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的苦涩记忆:张大千在巴西的冒险
- 所属:艺术先知 > 趣闻杂谈 | 阅读:3415次
纽约20世纪艺术周、伦敦中国艺术品拍卖相继落下帷幕,接下来的重头戏当属佳士得香港2018春拍。将于5月29日举槌的佳士得香港春拍“中国近现代画专场”推出10余件张大千寓居巴西时创作的佳构,或出自南美重要私人珍藏的大千画作。
拍品编号1379张大千《观泉图》设色纸本 木板镜框
134 x 68 cm.1963年作估价:港元 60,000,000 - 80,000,000
拍品中估价最贵的《观泉图》创作于1963年,正是张大千旅居巴西圣保罗之阶段,可谓是张大千南美时期的代表作之一。画面最顶部,即是群山之巅,远处散布几间中式庙宇。六十年代,张大千如中国艺术的明珠一般孤悬海外,却时时刻刻心念故乡,或许这山巅几处充满东方意味的古寺庭院可以聊慰乡情。由大胆而富于力量感的泼彩转为萧散宁静的禅意,这之间的自由转换显示了大千在当代与传统,西方与东方之间自由穿行的游刃有余。画家对此作青睐有加,即使多年之后由巴西迁居加州,仍随身携带,悬挂于环荜盦会客室中,足见此作在画家心中之分量。(相关阅读:佳士得香港春拍:万里写入胸怀——张大千在巴西)
张大千离开大陆后的游踪
如果缺少了海外闯荡的经历,张大千的艺术生涯将黯淡许多。1949年离开大陆后,张大千旅居三大洲,在全球艺术的重要据点旅行并展览,足迹遍布巴黎、伦敦、加州、圣保罗、门多萨、香港、东京以及台北。在张大千足迹所及之地,巴西八德园是对其艺术产生最显着影响的地方,正是在此地大千的泼墨泼彩横空出世。那么,张大千在巴西的冒险经历,你了解多少?当过园林设计师、为筹集展览经费在日本做起了买卖中国古代书画生意,生活最困难时在巴西投资猪毛生意并出任董事长……
为解乡愁,张大千巨资打造220亩八德园,秒杀当今首富豪宅
张大千与夫人徐雯波在巴西八德园留影
在考察完香港、台湾、印度等以后,张大千于1952年移居阿根廷,但移民手续没有办下来,更令张大千悲伤的是侄子张心德过世,又于1953年做出定居巴西圣保罗的决定。由于吸取了在阿根廷办居留证心愿未遂的教训,张大千这次决定搬来巴西前,事先办好各种相关手续,有趣的是,就连他和徐雯波的婚姻关系得在巴西重新注册办理,并由一个牧师做主持举办了一个相关仪式才箅合法,事后张大千打趣说:“没想到到了巴西还得重做一回巴西新郎。”
1990年孙家勤画八德园全景
1953年9月,张大千初到巴西,暂居慕义镇一位朋友的农场里。一天下午,张大千到农场附近山坡散步,远眺雨后云天,一抹晴翠,眼前景色颇似故乡成都平原。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口吟“雨过天青云破处”的古诗,手指下面一片种满柿子树、桉树和玫瑰的园林说:“我想买下这块地,筑一花园,作为长期卜居之所。”
八德园景色
张大千看中的这块地原是意大利人的农场,恰好意大利农场主也打算出让这块土地,整个农场占地220亩,地价50万巴西币,园中1栋农舍、1辆吉普车、200株玫瑰和油加利树,另外作价30万巴西币,总价80万巴西币(约合美金20万)购入,在当时也是一笔巨款,首付40万巴西币,之后分8期付款,每年5万巴西币,这是张大千人生中第一次“买房置地”。他在大陆时从未买过一片地,一向都以“一生江海客”自况,要么是租房子住,要么借住,曾住过北京颐和园、苏州网师园,也住过风景绝佳的四川青城山上清宫。他画画虽然赚过不少钱,但都被他用来购买中国古代书画,所以便有了这样的情形“藏品富可敌国,购屋置产却贫无立锥之地”。
八德园景色
张大千买下地后,参照苏州、北京等地名园,历时3年,几乎耗尽卖画所得巨资,建屋辟径,挖湖筑亭,收罗各种玲珑怪石,遍植由海外移来的奇花异木,还养了猿、鹤等珍禽异兽,终于在异域他乡建成了一座完全中国庭园格局的优美园林,取名“八德园”。9年后,他又在人工挖出的名为“五亭湖”的湖泊中修筑了亭子和回廊。张大千于1954年全家迁往巴西,一住就是十几年之久,从此他患上了“思乡病”,例如八幅以四川资中县景色为题材的《资中八胜》山水画,是“为写资中八景,以慰羁情”,寄托了他的故国之情。
张大千《资中八胜》中的四幅作品
百步云梯
倒挂琵琶
滴水弹琴
古渡春波
那么,张大千为什么不搬去香港、台湾,偏要移居海外呢?
