这带动了全村环境的大提升。”
美术馆开进乡村后,更要关注内容建设
城市美术馆是国内目前的主流形态,乡村美术馆建设则刚刚起步,比如浙江宁波的杜岙美术馆建在偏远的小村庄、乌镇的木心美术馆建在古镇。但乡村美术馆在国外已有比较成熟的探索,比如日本有围绕乡村和农业主题的“越后妻有”艺术节,箱根也集聚了一批乡村美术馆。
在金江波看来,在乡村开设美术馆,可以把美育工作延伸到有着原汁原味乡土风貌的乡村生态里。上海要提升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气质格局,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就需要让“美的生活”渗透进城乡每个角落、覆盖更多人群。
如今,美育方面的工作室、工坊在城市各个角落随处可见,但在乡村还比较匮乏。金江波认为,美术馆是一个重要的美育课堂载体。青浦区练塘镇的乡村美术馆建设是一次很好的尝试,是乡村实践过程中的创新之举,有助于乡村空间美起来,让村民能够体验富有创意、有温度的生活,从而更关注自身生活品质的建设。
一个地方要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优秀的文化传承,必定要有好的艺术表现形式来承载与渲染。金江波表示,美术馆也是一个良好的文化载体,让乡村历史文脉的传承和传播,通过多元化的艺术进行碰撞,产生发酵。以青浦区为例,这里是长三角鱼米之乡的典型区域,培育了很多文化名人,也有着众多文化遗产。美术馆的落成,对当地文化生态的完善、文化自信的确立、文化传统的传播都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美术馆开进村落,会有人来吗?金江波并不担心参观流量——有了信息化技术,现代美术馆“酒香不怕巷子深”,无论开在哪里,都有可能成为网红“打卡”地。他也建议,美术馆开进乡村只是第一步,有了这个绝好载体之后,我们更要关注内容建设,包括优质的艺术展览、社会文化事件的巧妙转换等,让乡村成为上海热点文化“打卡”地,让好的文化事件融入乡村的生态环境,逐渐变成当地的文化气质和生活品质,不仅成为一种流行,也进一步促进当地文旅融合、经济社会发展。
(记者 薄小波 徐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