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艺术先知
    
  • 频道直达
  • 墨客首页
  • 艺术先知
  • 国学百家
  • 墨客诗词
  • 墨客学堂
  • 书画展览
  • 艺术名家
  • 艺术机构
  • 传世书法
  • 当代书画
  • 华夏历史
  • 故事大全
  • 墨客商城
    艺术先知艺术展览艺术拍卖投资收藏解读评论趣闻杂谈艺术名家文献书籍国宝文物墨客专稿诗词文赋国学文化动漫先知

    清朝书法大家张照 一代行楷大牛

    所属:艺术先知 > 艺术名家  |  阅读:2693次

    张照[清](公元1691年-1745年)字得天,号泾南,亦号天瓶居士,江苏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乾隆时大书法家,常为乾隆皇帝代笔,擅长行楷书,是书“馆阁体”能手。张照书法远宗颜、米,近师赵、董,有着天骨开张,气魄浑厚的独特魅力。他的行书不仅布白疏朗闲逸,结体峭劲险绝,笔致醇厚敦朴,令人扼腕叹服。闻名天下的岳阳楼上的《岳阳楼记》雕屏就是张照手笔。

    行书易经册

    张照书法早年学董其昌,得母舅王鸿绪亲授;后又学米芾,并受赵孟頫较大影响。但不一意守师法,而是努力创新,特别是率真之作,更显得变化多端,精彩动人。楷书字体秀媚婉丽,平正圆润,是清代“馆阁体”代表。草书笔画转折多变,结字聚散适宜,气势贯通,浑朴雄健。

    乾隆评他的书法说:“书有米之雄,而无米之略,复有董之整,而无董之弱,羲之后一个,舍照谁能若,即今观其迹,宛似成于作,精神贯注深,非人所能学。”这是一个极高(过分)的评价。

    刘恒在《中国书法史·清代卷》中说:“在康熙末到乾隆初的帖学书风转变过程中,具有明显作用的当属张照的创作实践和乾隆弘历对赵孟頫书法的推重。”

    对于张照书法不足的批评,多集中在“乏韵”和“俗笔”两方面。下面逐一讲解:

    阮元《石渠随笔》说:“司寇书自是我朝一大家,然有剑拔弩张之处。……余见其书多种,又收得临全本《九成宫》及小楷多种,功力可佩,然竟不能脱俗,殊不可解。”

    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中说张照:“他是学乡先辈董其昌的字出身的,他不比陈元龙的死学董字。他见到那时学董字的变本加厉,越发浮薄了,所以有意写得放纵些,装出一副剑拔弩张的状态来,一则免得与人雷同,二则也是他的个性如此。”

    张照早年摹习董其昌,后又兼参王羲之、米芾、赵孟頫等诸家书法,卓然成家。不过,他的书法启蒙老师则是他的舅舅书法家王鸿绪。在王鸿绪的指导下,张照先是描红,然后临摹名家碑帖。

    到了十四五岁时,张照的书法已博取颜真卿、米芾、董其昌、王鸿绪等众家之长,显示出不俗的功力,并获得了少年书法家的美誉。

    张照不但书艺造诣颇深,而且右手左手兼能挥毫,因而被称为“造化手”。张照用左手写字,俯仰起伏,运笔流畅,当年他随乾隆皇帝出巡,不料从马上摔下来,右臂几乎折断。后来他向皇上进《荷叶唱和诗》时,便用左手写楷书,字字凝炼含蓄,没有一笔僵死的笔划,“上大悦”。

  • 首页
  • 文化
  • 国学百家 诗词文赋 文化学堂
  • 艺术
  • 艺术名家 风云榜 作品展览 名集参考
  • 健康
  • 文娱
  • 纵观历史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