“远去异国,一来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应酬繁嚣,能于寂寞之乡,经营深思,多作几幅可以传世的画;再者,我可以将中国画介绍到西方,中国画的深奥,西方人极不易了解,而近年来偶有中国画的展览,多嫌浮浅,并不能给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谈不上震惊西方人的观感;另外,中国的历史名迹,书画墨宝,近几十年来流传海外者甚多,我若能因便访求,虽不一定能合浦珠还,至少我也可以看看,以收观摩之效。”事实上,1952年远迁南美前他对张目寒是这么说的,后来辗转巴西、美国时也是这么做的。
张大千“生财有道 ” 打入欧洲市场的计划缜密
八德园初创阶段,是张大千最辛苦最勤奋的时期——建园子借的钱需要还,扩建工程也需要钱,以至于他后来把八德园施工监工的重任交给了儿子张葆萝。这些现实的原因使他在国外使出浑身解数,来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以日本为跳板打入欧洲市场。
王季迁
张大千“生财有道”,此时为获得活动经费,从所藏的古书画中清出几十件,交给王季迁等几位和古董文物界素有往来的朋友,获得一大笔钱,这批书画大部分卖给了以收藏中国书画闻名的美国富豪顾洛阜(John M Crawford),后来顾洛阜把这批藏品捐赠给了美国著名的博物馆。
董源《溪岸图》为徐悲鸿在阳朔购得,后归张大千供奉大风堂近三十年,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曾被目黑次三整修
与此同时,日本在“二战”后,国力消耗不少,民生凋敝,许多名门大户人家都在卖家私过日子,例如菊池惺堂、阿部房次郎也在卖藏品,张大千又是鉴定大家,在多方友好的协助下,看准机会收购中国古代书画,送到美国去卖,也赚了一大笔钱。另外,张大千会对部分新购入的古书画进行整修及加工,一幅破旧的古书画他会交给日本古画修复专家目黑次三(修复过国宝级名画董源《溪岸图》)整修,再经由张大千加以考证、评鉴以及题跋之后,古书画的身价可能激增好几倍。张大千性格豪爽,在选购书画时,只要看上眼的,出手大方,不斤斤计较钱数,更不拖泥带水,不久便在日本古董圈打响了名声。后来每次到东京,为了节省时间,他特意选定一日“集中看画”,提前告知古董商们时间日期。如果画件未获选购,张大千也不会让这些店家白跑一趟,即送每人一笔交通费,这比以前一家一家拜访看货效果更好。张大千自1954年开始,在日本搜寻中国古代书画持续了十二三年,但究竟买进了多少?卖出多少?就不得而知。
经费有了保障后,张大千计划在日本办两次展览,没想到就此敲开了巴黎博物馆的大门。第一次是1955年针对的是日本的精英阶层,不是博物馆、也不是画廊,却是日本著名古董、古书画老店“壶中居”,展出近作30余件,张大千很满意展出效果。紧接着,1956年第二次展览“张大千临摹敦煌石窟壁画展”由日本权威报纸《朝日新闻》主办,选在了东京银座最热闹的四丁目松屋百货公司九楼,观众络绎不绝,展览轰动一时。
张大千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对为他作传记的新闻记者谢家孝讲述了当年如何借由在日本的这两次展览,而敲开巴黎博物馆的大门。“就是这两次展览,令当时恰在东京旅游的巴黎卢浮宫(张大千口误,实为巴黎东方美术馆)馆长萨尔对我发生了兴趣,他在东京面邀我到巴黎去开展览会,他说除了敦煌的画展外,并为我举行个人的近作展……我答应了那年的夏天到巴黎开展览会,这也是我第一次去欧洲,去瞻仰西方艺文荟萃的花都巴黎。”1956年在巴黎赛那奇博物馆大获成功,之后与毕加索会晤,观画谈艺,互赠作品。西方报纸将这次会晤誉为“艺术界的高峰会议”、“中西艺术史上值得纪念的年代”。
突发眼疾缠绕后半生 却也因此开创另一艺术高峰
