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毁于大火牵动国人心,这些书画劫难的痛心却鲜有人知!
- 所属:艺术先知 > 艺术先知 | 阅读:1914次
让人痛惜的大火
2019年4月16日,北京时间0点,
法国著名建筑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
火势熊熊,摧枯拉朽。
早上起来,朋友圈就被铺天盖地的大火占领。
甚至有公号哀叹:
这是最近人类最伤心的一天。
尽管有明显语病,但这句话还是得到广泛共鸣。因为大家觉得,有着800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是属于全人类的。
然而中国的文化遗迹
也不乏曾经让人感到无比痛心的劫难
也曾有几次书画劫难
堪称中华文化的悲痛血泪史!
赵孟頫《兰亭序十三跋》残本
第一次大劫难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罪魁祸首就是梁元帝萧绎。梁元帝早年因病一眼失明,爱好读书以及作画”他一生勤奋,藏书四十余载,收集起古代罕见的十余万卷图书。
他性格极端,却能力有限,无法坐稳江山,被西魏打败,兵败城陷,他惦记着自己的那些收藏,唯恐图书、古物落入敌手,命令舍人将聚集数十年在城中的太王、浑天仪毁掉,又取古画、法帖、古今图书十几万卷尽焚于一炬,还悲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此次焚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书画大劫难,彻底毁掉了大量的名画名迹。
王羲之《曹娥碑》
第二次大劫难发生在隋朝建立不久,隋文帝杨坚也喜好收藏书画,内府藏品,不乏名贵作品。公元616年,隋炀帝杨广巡游扬州,同行的还有一船珍贵书画名迹。谁知半途船只发生故障,沉没运河,书画落入水中,命运可想而知,书法名画再一次遭受厄运。游玩还带着书画,运河为隋炀帝拓展,此处成为国宝损失之地,不知是巧合还是天意。
唐武德五年,李世民命宋遵贵将王世充、窦建德所藏书画用船运往长安,结果快到的时候,遇船底触石,书画漂没于河水中,经过抢救,还是所剩无几,这是书画史上的第三次大劫。
王羲之《二谢帖》 摹本
后来的安史之乱,宫中书画再遭浩劫,官藏的书画几乎损失殆尽,且绝大部分都是名家真迹,据唐代张彦远《书法要目》中记载,当时王羲之书法真迹就有465件。众所周知,王羲之书法作品尚无一件真迹存世,现在的王羲之作品均为摹本。
清朝宫内书画藏品众多,当年,末代皇帝溥仪出于私心,将大量书画带出宫,运往天津租界,当时共装了七八十口大木箱,可见数目之多。之后被陆续变卖了几十件。伪满政府成立后,日本人又把这批珍品全部运往东北长春,放置溥仪的伪皇宫。伪满垮台,溥仪逃亡,这些书画被抛弃,被偷窃,被低价贩卖,损失惨重。
苏轼《中山松醪赋》(局部)
据说,当时北京琉璃厂的许多书画商纷纷赶往长春,想方设法,出高价希望买回这些国宝,可惜得之甚微。从伪满宫廷留下的《字画簿》等账册中,可以清楚地了知其字画的收藏情况,如晋王羲之《曹娥碑》拓片,王献之《二谢帖》,张瑀的《文姬归汉图》,苏东坡的《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手卷真迹,称为二赋,是世间仅存的稀世之珍,仅上面钤盖的收藏印章就多达66个,宋徽宗的花鸟画,以及钟繇、僧怀素等人的手迹。这些作品,经历代皇帝、名人鉴定后钤盖印章收藏,有乾隆的“古稀天子”和“天禄琳琅”印,系清宫所藏真品。
诸如此类名作被毁,不胜枚举
就连书圣王羲之的此帖也在劫难逃
王羲之《游目帖》
释文: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王羲之《游目帖》又名《蜀都帖》
日本广岛安达万所藏
它经历了中华帝国最辉煌的
唐、宋、元、明、清五朝
却在于1945年毁于战火
幸而在2007年7月10日
由文物出版社与日本二玄社合作
《游目帖》最终得以原样复原
帖子上墨迹深浅、印泥疏密,
甚至污渍、老旧之处都栩栩如生
书画鉴定家傅熹年观看之后说
《游目帖》“起死回生”了
如今,
诸多至正珍品,
字画瑰宝,
或消失于世,
或九死一生,
一笔一墨,
似乎都在诉说着岁月沧桑,
历史真相,
令人扼腕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