张大千戴着一只眼罩作画
张大千过去两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东京,偶尔回巴西一趟,疏忽了对八德园的建造与经营,是该回去为八德园好好整修布置一番了。不到半年,一座中国式的、散发浓郁人文气息的花园初具规模。一天,张大千在园内指挥工人堆砌假山,搬到一块巨石,他见工人搬得很吃力,遂下来帮忙,却因用力过猛,忽然感到两眼发黑,几乎晕倒,随即由家人扶着回室内休息,原以为休息几天就没事了,没有料想到眼疾会缠绕他的后半辈子,却也因此开创另一艺术高峰。
最初的几个月听从医生的嘱咐,他停笔作画。时间一久,眼病又没有起色,心情越发郁闷,却画瘾大发,张大千受到视力的限制,不能再画工笔细画,开始尝试泼墨画。张大千1958年创作的《泼墨云山》记录了他首次染指泼墨云山时的兴奋与喜悦,画上题跋写道“老夫夜半清兴发,惊起妻儿睡梦间。翻倒墨池收不住,夏云涌出一天山。”虽然这仅仅属形式实验,还没像1963年后的满幅云烟有情怀寄托,但目睹淋漓画面耸一峻岭,宛若孤岛涌出云涛,画家已乐不可支,此刻未必遥期这形式实验将会带给他什么。
巨作《泼墨荷花通景屏》被美国《读者文摘》以14万美金收藏,张大千后来查账发现被美国画廊给坑了
真正让张大千泼墨泼彩走向世界舞台的作品应该是创作于1960年的《泼墨荷花通景屏》,尺幅之巨创中国画史新纪录,这幅作品是为1961年巴黎东方美术馆特展而作,用了六张大乾隆纸(每张宽两米、长三米)、一锭明朝墨,还特别造了一件大画室。开笔那天,张大千不许别人进入画室,只允许王之一进出摄影,那天他穿着白纺绸短衣衫裤,一反平时和蔼可亲的神态,端详着地上的宣纸,突然从缸里舀出一碗碗墨汁,向纸上淋洒,并不时变换角度,徐急有度,快慢变换,大约半个多小时后,满纸墨迹淋漓,狼藉不堪,之后让它自然风干。第二天泼了石青、如此反复几天,最后才添加荷叶梗茎把这些墨团连接起来,点缀上荷花。王之一说,他在一旁看得提心吊胆,无法想象这种泼墨如何处理。
中间女士即为林蔼
巨荷图完成后,张大千交给裱画师,在背后贴衬一层棉纸,未装裱,让儿子张葆萝送去巴黎参展,展览因为一场风波延期举行,风波是由中国留学生林蔼引起的。一天,张大千打电话叫林蔼帮忙熨画。林蔼问张大千:“张先生,为什么不裱好了再展览呢?”张大千回答:“没有人会裱这样大的画,只有拿到日本东京才有人装裱,而且短期内也弄不好的。”
林蔼:“这样一张伟大的作品,不装裱而钉在墙上展览,对它的美感未免大打折扣,也恐怕会被外国人窃笑,怎么中国的画家这样寒酸呀!”当时,张大千默不作声,过了一会儿,他命令大家停止工作,决定拿去东京装裱……过了年,再来巴黎时,这六幅大水墨荷花,在巴黎东方美术馆展出,轰动一时。
巴西圣保罗近代艺术馆正在举行第二届“双年艺展”,邀请世界著名艺术家参展,此时乃紧急邀请张大千《巨荷图》到巴西荣誉展出,巴黎展览一结束,立即空运参展,又在南北美造成轰动。令张大千更高兴地是美国纽约的赫希尔艾德勒画廊(hirschl&adler gallery)邀请其参展,这是张大千在美国的首次展览,除了《巨荷图》,还有几十件作品展出,作品全部售出。张大千心里很高兴,曾好奇是谁买走了《巨荷图》,向画廊探询,对方以不便透露顾客资料,辗转打听,才得知道买主是著名美国《读者文摘》杂志创办人华莱士(dewitt Wallace),售价十四万美元,一大笔钱,张大千听后吓一跳。
张大千对金钱数字向来不太在意,此时展览销售作品账目已经结清,但他印象中,画廊和他结账时,并没有说到某一幅画卖了十四万美元,查阅账目后发现美国画廊蒙骗了他,付给他的钱根本不到实际售价的三分之一。张大千托朋友去向画廊交涉,没成功,张大千的朋友们很气愤,立即向新闻记者宣布画廊的欺诈行为,并扬言要请律师控告画廊。几个月过去了,却并未听到官司的消息。
张大千好友黄天才曾在一次闲聊中问及官司结果如何?张大千说:“没有打官司,我没有提告”。黄天才感到很意外,随即说:“那不太便宜那画廊了!”
张大千解释道:“我画《巨荷图》的目的并不在钱,主要是想在海外多向外国人介绍中国传统水墨画。画这么大一幅画,是要引起西方人注意及重视。《巨荷图》已经在欧洲、南北美展览过,都很轰动,得到好评,他很高兴。在纽约展出,原不在计划内,画廊邀展,作品居然全部卖出,《巨荷图》还卖了这么高的价钱,而且买画的是美国文化界的重要人物,这些都是画廊的‘本事’,画廊的‘功劳’,中国传统水墨在西方艺坛算是扬眉吐气了,何必打官司!”
真想不到!张大千最困难的时候竟然在巴西做猪毛生意
张大千一辈子靠卖画为生,出手阔绰,但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他居住在巴西时,曾参与办公司,当了一个挂名的董事长,最后经济损失惨重。
大约1963年的时候,张大千居住的巴西摩诘小镇上有好几位华侨都是张大千的朋友,其中两位是张大千的四川老乡。他们原来在大陆做猪鬃生意,用猪毛作油漆刷子,到了巴西后发现当地的猪毛都是当成垃圾丢掉的,非常可惜,觉得成立一个猪鬃公司肯定只赚不赔。但是,猪鬃在本地没有市场,只能出口,而按照巴西政府规定,注册一家出口公司需要相当大的资产做保证才能获得批准。那两位老乡便找到张大千,希望他帮忙,联手办企业。
此时,张大千经济上也比较紧张,海外的中国画市场并不景气,张大千的开销却有增无减,于是也不得不考虑通过其他途径再赚点钱以补贴家用。
公司特地从香港聘请了4位熟练工人,到各屠宰场收集猪皮猪鬃,大张旗鼓开始加工生产。经过一系列的工序,成品终于源源不断出来了。由于两位四川老乡原来就在大陆做猪鬃生意,而工人又是从香港过来的,所以张大千他们的产品出来后,包装设计几乎和大陆的产品一模一样。
当时中美之间“冷战”升级,美国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和封锁,猪鬃产品不再从中国进口,而改为从加拿大、德国等地进口。由于张大千公司产品的包装设计酷似大陆的产品,被美国方面怀疑是中国大陆产品冒充巴西货,因而禁止入关。公司赶紧找有关部门进行协调,费尽口舌进行说明申诉。后来,美国驻圣保罗领事亲自到生产现场进行调查,确认这些产品确是在巴西生产的,遂答应发文给美国有关部门。遗憾的是,经过这样一折腾,耽误了很长时间,最后美国方面虽然取消了禁令,但是市场瞬息万变,美国做油漆刷子的原料已经由猪鬃改为塑料了,猪鬃的需求量已经急剧萎缩。
猪鬃原料尽管是免费的,但是开办一家公司,前期投入不少,加上工人工资、包装材料等其他费用,都是一笔不小的投资,钱没有赚到,损失却是巨大的,张大千把日常的家用开支都贴了进去。那段时间,是张大千最困难的时候,也是心情最低落的时候。认识他的人说,张大千从来都是待人和气,笑口常开的,但是那段时候却经常神色凝重,压力非常大。短暂挂名的“董事长”经历,给张大千留下了哭笑不得的苦涩回忆。